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解读】
必备品格——学会做人
关键能力——学会做事
价值观念——国家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文明素养、社会责任
2、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素养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
【解读】
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
3、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而形成的、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
【解读】
突出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
为什么要发展英语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以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为本的教学,把文本作为语言学习的平台,教学的重心围绕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进行,导致碎片化教学,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以技能(听说读写)为纲的教学,把本文作为信息提取的资源,教学的重心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技能,但模式化、表层化的教学,导致忽略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思维培养的缺失,情感、态度、价值感培养的缺失,难以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对学科的本质和价值缺乏认识;忽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教学以知识点为主,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总之,传统的英语教学,无法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无法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目标。
所以,英语教育需要改变方向,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形成,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融育人目标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三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四
语言能力——学科基础
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的基础,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能力的提高,蕴含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开展跨文化交流。
【解读】
首先,语言的使用一定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它不可能脱离情境。
孤立地脱离语境而学习词汇或语法,不是在培养真正的语言能力素养。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发展语言能力素养的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
其次,增加了“看”的技能。
听、说、读、写是英语的基本技能。这里加了一个“看”的技能,也是首次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听、说、读、看、写这五种技能。
为什么要增加“看”的技能?因为当今社会,很多信息都可以来源于“看”。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图表、一幅图画或一个视频来传递,不一定是全篇的文字形式。所以“看”是信息社会获取学习资源的一项重要技能。
最后,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
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等,能够利用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根据不同目的和受众,通过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语言能力两个目的:
1、能够理解理解口头和书面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和态度。
2、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等形式创造新语篇,传递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五
文化意识——价值取向
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文化意识/文化品格的内容:
获得文化知识;
理解文化内涵;
比较文化异同;
吸取文化精华;
形成正确价值观;
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具备一定跨文化沟通能力。
【解读】
1、一个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意识内涵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误区:普遍局限于对中外文化异同的分析。提到文化意识,人们更多地想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忽略了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中的价值取向问题,以及如何基于文化知识、文化比较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构建文化意识。
也就是说,文化意识应该指向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内容。
2、一个切入点: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切入点是中外优秀文化。
最新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文化意识,主要指中外优秀文化,既包括人文知识,也包括科学知识。
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跨文化认识、态度和行为取向,能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沟通。学生在汲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跨文化认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文修养。这种修养将指导他们获得正确的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感知到意识,从意识到修养,从修养到行为的内化、提升和养成的过程。
3、为什么要培养文化意识?
过去的教育,老师说教的多,学生获得的少,帮助学生内化的少。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始终停留在外部知识层面,并未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态度和修养,也就无法影响学生的行为,导致知行不合一。很多道理学生都知道,但知道并不等于学生形成了个人的认识和修养,也很难影响他们的行为取向。
通过培养文化意识,让语言教育能够基于学科的内容,加深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比较、批判、评价、鉴别,从而汲取精华。在这个基础之上,使语言教育和学习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知行统一起来。
六
思维品质——心智特征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思维品质的内容:
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分类概括信息;
分析推理信息的逻辑关系;
正确评价各种思想观点;
建构新概念;
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备能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解读】
1、什么是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指的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品质强调三个方面,即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2、为什么要培养思维品质?
在过去的英语学科教育中,我们欠缺对思维品质的关注和培养。传统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为主。传统的英语学习,以语音、口语和听力的训练为主,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都缺少学生的思维参与和思维培养。
3、要培养哪些思维品质?
首先要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分类和辨析能力、信息归纳能力、推理判断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意义和意图方面的表达。
其次是批判性思维。批判不是一味地批评或直接提出反面意见。批判是强调理性思考,要善于提出疑问,善于通过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或者评价他人的观点是否合理、可信,而不是不假思索地按自己的主观判断接受所有的信息。
最后是创新思维。传统的英语课堂,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学活动, 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课堂教学参与, 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培养受到了严重的忽视。我们国家要实现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所以英语学科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学生只有具备了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才能真正在语言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这三种思维特征的强弱就反映了一个人思维品质的高低。
七
学习能力——发展条件
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能力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解读】
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两个方面。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也会运用一些学习策略,但不能很好地进行调适。调适是指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学习的需要,调整和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运用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主要目的是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策略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
最后的总结
来源 | 芜湖英立思教育
转自:“明师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