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堂在线‖黄丹丹 王崧舟:搭建任务支架 发展思维能力——二上《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3/6/30 17:13:11  阅读:32 发布者:

 作者简介

黄丹丹

浙江省杭州市江晖小学语文老师,“王崧舟名师工作室(滨江点)”优秀学员,曾荣获杭州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20中国教师好声音”一等奖、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教坛新秀、区优秀人民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小语优质课一等奖等荣誉。多篇课题、论文在省、市、区获奖,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区“优秀班级”“美丽班级”,辅导学生征文多次在省、市、区获奖。最喜欢的教育座右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王崧舟

教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领航工程”实践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12集。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第7

板块一:回顾复习,明确观点

1.回顾课文,板贴位置。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坐在——

生:井里。(黑板上贴着一口水井的画,师板贴青蛙到画中的井底。)

师:小鸟飞来,落在——

生:井沿上。(师板贴小鸟到画中的井沿上)

2.回顾争论的问题,明确双方

观点。

师:它们进行了三次对话(出示三次对话),它们主要在争论——

生:天有多大。

师:小鸟认为天——

生:无边无际。(师板贴“天无边无际”)

师:而青蛙认为天——

生:不过井口那么大。(师板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我们从它们的第二次对话中,发现了青蛙和小鸟的不同观点。请男生读青蛙的观点。

男生:“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反问的语气强调了青蛙的观点。

师:请女生读小鸟的观点。

女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感叹的语气强调了小鸟的观点。

板块二:研读课文,领会寓意

1.提出问题,任务驱动。

师:同学们,同样的天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不一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2.研读课文,探索原因。

1)学习第一次对话,了解小鸟这样说的原因。

①找关键词,情境体验。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鸟为什么认为天无边无际。请自由读读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句话里找到了原因?你认为哪些词很关键?

生:(读课文后)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师:跟他找的一样的举手。(很多同学举手)你认为哪个词很关键?

生:飞了一百多里。

师:你知道一百多里有多远吗?我们的操场一圈是150米,一百多里,就相当于沿着我们的操场跑300多圈呢。好远是吧?

师:想想看,飞了一百多里,它会飞过哪些地方?

生:小鸟飞过高山、田野。

师:哇,一口气说了两个。谁来继续说?飞过——

生:飞过高楼大厦。

师:飞过——

生:青青的群山。

生:校园。

生:草原。

生:森林。

生:沙漠。

……

师:小鸟,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好累!

师:我们学着小鸟的话说,飞过的地方真是——

生(齐):多得很哪!

师:一直飞没有休息,翅膀真是——

生(齐):累得很哪!

师:而且一直飞没有喝过一口水,嘴里真是——

生(齐):渴得很哪!

师:难怪小鸟口渴了,下来——

生(齐):找点儿水喝。

②相机学习“渴”“喝”。

师:(拿着“渴”和“喝”字卡片)大家看,这两个字长得很像,谁有办法分清它们?

生:“喝”是口字旁,“渴”是三点水。

师:你发现它们的偏旁不一样。谁能编个口诀记住它们?

生:水很渴。

师:是水很渴吗?是不是应该反过来说?渴了需要什么呀?

生:渴了需要水。

师:你看,他编出了一句口诀。请大家学一学。

生(齐):渴了需要水。

师:(举着“喝”字)那这个呢?

生:喝用嘴巴喝。

师:我们可以编得再顺口一点儿,喝水要张——

生(齐):嘴!

师:你看,我们编出了两个口诀。再来说一遍。

生(齐):渴了需要水,喝水要张嘴。

师:你看,这样两个口诀就把这两个字分清了。

③读好小鸟的话。

师:小朋友,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它飞到天尽头了吗?

生:没有。

师:难怪小鸟说——

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看来小鸟的生活经验决定了它的观点。我们来合作读第一次对话。

师:你从哪儿来呀?

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2)迁移学习方法,学习第三次对话,合作探究青蛙这样说的原因。

①迁移学法,同桌合作学习。

师:可是小鸟飞的这一百多里,在青蛙听来,却是在说——

生:大话!

师:请大家读。

生:“朋友,别说大话了!”

师:“大话”就是?

生:大话就是吹牛。

生:说得很夸张。

师:是呀,因为在青蛙看来,天不过——

生:井口那么大。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它们的第三次对话。请小朋友用刚才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先自由地读读第三次对话,再看从哪一句话里能看出青蛙这样说的原因,然后拿出笔来圈一圈关键词,再跟同桌说一说,分工读一读。

②交流反馈。

师:哪对同桌来汇报一下?先读一读对话吧!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师:你知道为什么青蛙会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了吗?

