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艳,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中学正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枣庄市劳动模范、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枣庄市优秀共产党员、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物理教学探讨》、《数理天地》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个人专著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思教学在路上》。
何为“行思合一”
在课堂教学中,李艳老师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把每一堂课上得“有滋味”,与学生一起享受学习物理带来的快乐;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喜欢上物理。在追求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重生成、重结构、重效率、重思维发展、重习惯养成”的教学风格。基于多年的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出“行思合一”的物理教学主张即“行成于思”“且行且思”“行后反思”,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
“行”是行动、实践、体验。物理之“行”即物理实验、探究活动及体验生活。“思”是思考、觉悟、思维。物理之“思”即物理认知、科学思维及物理素养。“行思合一”指将物理探究、实践操作和思考(质疑)融为一体,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的规律、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统一。
1.何为“行成于思”
“行成于思”出自于唐·韩愈的《进学解》:“行成于思,毁于随。”“行成于思”是指在物理学业质量的取得成效来自于学生全面的细致的思考、科学的推理论证、系统的反思,来自于物理认知、科学思维和物理素养的提升。
2.何为“且行且思”
“且行且思”是指一边行动,一边思考。在物理课堂上学生边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活动,边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知。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动手操作、探究物理规律或验证物理结论的过程中,深度理解物理概念,建构物理模型,提出创造性见解的品格和能力,领悟物理的真谛。
3.何为“行后反思”
“行后反思”是指学生观察完物理现象,进行完物理实验、物理探究等活动后进行反思物理的实验原理,反思物理验证的方法,反思物理学习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也指教师进行完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等教学后进行的教学自我反思,提炼物理思想方法。
“行思合一”是物理教学最完美的契合。通过“行成于思”“且行且思”“行后反思”三部曲,实现物理学习的“行思合一”,实现物理教学的“行思合一”,实现学以致用。
“行思合一”教学主张的缘起
当下课堂,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探究“两张皮”,重视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直接参与和发现的机会减少;即使有分组实验,也流于浅表;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链接,人为性的切断,用“教师思和结论”来代替“学生质疑和推理”,物理实验、研究与思考、质疑“相脱节”。
1.灌输物理结论导致学生科学思维惰化
重视实验,强调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应用是物理学科两大特点。当下物理课堂教学基于功利性的应试认知,提出“教师直接讲授不如背诵物理结论,背诵物理结论不如刷题”的观点,于是教师将物理实验要点归纳好、整理好,强化学生的背诵结论,强化刷题等方式替代物理观察和实验,学生成为物理解题的“熟练工”,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质疑创新等能力被“扼杀”,导致物理思维惰化。改变灌输物理结论的教学认知,推进“行思合一”势在必行。
2.多媒体视频滥用导致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弱化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物理教学课堂,用动画和动态视频等具体情境直观地展现出物理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直观理解物理学知识,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降低实验成本、节约时间、避免实验安全性等问题。于是便有了“做实验不如看视频、看动画演示”的观点,这种注重虚拟的“理性”“完美”“规范”,把实验变为全理性的“纸上谈兵”,不可能展现科学探究情境复杂的原本,掩盖许多事实本相,导致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缺失,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猜测和批判;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误差分析能力等将会严重弱化,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推进“行思合一”成为物理教学必然要求。
3.真实物理教学情景创设不足导致学生兴趣缺失化
当下物理课堂的真实物理教学情景创设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缺少与生活的衔接,缺少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链接,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缺失,科学探究意识不足。积极创设生活化情景、社会情景了许多生活化情景,设计出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真实、亲切,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兴趣,更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促进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与价值,提升学生逐渐形成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推进“行思合一”成为物理教学应有之意。
“行思合一”教学主张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1.创设真实物理情景,让学生质疑意识“活起来”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在物理实验、物理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分析,即使简单的物理实验也不能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
在讲授《汽化和液化》时,让学生观看“油祸取物”的游艺表演。表演者从沸腾的油锅中伸手取出物体后若无其事。在学生惊叹的同时,让其明白其中的物理知识:原来油锅中的液体是油和白醋的混合物,由于油的密度小,所以漂浮在白醋的上面,并且白醋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在40-50℃之间即可沸腾,看起来像是油锅中的油沸腾了,而实际上是白醋在沸腾。表演者伸手到50℃左右的液体中拿物体时,虽然感到热但不会烫伤皮肤,加之动作快,是不会有危险的。这样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口、手等对教学信息进行反应。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好的学习场景或适时抛出真问题供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契机和机会,学生思考、质疑的维度就会拓宽,探究意识也会更加深入。
2.丰富物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过程“动起来”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所以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亲自动手操作。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物理的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动手操作,动脑探索物理现象,推理验证物理结论,有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逐步形成。
例如在学习使用天平测质量时,给每个小组提前准备了不同型号大小的巧克力,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它们的质量,到底哪个小组估测的更接近呢?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并学会如何使用天平测量巧克力的质量,在这种情景创设和项目活动推动下,使学生的探究过程丰富而有意义。
3.不断拓展物理资源,让学生探究道路“宽起来”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物理概念、规律(定律)以及解答的方法,还要尽可能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拓宽知识,使学生的探究道路宽起来,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宽:
有些问题教材未作深入阐述或未阐述,但在学生探索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探讨;与个人或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傻瓜相机为什么不用调焦?为什么人能通过门镜(“猫眼”)看到门外的人而门外的人却看不到室内的人?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惯性在汽车制动和导航中的应用、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静电利用和危害防范,农业生产中的物理学知识、高科技在抗洪救灾中的应用等;与科技发展有关的问题,如新型电池、超导体、激光、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记忆合金等;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物理污染、能源危机、新能源开发等。
4.提升物理生活化应用,让物理课堂教学“实起来”
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提升物理生活化应用,可以让物理课堂更有实效。
比如我们学习了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就可开展“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鉴于学生的知识有限,可将主题范围缩小为“厨房里的热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对平时“视而不见”的厨房用具、设备、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思考:这些用具、设备为什么要这样造?厨房中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并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例如在学了“电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物理学习活动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书育人,庄严而神圣,进取创新,永无止境,李艳是一名有教育情怀的追梦人,她将“行思合一”教学主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充分实践运用,带领她的学生在追求智慧的湛蓝天空里诗意地飞翔。
转载 | 微言国培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