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师示范‖潘文彬 丁宏喜:用理性之光烛照儿童的心灵——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赏析

2023/6/30 17:12:31  阅读:101 发布者:

·者·简·介

潘文彬

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长三角地区小学语文指导专家,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儿童问学课堂”的创立者和践行者,形成了灵动而朴素的教学风格。著有《守护儿童的天性:潘文彬讲作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灵动而朴素地教语文:潘文彬微格教育生活》《让“语文”成为语文:潘文彬语文观》《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潘文彬儿童问学课堂十讲》等。

丁宏喜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教学名师,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小学教学》2022年第4期封面人物。多次获得省部级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主持多项省规划重点课题。长期致力于作文和古诗文教学研究,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主编或参编教材教辅读本等达百万字。在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担任省、市、县三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专家和扬州市教科院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团结带领身边的老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年第7

一、聚焦结论,在梳理问题中形成学习任务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生读课题)

师:这是第六单元导语中的一句话,读!

生(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师:我们与大地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只有善待大地,大地才会善待我们;我们必须要善待大地,其实这样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因为我们——

生(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了“地球的美丽而渺小”“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师: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也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结论。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对于这个结论,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出示问题)。

师:这样一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同学们对此都非常关注。我把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整合成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出示)。

二、任务驱动,在找寻证据中领悟表达秘妙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看看怎么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生自由读)

师:“聚焦结论寻证据”这个学习任务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理有据”,一个是“一步步”。有理有据是要有证据,一步步是顺序。(生自主学习)

师:如果你完成了,就与同桌交流交流。(生相互交流)

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有理由和证据,只有有理有据地、负责任地去表达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才能令人信服,才能鼓舞人心。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吧?我们先来交流“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个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有理有据地表达的。

(生朗读课文)

师:对于这个部分,也有几位同学提出了疑问(出示)。

师:这些问题都与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关,相信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与分享,这些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这部分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了什么观点?

生:第1自然段陈述了一个观点,就是地球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第2自然段也是陈述了一个观点,就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所以,才得出“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个结论。

师:也就是第1自然段主要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地球美丽而壮观,和蔼可亲。

师:作者是怎么表达这个观点的?

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我发现,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很多形容词,描写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模样,表现出了地球的美丽壮观。

师:文章一开头是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写地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体会一下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地球的美丽壮观。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对于这部分内容还有同学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生:请大家看第2自然段。这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半径约为6400千米”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在茫茫宇宙当中,6400千米只是一个很渺小的数字,从而证明地球的渺小。

师:其实,这里除了列数字之外,作者还把地球放到了茫茫的宇宙当中去,这是什么方法?

生:这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个报告厅比作一个茫茫的宇宙,那么地球可能还没有报告厅里的一粒灰尘大。由此可以想象,地球在茫茫的宇宙当中是多么地——

生:渺小。

师:地球这么美丽,又这么渺小,它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生:文中写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我从这里看出了地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师:大家再来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们有什么感触。

生:(读)地球……和蔼可亲。

师:读后,你们有观点或感触要表达吗?

生:人类对地球有着深厚的感情,地球就像母亲一样哺育和滋养着人类,我们也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去爱护地球。

师:这样来看,这里与下文有没有关系啊?

生:这是我们要保护地球的一个理由。

师:正是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是所有生命的摇篮,所以需要我们——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学到这儿,你们知道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

生:明白了。正是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所以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去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这个生命的摇篮。而且这里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生:课文在开头写宇航员遥望地球,看到地球的美丽壮观,这个可爱的地球需要我们人类精心地保护,才会永远这样美丽可爱。

师:实际上,课文这样写也是为了更好地、更自然地表达观点。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个部分。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12自然段)

师:“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这就是生命的摇篮。一起来读这句话。(生读)

师:读后,你们有什么感受需要表达?