生:因为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它已经看习惯了。

师:你找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天天”“井里”。

师:有没有补充?请那对同桌来汇报。

生:还有“一抬头”。

师:“一抬头”什么意思?

生:“一抬头”就是很轻松就能看见天。

③创设情境,体验青蛙眼中的天空。

师:你们觉得青蛙说得有道理吗?(生有人点头,有人摇头,有人茫然。)

师:有的小朋友说有,有的小朋友说没有。那就让我们先去井底看一看青蛙看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吧!(播放从幽暗的井底仰望天空的

,青蛙坐在井底。)

师:(变换井口的天空

)你们看,早晨,旭日东升,青蛙看到的天——

生: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变换井口的天空

)中午,白云飘飘,青蛙看到的天不过——

生:井口那么大。

师:(变换井口的天空

)夜晚,群星闪烁,青蛙看到的天不过——

生:井口那么大。

师:(变换井口的天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蛙坐在井里,一抬头,它看到的天总是不过——

生:井口那么大。

师:现在你觉得,青蛙说得有道理了吧?看来,青蛙的想法也是源于它的生活环境呀!让我们一起帮它读出来。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3)聚焦两个“笑”,体会不同想法。

师:就是这样,小鸟有自己的理由,青蛙也有自己的道理,它们就在那里争呀争。但是,注意到了吗?它们争论到最后,表情居然是——

生:笑了。

师:这两个笑后面都藏着什么不同的想法呢?请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生:我觉得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它觉得自己一定是不会弄错的。

师:这是自以为是的笑。

生:小鸟来的时候,说它飞了一百多里,而它却没有看到天的边际,所以它自然而然觉得天是广大的。

师:所以青蛙在笑,笑什么?

生:笑小鸟在说大话。

师: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笑小鸟在说大话。那小鸟的笑,在笑什么?

生:小鸟的笑,是笑青蛙弄错了。因为小鸟虽然没有看到天的边际,但它飞了那么多地方,当然觉得天是非常广大的,而青蛙天天待在井里,眼看着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

师:所以小鸟这个笑——

生:笑青蛙弄错了。

师:青蛙是弄错了,可是自己却还——

生:不知道。

师:小鸟也觉得很无奈,是吗?

师:请一对同桌,试着把它们的想法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生:“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

师:小鸟还在苦口婆心地劝说青蛙呢!还有哪对同桌来试试?(生读)

师:是呀,你们的笑含着各自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试试,男生读青蛙的话,女生读小鸟的话。如果能加上点儿动作表现自己的想法,那就更棒了!(生读)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我们推选一位女生当小鸟,一位男生来当青蛙。

师:小鸟的位置比较高,可以站着,青蛙的位置比较低,应该要——你很聪明,知道蹲下来。再请一位小朋友,给他们做旁白。(请一位学生上台读旁白)

师:词都记牢了吗?注意标点、表情、动作。老师给你们现场直播,看不清的同学可以看大屏幕。(老师用手机把学生的现场表演投屏到大屏幕上)

师:他们表演得怎么样?用三星的标准评价一下。

生:他们的表情应该再丰富一点儿。

师:表情要丰富一点儿,是小鸟还是青蛙?

生:青蛙。

师:青蛙蹲在地上,表情不太好做是吧?

生:我给三星。因为他们配合得很好,旁白声音很响亮,表情和动作也都有。

师:我们再次用掌声来感谢三位小朋友!(学生鼓掌)

5)小结原因,迁移评价。

①请学生小结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不同。

师:课文我们表演完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知道了吗?青蛙和小鸟,它们的说法不一样,是因为——

生:是因为它们住的地方不一样。小鸟在天上飞,飞了很多地方,所以它看到的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只能坐在井里,天天只能看着井口那么大的天,所以它会以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原来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

生:不一样。

师: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小鸟飞了好多地方,青蛙就只坐在井里,不管别人怎么劝它,它都不听,就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师:是呀,它们的生活经验也导致了它们的说法——

生:不一样。

师:请你补充。

生:小鸟在天上飞了好多好多地方,而青蛙呢,天天坐在井里,不能跳出井,所以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认为这就是全部的天,其实这不过是天的一小块儿。

师:说得真好!

