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名师成长四部曲之二:​思路影响出路

2023/6/20 16:39:56  阅读:4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桃李微教育 ,作者彭兴顺

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将发生改变,要想成为名师,就应该成为这种改变的领头羊。

要实现这种改变,离不开教师主动的学习、丰富的实践和成功者的引领。

01

读万卷书——在阅读中积累

一项针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有47.%的特级教师在开始走上教师岗位时并不具备合格的学历,但他们最终都荣获了特级教师的称号,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不懈学习,广泛阅读,涵养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文化气质,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窦桂梅老师是近年来在教育界升起的一颗明星,曾担任“吉林第一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后调入清华附小任副校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集“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于一身,曾作为科教界的优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七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近年来,窦桂梅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走到哪里都会掀起层层的热浪。窦桂梅老师,无论工作有多么忙,她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教育名著、文学名著等各类书籍占满了她家中的书柜。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白金生在《为撰写教研这本“书”,我倾注了生命》一文中写道:“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那年,我读高二,至今没登过大学的门,“高中肄业”便是我一生中的最高学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八路”。“土八路”做教研员,既缺少理论文撑,又无良好的学业修养。虽然此前我教过几年书,但那毕竟是乡村小学的民办教师,乃井底之蛙。为了弥补先天不足,更为了教学研究的需要,我把读书当成我人生头等大事,刻苦修炼,不断充盈自己的底气。唯有这样,才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沉着与自信。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

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就精读。浏览的面儿不可太窄,精读的面儿不可太宽。

第一,教师首选读物是教科书。除所教年级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全学段甚至整个中小学阶段的教科书,以便了解每册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阅读其他科目的教科书。在所教的课程中适时提及其他科目的课程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

第三,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好的教育文章及时反映了教育界同行对于教育前沿问题的思考,会推动我们的思考与探索。

第四,阅读一些教育经典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们还应该读读本学科最优秀教师的著作和推荐他们的文章。阅读他们的著作,能带给我们学科的智慧,能让我们对本学科教学有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同时,他们的成长,也能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读读钱梦龙、魏书生、余映潮、窦桂梅、王崧舟等老师的著作和文章。而作为数学老师,孙维刚、张思明、华应龙、徐长青等老师的著作和文章则不可不读。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我们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打下深厚的精神底蕴,引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02

观万堂课——在听课中提高

为师,从听课开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许多教师就是从听其他名师的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成为名师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教而不相互听课,不相互交流,同样会使自己见少识浅。教师参加听课要做到: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听课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让听课更加有效呢?

1.课前的“有备而来”

教师听课前必须有所准备。首先,了解上课教师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其次,认真研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最后,形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备而听才会有所收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要先备课后上课一样,要先备课后听课。准备越充分,就像自己上课一样去准备要听的课,像自己上课一样去预想教与学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办法后再去听课,这样,执教者的优劣高下、成败得失就会一目了然。比如,事先了解所听课的年级、课题、开课目的等,然后研读课程标准、教参以及相关资料,再想一想“假如我上这课,我会怎么做”,“假如在我的课堂,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期待看到哪方面的精彩表现”等等,经过这样一番精心准备,再走进别人的课堂,就会“一切尽在不言中”。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比喻说,听课前不准备,听课中不记录,听课后不思考,就像天天回家爬楼梯,爬了一辈子也不知道有几级。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听课前的准备:

听课也要全副武装——听《雨点儿》前的准备

看到黑板通知明天上午第一节到一年级(3)班听新招考来的姚兰老师的课,我急忙去打听上的课题,并向图书馆借了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听课前我习惯性在熟悉教材上做到“三准”,即对本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认识准;对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准;对课文训练目的要求掌握准。

晚上,我认真阅读了《雨点儿》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关内容,知道《雨点儿》是人教课标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童话。本课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难点是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课后练习有三道:读一读、我会写、我会读。“读一读”就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内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会写”就是学生能按笔顺规则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我会读”要求学生练读三句话:“1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2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3亮亮从屋里跑出去。”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三句话,用“从”说句子。

接着,我设想“如果我讲这节课,会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等相关问题,然后在记录本上粗线条地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

一、问题导入:云妈妈有很多孩子,她的孩子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识字生字

1.听课文录音,回答云妈妈的孩子是谁呢?板书课题。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同桌交流,学习生字。

三、分段学习,朗读感悟

1.看下雨的课件,自读第一自然段。

结合电脑动画理解“数不清”、“飘落”。

2.借助课件,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①听听雨声,雨娃娃们在说话呢!它们在说什么呢?你能听得懂吗?

②学生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说说听懂了什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

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什么变化?看课件,请学生说一说。

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四、复习巩固生字

1)借助电脑课件,做“生字与音节找朋友”的游戏。

2)读一读大雨点儿身上的字。

3)给“大雨点儿”找朋友(扩词)。

五、指导写字

六、实践活动

第二天听课前,我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看到班级有展示台、纪律树等的布置。图形、颜色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富有童趣,做得很用心。学生课下很活跃,有礼貌,不怕生,衣着打扮都很精神、漂亮。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做好了课前准备,把课本放在桌角,习惯很好。平时姚兰老师话不多,略带腼腆,给人文静、实干的感觉。从班上看到的情况,可以了解到她是一个比较注重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教育,对这份工作很热爱,班级处处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上课了,其他教师也陆续进来了,在我旁边坐下的几个老师,看到我的记录本、书上的圈圈点点、印着“案例”,都惊奇地说:“难怪你又借课本,又查资料,原来是在全副武装啊!”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听课前都像上面介绍的老师一样,有备而听,听课的效果又何愁不高呢?