生:我觉得,正是因为地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所以才更加需要我们精心地保护。

师:刚才,我们讨论交流“地球美丽而渺小”这一部分内容,从第一个方面得出的结论是精心地保护地球,因为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这部分内容跟观点之间关系密切不密切?

生:密切。

师:我们再看“资源有限”这个部分。哪几自然段讲资源有限?

生:第34自然段。第3自然段聚焦到了矿产资源。第4自然段是说那些本来可再生的资源,由于人们的随意破坏,让这样一些可再生的资源却不能再生了。

师:说得很好。第3自然段,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第3自然段)

师:对于这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观点想要表达?

生:我觉得,正是因为矿产资源是很难形成的,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更需要好好地保护。否则,等到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再去获取这些资源了。

生:我从“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看出地球的矿产资源形成不易。

师:矿产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而且它又是有限的。我给大家带来一些资料,谁来读读这些资料?

生(读):人类目前使用的 70%以上的农业生产材料、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95%以上的能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

师:这三个数字映入你的眼帘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矿产资源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矿产资源,我们就无法生产很多东西,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师:矿产资源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何等密切。下面的资料也有一连串数字,谁来读?

生(读):据估计,地球上化石能源可维持的时间是:石油约46年、天然气约65年、煤炭约169年;矿产资源还可以开采的时间是:金矿约15年、银矿约20年、铜矿约31年、镍矿约46年。

师:看到这一连串数字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慨要表达?

生:我感受到矿产资源可以供给我们使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同时,它在我们生活中又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也可以显示矿产资源的珍贵。

师:之所以说它珍贵,是因为文中有一个词,叫什么?

生:也是“有限”的。

师:正是因为矿产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读):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师:看了这一连串的数据,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们有什么观点要表达?

生:因为地球的各种资源跟我们生活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师:下面,我们再回到这段文字当中来。这段文字非常简短,但是作者真切地表达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观点。特别的意思,一定有特别的表达;特别的表达,一定会表达出特别的意味。你们读读这段文字,看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自读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3自然段有一句话是拿矿产资源来说的,“它不是谁的恩赐”,还有一句话是“地球是无私的”。我觉得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地球对人类非常好,但是人类却不加珍惜。

师:表达一个观点,在遣词造句上应该是准确的,应该是富有条理的,很有逻辑的。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一些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甚至”“但是”“如果……必将……”,这些关联词语,一步步地把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师:有了这些关联词语之后,我们就能感觉到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非常准确、非常严谨,很有逻辑,一步一步地、层层深入地来表达观点。这就是妙用了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用了这一连串的关联词语,把课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准确地、很有逻辑地表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放声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生朗读课文)

师:我想,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大家一定能把第4自然段读得更加明白、透彻。先自己读一读。(生读4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第4自然段是怎么表达观点的?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列举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它们本来是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人类却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它们不能再生。

师: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本来”,你们关注到了吗?

生:“本来”是原来、原本的意思。就是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类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破坏了自然资源,使它们不能再生。

师:看看这四幅

,你们有什么感受要表达?

生:我看到这几幅画面,内心很难过、很悲痛。大家看后两幅图。这些鸟儿的身上由于石油泄漏而变得脏兮兮的,它们失去了原本安定的家园,失去了原本干净的环境。是人为破坏,才使它们本该拥有的美好的家园变得如此糟糕。人们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这就是什么?

生:这就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师:这一系列的生态灾难是谁造成的?

生:人类。

师: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

生: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师:你发现了吗?这段文字依然有一串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请你具体地说说看。

生:这一串关联词语是“但是”“因为”“不但……还……”,这样就更有层次地表达了人类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也更精准地表达了观点。

师:为了准确地、严谨地、很有逻辑地表达观点,这一自然段与上一自然段一样,妙用了一连串的——

生:关联词语。

师:由此可见,我们在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学会善用什么?

生:关联词语。

师:这就是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启发。我们要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很有逻辑、很有条理地去表达,因为这样表达出来的观点,才能让人心服口服。让我们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这些关联词语的妙用。(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说了,茫茫宇宙那么大,星球那么多,破坏了地球到别的星球上去不可以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这三段文字,你们有什么观点要表达?