②以唐代诗人韩愈的评论引发学生的评价。

师:小朋友,这个故事改编自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庄子的文章《庄子·秋水》。唐代诗人韩愈看了这个故事,这样评论:“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什么意思呢?(这只青蛙坐在井底看天,它说天小,原因其实不是因为天小。)韩愈这话好像还没说完,不是因为天小,那是因为什么小呢?请和同桌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因为井口小,所以青蛙看到的天只有很小的一块。

师:井口小是吧?井口小导致了它——

生:井口很小,挡住大块的天空看不见了。

师:那是视线被遮住了,视

线小了,视野小了。还有其他想

法吗?

生:青蛙的视线被井口挡住了,它视野小,看到的东西也少。

师:见识也——

生:小!

师:谁能学着古人的样子,帮韩愈把这句话说完整呢?

出示:

生:乃见识小也!

生:乃视野小也!

生:乃经验小也!

师:后来人们就用“坐井观天”形容一个人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用“井底之蛙”形容眼界狭小的人。咱们读读这个词。

生:井底之蛙。

3.拓展延伸,领会寓意。

1)四人小组合作续编故事。

师:青蛙如果想真正了解天到底有多大,应该怎么做?

生:跳出井口来看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就让青蛙跳出井口(播放青蛙跳出井口的动画)。它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说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作续编故事吧!

出示:

生: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美丽的蓝天白云,它说:“原来真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啊!”

生:青蛙跳出了井口,它看到天原来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它说:“原来,是我错了呀!”

生:青蛙跳出了井口,它看见了广大的天,说:“原来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呀!”

2)明白寓意。

师:看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天的远和广大,才能看得全面。这只青蛙明白的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想要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我们也不能——

生:坐井观天。

师:用我们学过的一句名言说,我们应该读——

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这样才不会成为一只——

生:井底之蛙。

3)介绍寓言。

师:像这样,一个小故事里包含着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我们称它为寓言。中国古代还流传下许多这样的寓言(出示相关寓言的

和题目),比如——

生:守株待兔、盲人摸象、亡羊补牢、拔苗助长……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外找来读一读。

板块三:指导观察,学写生字(略)

1.指导观察“喝”“渴”。

1)观察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提醒书写注意点:宽窄高矮、注意穿插、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3.展示评价,再次修改。

4.总结下课。

师:这节课,我们跟着青蛙和小鸟,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景观,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

生:远!

师:是的,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跳出挡住我们视线的“井口”,能够看见更广阔美丽的世界!

【点评】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经典老课文。黄丹丹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回顾、好好咀嚼。

一、潜心解读文本,充满辩证色彩

首先,黄老师对这个寓言故事的解读充满着辩证思维的色彩。可以说,她对寓言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一般语文教师的认知,甚至超过了教学参考资料的解读。在日常的文本解读中,我们早就习惯于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如果是错的,那就是绝对的错;反过来,如果是对的,那也是绝对的对。其实,对和错都是有条件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和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是一种辩证思维。青蛙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有条件的,受制于它所处的环境。从某种角度讲,青蛙说的也是对的。

这一点,在黄老师的教学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体现,令我很惊讶,也很钦佩。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发现任何结论的产生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离开具体、特定的条件谈对错,无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也会严重制约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我甚至想,假如不是青蛙跳出来,而是小鸟飞下去,飞到井底去看,说不定小鸟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因为小鸟跟青蛙一样,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当然,小鸟因为“曾经沧海”了,已经看过那么大的天了,马上就能意识到青蛙的问题在哪里。这就是所谓同情的理解、理解的同情,也就是说,小鸟会以一种同理心去理解青蛙。那么,小鸟还可能会怎么劝青蛙呢?这个设想,可能比让青蛙跳出来说,更有思维含量和深度。因为小鸟的同理心,正是青蛙产生认识的先决条件。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一切都取决于条件制约。

所以,有一个好的思想,能够引领你找到一个好的支架;而一个好的支架,能够让一个好的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二、搭建任务支架,践行诗意语文

