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参考案例:课题开题论证意见不知道怎么写?┃开题论证

2023/6/30 17:55:53  阅读:37 发布者:

课题开题论证意见撰写案例分享

【分享说明】所有立项课题都需要开题论证环节,需要聘请专家对课题的开题报告进行审议,对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并撰写开题论证意见。通常来说,开题论证意见是由参加开题论证的专家撰写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专家只动嘴不动手,最后还是需要课题组自己撰写,或者要求课题组先拟初稿。那么,开题论证意见到底怎么写?写什么内容?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分享一些国家级课题的开题论证意见给老师们参考。

课题名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政策国际比较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2111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政策国际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BDA220033)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线上开题报告会。与会专家、课题组成员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计14人出席了报告会。与会专家有:东北师范大学饶从满教授、西南大学徐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鲍东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孔令帅教授等。专家们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开题报告,就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结构、方法、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评议,最终形成以下意见。

    一、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

    1.课题研究是对于当前学业负担过重等教育现实问题和“双减”教育政策的回应,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基于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而开展多国别的作业政策比较研究,既有助于提高作业政策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也是拓展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意义。

    3.开题报告思路清晰,准备工作充分、扎实,研究计划详细可行。

    4.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清晰,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适切,研究步骤具体明确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二、关于研究开展的有关建议

1.对“作业”与“作业政策”的概念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注意与家庭作业、课外作业、课堂作业等的区别与联系,建议深入研究有关作业的理论,分析作业的类型、学段、功能等的不同。

2.开题报告中的“作业政策”包括了政府的政策与学校的管理规定,是否扩大了政策的外延?因此,要考虑政策的主体,还要注意协调有关概念的既定共识与实际研究工作的需要。

3.要充分认识到文献资料获取的困难,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已有国际组织的有关数据资料,如PISA测试所使用的作业时间等数据。

4.义务教育阶段在世界各国往往年限不同,因此,课题组要考虑如何避免使用中国话语来套用国际。比如可否使用“小学作业”这样具有学段性质的表述?

5.要注意作业的功能作用的完整性,避免只提其消极性。

6.国外很多国家的作业政策关注的焦点是向外的公平性问题,可能与我国关注的向内的减负问题不同。因此,是否需要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

    经专家组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课题开题。

课题名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家庭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机制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2924日,由海存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家庭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机制研究” (课题批准号:BKA220031)开题会在北方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会议室举行。开题会有针对性的邀请了在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学和研究专家,包括宁夏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王安全教授,北方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马小华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院马建福教授,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莫蓉副教授,以及北方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张乐副教授,组成了课题评议组。在听取课题负责人开题汇报后,与会专家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在讨论、评议过程中,专家组普遍认为:

其一,项目选题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课题聚焦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家庭教育生态问题,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政策颁布实施的大背景下,以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试图探索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生态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

其二,项目研究方向较为明确,结构清晰,设计规范。项目总体框架设计从我国家庭教育生态问题发微,到以教育生态理论视野中家庭教育本质的新探索,对家庭教育发展支持机制的深度研究,以及对家庭教育生态系统重构之路径选择研究等。方向明确,逻辑结构清晰,重难点研究问题突出;在研究进展、成果形式、经费分配等方面亦符合国家社科规划办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其三,课题研究支持条件较好,项目实施具有较好执行性。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均具有较好的科研支持环境;项目主持人及项目组成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均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学专业学习和学术训练,有较为良好的田野作业经验和较为丰富的资料积累,保证了项目具有较好的执行性。

同时,专家们也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一,在研究方法——特别是田野调查法的运用上,要注意样本选择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第二,项目对“家庭教育促进法”这一“背景”强调不足。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促进法”以及“双减”政策的发布执行与构建良好家庭教育生态机制的关系;

第三,在论文发表、专著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文字能够兼具理论性和通识性——毕竟,我国广大家长普遍的在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发展理论等方面知识不足,更欠缺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和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希望项目研究的成果能兼具这两方面的作用。

经讨论,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处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家庭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方案及路线设计清晰明确,可执行性好,且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意开题。

课题名称: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定位与功能研究

课题类别: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

开题论证意见:

202211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主持的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定位与功能研究”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行政楼办公室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开题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国教科规划办项目主管张海军、王雯、黄晓磊在线参会方式指导。课题组邀请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任靳玉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专家组组长)组成开题专家组。

课题负责人吴刚平教授围绕课题文献述评、课题研究价值、课题研究框架、子课题设计、课题预期目标、课题研究方法、课题重难点与创新点、课题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开题汇报。

开题论证专家组对课题开题内容进行了评议,重点就课题后续研究开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开题论证专家组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地方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得力、技术不过关、政策不落地、效果不理想等诸多短板和乱象,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开题论证专家组肯定了课题组的前期准备。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课题研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题组有较为深厚的研究基础,具备开展该重点课题研究的能力,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兼顾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有政策专家、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课题计划以上海、浙江台州、重庆南川等地为研究基地,选取多种政策载体形式和课程教材实体案例开展合作攻关研究,具备了跨区域研究的潜力。