生:我们破坏了地球,想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师:那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表达这个观点的呢?

生:第6自然段说,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已经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这里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人类不可能再移居到别的地方。

 师:不可能移居,科学家已经证明了。你们看这个数字——40万亿千米,地球的半径是多少?

生:6400千米。

师:可以想象,在40万亿千米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没有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是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的。所以,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读)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师:不能指望移居,只能指望什么?

生:只能指望保护地球。

师:科学家的证明,这是无法移居的第一个证据。继续交流。

生:我发现这几段是用设问的方法来写的。先提出问题:“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接着用科学家的证明去回答这个问题。

师:先提出问题,再来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就是设问。除了科学家的证明,还有什么不可能移居的证据?

生:请大家看第7自然段。“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居住呢?”我发现这里的最后一句话运用反问的手法,强调了我们即使能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也没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

师:是的,即使实现了,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是科学家的设想。至于这个设想,你们能不能联系前面学的课文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哪篇课文来谈?

生:《宇宙生命之谜》。

师:这篇课文是讲什么的?

生:科学家也证明了人们不能在火星上生存。所以第7自然段写科学家提出设想在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也是很遥远的事情。

师:这只是一种设想而已。移居到火星上去,可能不可能?

生:不可能。

师:不能移居,这个观点表达得清楚不清楚?有没有层次?

生:清楚。有。

师:谁来把这个层次给大家理一理?

生:这部分一开始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第6自然段用科学家的证明来回答这个问题,第7自然段用科学家们的一些设想来证明移居的设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师:也就是说移居到别的星球有没有指望?

生:没有指望。

师:只能指望什么?

生:保护地球。

师:所以,它每个方面都是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来表述观点的。我们来看,因为地球美丽而渺小,它只有这么大,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是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的,只能在地球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要——

生: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现在,你们弄明白课文是怎样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来表达观点,得出结论的吗?

生: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有理有据地表达的:先说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再说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三点是说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这个结论。

师:我们再看这个结论,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读文)

师:对于这两个自然段,也有同学提出了问题(出示)。

师:这两位同学都关注到了宇航员。有意思的是文章开头写了宇航员,结尾在得出结论之前又写了宇航员。你们能不能解答一下这两位同学的困惑?

生:这里作者写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是为了说明地球非常渺小,非常脆弱,我们更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

师:这其实也是为表达观点服务的。地球是可爱的,但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我们人类对地球上的资源不加节制地开采,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肆意地破坏,那就会让我们的地球破碎。提问题1的同学,现在能不能把你的问题解答一下?

生:能!因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整体地看到地球的面貌,而我们是处在地球中的,看不到地球的全貌,所以这里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写地球可爱却又容易破碎,能够更好地突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的这个观点。

师:这不仅仅说明了观点,还前后照应,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课文中写宇航员的这个感叹。提问题2的同学,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聚焦结论寻证据”这个学习任务展开了学习,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

三、联系实际,在真情表达中增强责任意识

师:这里有一段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片,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生观看视频)

师:一起来读读屏幕上面的文字。

生:(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好好照顾我们唯一的家园,

师:再深情地读一遍。(生读)

师:看了这个宣传片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表达的?

生:我看到这个视频中列举了很多人们保护地球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我觉得,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就可以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师:我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宣传片,联系课文的内容,你心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想表达。现在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学习任务。(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开始写,写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一下。(生写,写后交流)

师:请两位男生、两位女生来与大家分享。

师:假如让你说,你会在这个宣传片当中说什么?

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我们的一个个破坏行为给地球母亲添上了一道道伤痕。这难道不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怎么样?(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四、回扣主题,在深情诵读中强化责任担当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都投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列当中来,那么,读!

生(读):宇航员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必须发出这样的呼唤。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时刻发出这样的警醒;因为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有这样义不容辞的责任。读!

