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前沿丨绩效考核如何成为引导教师自我激励的评价
2023/6/20 16:50:56 阅读:3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E智慧诊断评估 ,作者E智慧可爱小编
评/价/前/沿
绩效考核
如何成为引导教师
自我激励的评价
作者: 温家荟
人生是一次次永无止境的验收。 考试是对学习成果的阶段性验收,而作为考试组织者的教师,最终也难逃绩效考核。 “绩效”是一个管理上的概念,是指主体行为或结果中的投入产出比,教师绩效则是对教师工作目标或与目标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 [1] 。 自2008年《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绩效考核已作为一般性的管理工具在教师评价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 。 实施教师绩效考核本身是为了通过外部激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加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然而,教师绩效考核在应然和实然上存在矛盾,这一在企业中常见的管理行为,在学校场域中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例如绩效考核不足以诊断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考核本身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考核收集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等等 [3] 。
一、绩效考核为何失败?
在理论上,教师绩效考核在学校的“失败”有其必然性,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企业中的绩效考核不能完全适用。 弗朗西斯·福山认为,服务业不同于制造业,首先,其特殊性质使服务标准难以明确制定。 教育行业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教师在其中的“服务”同样难以划定出明确的标准。 关于“好教育”的说法五花八门、无法得到统一,那么,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怎样算做得“好”,不同主体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教育工作也难以对“好”做出评判。 其次,服务业制定的标准难以操作化,服务往往是无形的,顾客的期望也往往是多样化的。 教师同样如此,如不能以成绩来完全评判教师的教学成果,因为教师的育人功能不能在成绩中得到全面的体现,而这一功能往往是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成果,难以进行专业测量和评估。 最后,对服务业的评估也难以进行监督,主要服务对象是顾客,而顾客的满意度受到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评价也多通过领导、同事、学生等主体来进行主观评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二、如何才可以走向自我激励?
那么,应当通过什么方式来激励教师呢? 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自我管理是个体自我实现的根本路径。 当把组织的目标转换为个人的目标后,管理本身就不再是上级对下属的行为的监控,而是注重管理行为的过程。 个人作为一个自由的人,他的责任心决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别人、被外界强迫着进行工作 [4] 。 其实对于我国的广大教师来说,促使着他们不断在教学上取得进步,坚持在育人岗位上工作的动力,也正是“良心”带来的自我激励。 教师工作的自觉性更多来自其自身的责任心,其对于教师职业操守的遵循,而并非只依靠外在的激励,只有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教师的自我管理才能得以实现。
既然依靠外部标准不能很好地激励教师,那么应该如何在教师评价中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激励,激发其主体性呢? 可以采取“ 制度——文化——主体 ”的发展路径。 在制度上,让制度从教师本身出发,注重对教师的精神激励,发挥同伴彼此间的激励作用,让教师们发现身边的榜样,鼓励教师们相互学习,能够促使教师们心中形成教育价值观的合力。 这种教育价值观就是日常所说的教师“良心”,以及教师的职业操守、行为规范等,通过制度规范,指引教师思考教育之“善”,从而在教师群体中形成指引向上向善的力量。 最后通过教师群体共同享有的文化,促使教师增强主体意识,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视为自己应做的责任,从而实现教师对自己的激励。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思考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会让人掉入一个永恒而无底的漩涡,在漩涡边缘,可以见到的,是实践中的绩效考核,理想中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的人生状态,链接这二者的,是引导教师自我激励的制度之善,是同行切磋琢磨中激发的人心之善。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