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高考作文新启示:走向思辨与开放,鼓励个性化表达

2023/6/20 16:12:03  阅读:4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校长传媒 ,作者小新君

昨日上午,1291万考生结束了2023年高考第一“战”——语文考试。

无论是惊、喜、恼、忧的些许情绪,还是昨夜辗转难眠的一点疲乏,都已消解在考场的奋笔创作中,并化作言已成章的笃定。

对于这场考试,作文是一道大题;对于徐徐展开的人生,800字则是当下与未来对新新青年的第一次检测——看看他们如何看见与思考,去回应时代价值,直面社会议题,启迪人生行走。

注视时代、观照现实、关注社会、关爱人生……透过一篇作文、一张试卷,我们能看到的,也许正是几十年后某位行家里手回顾人生历程所提及的重要一刻。

今年高考作文突出哪些话题?又考察了什么素养?对于老师们意味着什么?我们邀约众多名师一起聊一聊、谈一谈作文背后的思考。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

“技术”,是全国甲卷的命题核心词,也是解题的关键。技术已经构成了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成长的影响,更是对本次写作产生方向性的指引。

这道题看似非常简单,其实答题空间很大,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有如下启迪:

第一,务必让学生读“生活”这本大书。学“活”的语文,而不应该让学生一味死读书、背知识点。

第二,注重对标准化答题的迭代与升级,从唯一型答案转向注重多元化,尽可能地进行多维度思考。这样的思维能力提升,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让学生在写作中做到更周全、缜密,顾及更广泛的读者需求。

第三,在表达的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且说且思”,能不断反观、修正自己的观点。

史建筑(北京市十一学校)

好的作文题目都会带给考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本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下语境,又考查了考生的辩证思维,不论在话题内容上,还是说理或叙事设计上,都比较平和自然。

但本题又不是简单的一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所能蔽之的,考生写作时要考虑到本题的具体信息:主体的人与科技发展引发的时间掌控之间的关系。是在科技的助力下做时间的主人,还是被科技所裹挟成为时间的仆人?这几乎成为当下每一个身处科技洪流中人的必修课。考生可以聚焦于此,形成自己的中心论点或核心立意,然后去拆解观点或叙事反映。

在具体行文过程中,可以打开思路:“省时间”“杀时间”“国民总时间”“主人—仆人”“主体—环境”……当然在文章结构比例中,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提出观点要明确,分析问题要充分,解决问题可简洁;也就是把充分体现思维含量和设计水准的主体部分。

马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

今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简约、时尚又开阔。不到三十字的材料却是一道当今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辩证思考题——是利用新技术做时间的主人,还是做时间的仆人?处在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的特殊阶段,对技术的利用或被奴役是人类尤其是年轻人要思考面对的哲学命题。作为高考题,有提醒、引领年轻人的社会效用,值得肯定。同时,这也是门槛较低、拓展较易、登高较难的好作文题,能检测考生的认知广度、思维深度和人生态度。

肖俊伶(成都天府七中)

材料提及了三个关键词:技术、人与时间,蕴含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技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是在技术发展促进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时间的主导地位正在削弱乃至丧失。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我们是更好地把握时间还是沦为时间的仆人,需要思辨表达,不可忽视的是“人”这个主体。我们当然需要科技助力,获得更高的时间性价比,但也要警醒技术的“副作用”。作文需要辩证立意,所立之“意”都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思想、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省思—追问—思辨”,考生可以这样的思维路径进行构思与表达。

高中新课标要求注重实证与推理,强调批判与发现;注重思维的逻辑层次与深刻,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品质。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观照当下、思考未来,是每个考生都应回答的重要问题。这样,考生便能结合切身感受,展开联想,发有温度的议论,做有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为成长新阶段的开启做好准备。

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以简单情境考查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真实情境观照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串试题始终,充分发挥了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王木春(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好文章有时来自触动人心的好题目。该作文题摒弃了近年来不少考场作文喜欢“紧贴时政”的写作模式,既有“现代感”,又有“哲学味”,引导考生探讨技术发展与人的关系;写作角度多元,且各角度都有思考的“纵深感”。对于知识面广、善于思考的考生,这道题目更能充分展示其写作才能。