生:(读)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之所以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的生态环境,是因为——;我们之所以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因为——

生:(读)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能够投入到保护地球的行动当中来,只有一个的地球,必将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家园,永远的幸福。

【赏析】

一、先问后学,发展质疑力

潘老师在《还学习本来的样子:潘文彬儿童问学课堂十讲》中指出,儿童学习始于“问”,成于“学”,即从问题开始,在问题驱动下学习探究。质疑问难是学习的开始,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疑力,要突出学习者的自主性,把质疑的权利让给学生,先问后学,以学定教。然而,学生的质疑往往是无限的,课堂上一旦放开质疑,教师很容易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导致教学失去目标、失去节奏,走向松散拖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潘老师在《只有一个地球》这节课的教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应对策略:课前收集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梳理分类,然后根据教学需要,把有价值的、共性的问题集中呈现。教学中,潘老师展现了三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关注“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关注作者说理的过程和方法。潘老师据此设置第一个驱动性学习任务——聚焦结论寻证据,抓住了教学重难点,撑起课堂的主结构。像这样集中展示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一共有三次,展示出来的问题有思维含量,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同时也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和方向。

二、循问互学,增强思辨力

思辨性阅读的核心是逻辑思维,学生不仅要明白事理,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提升思辨力。为此,潘老师在教学时设计的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想一想作者怎样有理有据地、一步步地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个结论”。这是从全文的角度来思辨。学生循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支架,从部分到整体,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到,课文围绕“只有一个地球”,很有条理地列举了三个方面的论据:一是“地球美丽而渺小”,二是“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三是“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最后得出“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结论。

这三个方面的论据,作者也是很有条理地、一步步地来表达的。比如,为了表达清楚地球美丽而渺小,作者一开始以宇航员的视角写出地球美丽的样子,然后把地球放到浩瀚的宇宙当中,跟宇宙相比,地球又是渺小的,作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把“地球的美丽和渺小”这样一个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再比如,在教学“资源有限”这个部分时,潘老师着力引导学生分析关联词语的妙用,体会文章表达的严密的逻辑关系。而在教学“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这一部分时,

潘老师先让学生自读第5~7自然段,得出“破坏了地球,想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观点,然后直接提问:“那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表达这个观点的呢?”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逐步认识到,这个部分一开始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第6自然段用科学家的证明来回答这个问题,第7自然段用科学家的一些设想来证明移居别的星球也是不可以实现的。这时潘老师适时总结:所以,它的每个方面的观点都是有理有据地、一步一步地来表达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不断地领悟文章的表达秘妙,发现作者的思维路径。

三、追问导学,提升说理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总述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简言之,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说理力。说理力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学生说服别人需要说理,内心反省说服自己也要说理。但是未经训练的说理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学生说理时不会思考怎样提炼更为精辟的观点,怎样为观点选择更为合适的材料,怎样表达更使人心服口服。可以说,用话语来解决生活问题,是议论文教学的实践价值所在。潘老师深谙其中道理,他在教学“资源有限”这部分时,通过连续追问,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理”的方法

第一问是读了第3自然段后问:“你们有什么观点想要表达的?”这是引导学生提炼观点,负责任、有中心地表达。

第二问是:“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资料,谁来读一读?”这是引导学生为观点选择合适的材料,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做到言之有物、以理服人。

第三问是:“你们有什么感慨要表达?”这是引导学生言之有情,以情动人。

最后还引导学生分析关联词语的运用,学习作者非常准确、非常严谨,很有逻辑、一步一步地、层层深入地来表达观点的方法。

在学习了作者说理的方法后,潘老师又设计第二个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写一写自己的感慨。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保护地球,从我做起”已然植入心灵深处,成为学生共识。最后,潘老师设计了一咏三叹、声情并茂的朗读,用理性之光烛照学生心灵,让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启发。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HA2103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仪征市实验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