这节课,黄老师在努力地搭建任务支架,践行诗意语文。比如,“一百多里”这个情境支架就搭建得很好。“一百多里”是个抽象的数字,不激活儿童的生活体验,那么“天大得很哪”“天无边无际”只是一个抽象的判断,缺乏形象的支撑,缺乏情感的体验。黄老师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这是诗意语文惯用的技巧,叫举象,也叫造境。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说小鸟会飞过哪里,飞过哪里,飞过哪里……并且配合学生的具象认知,让每个孩子都站起来,一边飞,一边说,最后还问孩子们,你什么感觉?很累?为什么很累啊?你飞了很久很久了,飞到尽头了吗?还没有飞到尽头。说明什么?天真的太大。这个复沓意味很浓的情境创设,还语言以形象,给语言以情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再比如,两个“笑”(青蛙在笑,小鸟也在笑)就是一个很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支架。我上《草船借箭》,一堂课就抓一个字——诸葛亮的 “笑”。诸葛亮在笑谁?笑曹操、笑周瑜、笑鲁肃,还笑他自己。一个“笑”,就把全文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都集中起来、贯通一体。这节课上,黄老师对两个“笑”的处理也非常好。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样都是笑,青蛙在笑,小鸟也在笑,但是,它们的“笑点”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两个“笑”中藏着完全不同的想法。青蛙的想法是什么?小鸟的想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支架,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更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提升。

还有,引用韩愈那段话的这个拓展支架,也搭建得恰到好处,我甚至觉得这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后面的“乃_____小也!”是黄老师自己加的。这个设计非常精巧,虽然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准确概括出“视野”“见识”等词语确实有难度,但是,事实上学生对此已经有了某种模糊的、隐约的认知,我觉得就完全可以了。

三、课堂节奏紧凑,学生全程专注

这节课的节奏把握得很有章法、很有分寸,紧凑但不紧张,饱满但不臃肿。第一学段的课,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老师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因为注意力是智力的大门,是智力的基础。没有这一条,其他的如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全都是空谈。课堂上,老师可以放开,但有些老师放开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就散漫了,思考就不着边际了。那时,你再要让学生回头,把他们的注意力抓回来,比登天还难。黄老师的这节课,全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觉得这跟她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是密不可分的。

这堂课上得很紧凑、很饱满,这是全程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保障。虽然整堂课大体分成了三个板块,但事实上,课堂节奏主要不是由板块决定的,而是由将板块支撑起来的模块决定的。板块与板块的组合,构成一堂课的基本框架;而模块与模块的排列,才真正构成一堂课的基本节奏。模块偏多,节奏就会过于紧张,学生注意力容易跟不上;模块偏少,节奏就会过于拖沓,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模块容量和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节奏。黄老师这堂课,主要模块是八个:1.回顾三次对话,明确双方观点;2.学习首次对话,了解小鸟背景;3.学习最后对话,探究青蛙想法;4.聚焦两个“笑”字,体会不同想法;5.梳理三次对话,演读角色对话;6.分析比较观点,体会背后原因;7.分组合作探究,续编寓言故事;8.指导字形观察,落实书写任务。八个教学模块,任务相对集中,环节相对完整,结构相对独立,功能相对稳定。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紧凑而不紧张、饱满但不臃肿的教学节奏。由于模块数量充足,转换节奏较快,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被牢牢吸引在学习进程中。

更关键的是,每一个模块的学习难度都恰到好处,始终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一个模块主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比如第一个模块的基本问题是: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第三个模块的基本问题是: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第五个模块的基本问题是:小鸟和青蛙各自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对话?第七个模块的基本问题是:青蛙跳出井口又会怎么说?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解答距都不会太长,也不会太短,思维有含量,但是难度又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这样的解答距就是最佳解答距。总之,模块的学习难度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模块的基本问题又是学生的最佳解答距。这样形成的教学节奏,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比较充分的感知、理解、想象和评价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四、如何创设合适的学习任务情境

黄老师在课后的反思中,谈到如何联系2022年版课标的思想和理念来对本课学习任务的创设进行调整,我觉得很可贵。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准备学习。她提出是否可以安排一个辩论的学习任务情境,但考虑到对象是一年级学生,这样的任务情境难度会不会偏高,是需要商榷的。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是先秦的作品。故事本身就是用来讲的,而且这个故事已经讲了两千年了。很多老师可能没有这个意识,想当然地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寓言故事而已。要知道,很多寓言早就名存实亡,很多寓言早就失传。但这个寓言,一直讲到今天,明天、以后、未来应该还会讲下去。这个“讲下去”的秘密在哪里?寓意。因为这个寓意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局限。所有的认知,其实都是在坐井观天,因为我们的认知总是受制于一定的条件。所以,这个寓意一直在提醒我们,看问题不能绝对,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这个寓言故事有必要继续讲下去,过去要讲,今天要讲,未来同样要讲。这样,我们就可以创设让孩子们给身边的人讲寓言故事这样一个任务情境。我觉得,这比设计一个辩论赛更适合学生实际,也更能体现寓言故事本身的传讲特点。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晖小学/杭州师范大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