专家组成员经反复评议,对未来更好地开展研究提出了五方面建议:

第一,课题组要充分研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刻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教育“双减”等政策框架,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需求,进一步聚焦研究靶点;

第二,课题组要在我国三级课程体系下分析我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的定位与功能,进一步研究地方课程在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核心素养在地方课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

第三,进一步打磨子课题的研究聚焦点,点面结合,在重点上寻求突破;

第四,进一步充实调查研究,突出实践调查研究、补充案例研究和区域行动案例分析等;

第五,关注实践需求和政策需求,促进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咨政报告,做到决策可参考、现实可执行、社会可接受、实施可有效。

专家组成员认为,该课题的研究问题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饱满、研究方法针对性强,工作任务繁重,一致通过课题开题汇报。

课题名称:“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研究

课题类别: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2126日,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AHA220020)举行了线上开题论证会。评议专家组由北京大学丁小浩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陆亭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杜育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雷万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杨志成研究员组成。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所做的开题报告,并围绕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目的与内容、分析框架与子课题构成、研究方法、前期工作基础以及课题实施路径、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形成如下评议意见:

1.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双减”政策是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教育改革,对“双减”政策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助于应对“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课题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全面。课题以构建“双减”政策落实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新机制为课题总目标,五个子课题依循“双减”政策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理论模型建构→过程监测及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机制构建→实验区行动研究→机制创新和路径优化的逻辑层层推进,各子课题研究方案逻辑清晰、切实可行。

3.课题研究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比较突出。课题尝试构建“双减”政策落实的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以及监测和评价机制,将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相融合。课题围绕“双减”政策落实过程监测和成效评价指标采集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基线调查数据,综合采用多种计量分析模型全面评估“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在实验区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理论研究——实践改进”的行动研究循环,推动实验区建设成为“双减”政策落实示范区。

4.课题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研究保障条件到位。课题总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有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

为更好地推进研究,专家组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加强“双减”政策基础理论研究。

2.加强“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实地调研和个案研究。

经讨论,专家组同意通过开题。

课题名称:生命教育新视域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11224日,由郑州师范学院刘济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生命教育新视域研究”(课题批准号BEA210109)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评议专家有周宝荣研究员、徐万山研究员、李永鑫教授、杜志强教授和张筱良教授担任。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刘济良作的开题报告,就课题的核心概念、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组织与分工、进度计划、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等进行了逐项评议和深入讨论,一致通过该课题的课题论证报告,并形成以下论证意见: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具有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集中,研究内容符合我国新时代教育研究发展的方向。尝试运用思辨法、文献法、调查法、案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新时代生命教育研究的新视域,选择后现代视域、现象学视域、哲学解释学视域、全球化视域、主体间性视域、技术哲学视域、类哲学视域七个方面进行研究,立足于不同视域展开对生命教育内涵、意蕴、价值、使命等新的思考,探索面向新时代、基于新视角的生命教育理论建构与生命教育实践路径,为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借鉴。研究内容较为全面,研究方法较为适当,团队构成合理、分工明确,组织保障措施有力,经费分配,符合管理规定。

与此同时,专家组提出如下建议:

1.延展研究的理论视野,已有的七个方面多是从哲学理论中挖掘其值得引介的思想主张,体现了研究者的人文情怀。但与此同时,研究者可以尝试采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来为其研究服务,从而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可信度及其深度。

2.更加重视实证研究,重视对相关实践的关注和场域研究。

3.该研究选择的不同视域基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国外不同哲学流派的思想提出,如何将这些理论服务于中国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这些理论进一步中国化,彰显出中国生命教育的新气象是该研究在后续需要进一步重点关注与提升之处。

经评议,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开题论证。

课题名称: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11229日,因疫情防控原因,宝鸡文理学院马多秀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课题批准号:BEA210117)”在线举行了开题报告会。与会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瑾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严从根教授、宝鸡文理学院王富平教授。课题组成员及研究生参加了开题报告会。专家组听取了课题负责人马多秀教授的开题汇报,询问了课题进展有关情况,经评议形成如下意见:

1.该项目选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课题拟开展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培育及其培育研究,有助于完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相关理论,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加快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选题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该课题将行动研究方法和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培养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项目前期基础扎实,文献梳理全面,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思路清晰,具体方法选用得当,研究计划和进度切实可行。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一直关注相关领域研究,目前已做了较好的课题研究准备工作,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项目的研究团队组成较为合理。项目负责人马多秀教授具有较为丰富的与该课题相关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近五年主持相关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CSSCI论文多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较多,在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完成该课题的经验和能力。此外,课题组成员在时间和精力上能够保证该课题的完成。

为帮助课题组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专家组提出如下建议:

1.注重时代性和现实性,厘清乡村教师概念,重点关注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乡村教师人群。

2.从历史线索、现实线索、理论线索和国际线索鉴定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处理好普遍教育情怀和乡村教师教育情怀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概念。