2.课中的“品头论足”

当教师怀揣足够的准备走进课堂时,由于心中有数,因而对信息的敏感度就会明显增强。在听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原则的把握、教学艺术的运用、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等,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听课笔记中,可以创设“三路一体”的格局,以此承载听课过程中的认识和思考。

一是“教路”。主要观察、记录教师组织引领教学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视角中,听课者不仅要明晰执教老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而且还要重点审视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和切入口,并及时记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二是“学路”。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而且要关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频率和密度。

三是“文路”。主要观察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在探索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技能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是“媒体”。知识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应以哪一种方式呈现,在什么时候呈现,能解决什么问题,突出什么重点,突破什么难点,都有一定的讲究。听课者都要认真揣摩其中的门道,捕捉其中的不足,及时记载听课的体会和感受,为交流听课体验奠定基础。

在听课过程中“品头论足”,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挑剔,更不是无原则的褒奖,而是在听课过程中品味、琢磨、反思、交流,使听课笔记中的“三路一体”成为引领教师关注教学过程的指向标。只有这样,听课者才会从茫然中走出,从盲目中清醒。

3.课后的“说长道短”

在听课笔记本上,还要设置一个“说长道短”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围绕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展科学、中肯的讨论。在“说长”的栏目中,要突出执教者在一节课中最耀眼的亮点,进行片段赏析,以此发现执教者的长处;在“道短”栏目中,要重点讨论教学中的不足,可以以实录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然后谈自己的认识、思考和建议。

03

行万里路——在实践中成长

温室中生长不出参天大树,陆地上训练不出游泳冠军。“实践出真知”,任何高超的教育艺术和技巧,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在实践中千锤百炼,才会变得炉火纯青。可以说,没有哪位名师的造就不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的结果。魏书生,当了几十年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即使当了校长甚至教育局局长,仍然坚持语文课堂教学,丰富的教育实践为他的教育思想积淀提供了源头活水;于漪老师八十多岁了,她自己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磨剑十年,李吉林由一名初试身手的实验者变成一位成熟的小学教育改革家。在实践探索中,她不止一次地强调,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最富创造性、最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单纯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分析研究——因为人永远不能等同于物。

真正的教育实验研究应当植根于教育的现实中,应该是“现实的研究”也即“思量着做”和“做着的思量”,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统一在具体丰富的教育活动之中,这样,教育乃至教育改革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李吉林大胆地运用语文情境教学实验和思索的成果去开拓新的疆域。她首先向相邻的思想品德学科拓展,一改枯燥、空洞的说教,而以生动的道德情境、具体的道德形象,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达到动情而晓理的境界,使道德教育真正触及、润泽幼小的心灵。接着是向音体美学科渗透,获得成功后,李吉林又向自己比较陌生的数学学科挺进。她与数学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将“数”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如何把儿童带入探究的情境,在模拟情境中加以操作,强化其应用性。这样,从一班到全校,从单科到多科,情境教学全面进入了各科教学,为情境教学向情境教育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它连续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这在中国教育界绝无仅有。

王崧舟、孙剑锋、武凤霞……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虽然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但是,他们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不断地耕耘、实践、提升。

04

名师点悟——在指导下飞跃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由什么人指点。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找不到奋斗目标,不知走向何处的时候;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遇到困难,急需力量支持的时候;当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学习、研究缺少方法,不知怎么做的时候……名师作为过来人,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指点迷津。师法名师可让一些教师从山穷水复疑无路,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实践证明,许多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前辈、教育名师的指导和帮助。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特级教师吴正宪今天能成为一名全国知名的教育大家,也是与她师法名师、汲取百家之长分不开的。她在《追求教师职业生命价值》中这样写道:

当我在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的时候,马芯兰老师鲜活的教改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课堂场面吗?我好像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一块生命的绿洲,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我下决心要学马老师这本真经,便一头扎进马老师的课堂。

每天早上天未亮,我就把睡梦中的女儿叫醒,从居住在东直门的家骑车把孩子送到天坛幼儿园,再骑车疾奔朝阳区幸福村中心小学,听马老师的第一节数学课。然后,再返回学校上课。白天紧张地工作,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当我真正走近马老师的时候,蓦然发现她的教学改革绝非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从马老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可以感受到她教育思想的内涵。

在马老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开始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艰辛探索。我的教室后面常常坐着一位老人,一边听课,一边认真记着笔记。他就是我的导师——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刘梦湘老师。

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方式的选择,从例题的讲解到练习题的设计,从学习氛围的创设到语言板书,从教师的教态到师生交流的每一个环节……彼此互相探讨着。刘老师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理论对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他向我推荐了《教育心理学》、《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他把自己几十年珍藏的教育教学书籍及亲自撰写的教学经验手稿全部送给了我。他说:“教学改革不是走过场,是一项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必须脚踏实地。”刘老师来听课从不事先打招呼,每每都是推门而入,我也从此养成了上每一节课都像上公开课那样投入、那样充分、那样认真的好习惯。站了36年的讲台,至今,我不敢慢待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我的第三个师傅是北京实验一小特级教师缪玉田老师。他一生都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知识渊博,古今中外名题、趣题、难题记得特别多,谁有解不了的数学题都喜欢问他。

北师大周玉仁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都给过我真诚的帮助和热情的指导,令我难以忘怀。

韩愈的《师说》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鲜活的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汲取百家之长,自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的经验,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只要我们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育就是唤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兴顺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