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瓶装老酒:2023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怎样解答?

2023/6/21 15:04:23  阅读:58 发布者:

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断句题承袭了2023年四省联考的新题型,一改传统的四选一形式的选择题,代之以直接断句,在八处选择三处最需要断句的位置。面对这样的新题型,该如何解答?请看下面的分析。

【试题材料】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原题重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参考答案】

C E G

【命题立意】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

断句题是高考文言文设题的传统保留项目。但今年的试题改变了以往的选择题模式,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解析是这样说的:“文言文断句无法依靠答题技巧得分,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理解断句。试题将出现4种类型得分——0分、1分、2分、3分,区分度得以提高。此外,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要做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可见,由选择题改变主动断句题是为了增强这道题的区分度,更切实地考查考生实际的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

不过,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找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首先要浏览原文不加标点无停顿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动词,从而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

接着再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

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与否。

依据上述思路具体答题过程为:

Part.

1

先找出句中动词“云”、“善”、“引”、“难”。

Part.

2

第二步依据动词建立句子大意和人物关系:“韩非子评价孔子。评价孔子什么?孔子肯定这件事的行为,然后韩非子书中引述这件事,

Part.

3

然后对这件事做出非难。”这句话的句意的确定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澄清“引”的动作是韩非子发出的,“难”的动作是韩非子对孔子。这就涉及到对前后文“小语境”中的人物关系的认识。这是考生需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将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就可以依据动词把需要断句的句子“意译”成一段直白的语句(如上文所述)。

Part.

4

最后,基于这段直白而准确的认识选择必须断句的位置。现在动词附近找,又要确保不能“破句”。

因此:

A处之前只是一个独立名词,此处不可断。

B处若断句,整个句意不完整,也不可断。

C处断句则保持了韩非子书中对孔子的描述,确保了一个独立的意思,该处是正确点断处。

D处在动词“引”之后,若要在动词后断句则要确认动词对象(宾语)省略且表达完整意思,但该处的“引”显然没有讲清楚“引述什么”,意思不完整,不可断。E处之前形成一个连贯语句:“引以为张本”,有动词,有宾语,说韩非子在书中将孔子的称善这件事引述为一个材料。该处需要断。

F处“然”与“后”若分开,表述转折,如果不分开表示顺承,根据接下去的动词“难”可以推断,韩非子书中是先引述孔子的言论接着再提出非难,所以这里是顺承关系,因此不应当断。

G处之前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然后难之”,接着指出其错误加以责难。依据保持句子完整性的原则,此处应当断句,确保分句的独立性。最后是H处,“岂有”的“有”应当接上具体内容,否则句子不完整,因此该处不应断句,要与最后形成衔接,传递完整意思:“哪有不成立”的。

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E G三处断句。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