3.用情景判断测量代替问卷调查,使用以情景判断测量为主的量化研究和以个案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但要侧重于质性研究。

综合上述意见和建议,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开题论证。

课题名称:校园欺凌中旁观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11221日,山东师范大学陈光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1年度一般课题“校园欺凌中旁观行为的产生机制及干预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BA210031)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逸夫楼402会议室举行开题论证会。论证会由校园欺凌研究权威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文新教授担任组长,北京师范大学王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刘俊升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谢家树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赵景欣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高景海处长参与研讨论证。课题组主要成员及部分师生旁听了论证会。

论证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的开题报告,经过深入讨论与评议,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选题视角新颖,具有扎实的理论思考与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个研究工作创新性地聚焦长期被忽视的欺凌旁观行为,致力于探究旁观行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并基于机制研究进一步研发将旁观行为转变为反欺凌行为的有效对策。该课题下的系列研究不仅将有助于拓展对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的科学认识,也将为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实践提供新的防治策略。

2.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明确,研究问题聚焦,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研究方法合适,技术路线清晰可行。所呈现的实施步骤操作性高,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并已经开始具体开展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从前期的研究基础、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规划来看,能如期实现预期研究目标。

针对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专家组建议:

1.充分考虑旁观行为的文化特殊性和群体异质性,对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行为、旁观者等概念给出更为清晰的科学界定。

 2.需要进一步加强质性研究部分,增加基于观察法的研究支撑,扩大访谈法中访谈对象的人数和类型范围。

3.进一步细化针对旁观行为动态过程与角色转变过程的研究设计,尤其需要加强探究旁观行为转变为反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经过论证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的研究方案科学可行,一致同意通过开题。

课题名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美好生活观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11119日下午,由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明博士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美好生活观研究”(课题批准号:BHA210119)在湖北师范大学举行了开题报告会。评议专家组由华中科技大学李太平教授、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赵友元主任、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田友谊教授与罗祖兵教授组成,专家组阅读了课题开题报告等有关材料,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开题汇报,经认真和深入讨论,形成以下意见:

1.选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扩展当前教科书研究的理论视野,深化对教育与美好生活之间关系的认识,并能够为优化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对策与建议。

2.研究内容具体明确,研究思路较为清晰。课题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美好生活观的建构与变迁来进行研究内容的安排,包括理论探讨、变迁分析、现状评价与应对建议等,思路较为清晰,内容具体明确。

3.研究方法得当。课题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中的美好生活观进行分析,具有适切性。

4.具备完成课题的条件。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前期研究成果,理论准备充分。课题组分工明确,工作组织有序,进度安排合理,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符合管理部门有关要求和申请书有关承诺。

为更高质量完成课题,专家组提出以下建议:

1.对“美好生活”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与界定,尤其是其指标体系建构与价值向度等内容,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入手。

2.关于历史阶段划分,在分析教科书中美好生活观变迁时,可依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划分阶段,每一阶段确定一套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作为分析文本。

专家组经过评议,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开题。

课题名称:新时代中小学育人方式的价值逻辑与实践变革研究

课题类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开题论证意见:

 20211030日,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龙安邦副教授主持的202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小学育人方式的价值逻辑与实践变革研究”(项目批准号:BHA210135)举行开题报告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余宏亮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铁安研究员、西南大学张良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殷世东教授、李功连副教授参加课题开题论证。

专家组以及课题研究组成员听取了龙安邦副教授的开题报告,经过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形成了以下意见:

1.该课题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研究以20年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思考和判断的方向非常敏锐。在这个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归根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育人方式和育人缺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任何新理念和新举措的产生都是在解决这一问题。

2.课题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一致,体现了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和研究者的学术高度。育人方式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学的终极思考。育人方式所关注的是育人的方法、策略、模式和行动,是一个方法性很强的问题。本课题所探讨的问题将育人方式放在价值逻辑之上来审判价值哲学和价值思考,较好地摆脱了喧嚣的方法,起到了避免迷失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论文的整个框架清楚完善。课题负责人学术功底扎实,研究资源和研究基础丰富,可以保证课题的良好开展和实施。

针对即将开展的研究工作,专家组建议:

1.课题研究要在价值逻辑和实践变革的基础上探讨实现育人方式改革的方法和路径。课题的选题非常具有深意,应反复思考选题的意义和内涵,将“究竟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如何实现更好的培养人?”这三个问题贯穿整个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要聚焦核心概念,回应核心问题。将研究专注于核心概念之上,开展波纹式和涟漪式的追问,把“育人方式”这一概念更加清晰化,划定相对独立、周延的概念范畴,找到关于育人方式的核心问题。将育人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用复杂的思维来分析,切忌割裂研究。

3.课题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要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在价值逻辑体系中探讨育人方式变革的理论架构,并以此回答“变革什么?”“如何变革?”的实际问题。要将研究落在实处,可在“育人方式”上提炼出可实操、有指导性、示范性的具体方式,以便成果落地,指导一线。

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开题论证。

本文来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