但这题目要写好也不容易,首先审题有难度,其次考生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好的思维品质。

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道作文题。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两句话非常精彩。其次,话题近可联系高考,远可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可谓是有力量的作文命题。

当然,命题者在编写命题时,也依然存着浅化语言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句话,是一个国家领导者站在他的角度所思所想所说,这个视角和学生、百姓的视角还是颇有不同。

园丁希望花园里所有的花草和平发展,百花齐放,但每一棵花草其实都在和其它的花草争夺阳光、水份以及营养。园丁的视角固然是正确的,但花草囿于它的命运,它的选择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怎么办?这就是这个作文本该有的真正张力!真理不是单独的一维,而是在貌似都有理的两极之间随着处境而左右摆动。如果能够导向这个深度,我认为思辨性与开放性的作文命题就真正出现在了我们的高考试卷上。

史巧龙(乐山五通桥东辰外国语学校)

这篇作文从大处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向互利互惠、共赢共荣,适合对国际时政感兴趣的同学。同时,从人生角度,材料表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其境界高下自别。损害别人以求自利者,往往得不偿失。材料一是对这种人生哲学的否定,材料二则在否定中指明了出路。整体来看,在材料的解读上都没有难度,让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深度的学生都能下笔。

王召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全国乙卷的立意高远,选取的两则材料充分说明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百家争鸣才是王道”的道理。学生可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论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也可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纳粹焚书为反例,论述思想钳制的危害。正反对比论证,即可展开论证思路。

张小路(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话强调“个体与全体”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即试题中所说的“普遍的道理”。既然是“普遍的道理”,其运用的领域是广泛的,不限于点灯、行路、开花,而是可以“移植”到其他领域。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移植”到人生与社会两个方面,紧扣材料思维,展开写作。

第一则材料中的“与他人共同被灯照亮,与他人一起行路”,体现了各自独立的思想,又包含着对光明和前行的追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发扬……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

第二则材料论述的“个体与全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否定个体的价值,而是强调全体的高格,让人想起费孝通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一种和谐、整体的思维,带有具有独特的东方“兼容并蓄”的思维美感。在写作中,考生要从“个体”出发去思考“整体”,再用“整体”的角度去指导个体,把个人汇入到时代的洪流中,成为时代波澜的一个部分。

两则材料可以合写来展现思维的全面性,也可以抓住一个方面来写,展现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干国祥(全人之美课程研究院)

今年的高考题相比于去年,在开放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奉旨作文的味道大大降低,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当命题走向开放,学生不再是把一个规定的旨意用自己的语言证明、解释一遍;学生真实的世界观就能够呈现出来,而不再仅仅只是语言文字的技巧比赛。这时,作文命题中主题的宽广性和深刻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就成了决定作文命题优劣的评判依据。

据此,我认为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是得失俱备的。

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最大的优点就是让考生有话可说,无论是从个人的经历,还是当前世界舞台上众多主角们种种不同的表现中,这个主题都是成立的,都可以产生比较深的关联。

但这个命题依然暗藏了一个危险的小尾巴:好的故事!

也就是说,表面上,这个作文命题聚焦的是故事的力量,但实际上,假如阅卷人员固执,他们同样可以认为这个命题严格规定了必须是好的故事,那什么是好的故事呢?

柏拉图在自己设想的完美的理想国里,禁止诗人以及神话作家出现——除非他们说的是好的故事,也就是符合理想国领导所要求的故事。比如是真实而不能是虚假的,是符合规定道德要求的而不能质疑、冲击既有道德。

“好的故事”中的“好”,既可以指故事的力量性,也可以指故事的道德性。如果是前者,那么写作就自由了,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个题目就依然只是奉旨作文的又一个变种。

究竟是故事引导着人成长,还是人该去裁决故事的价值?这篇作文本该只是前者的语言游戏,而不该涉及更敏感的后者。

希望学生的作文中,能够更多想到深刻影响了自己和我们民族命运的故事,而不是试图去道德化自己所读到的故事;希望阅卷老师们没有柏拉图式的道德雄心,而更多关注考生所展开的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思想。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这个题目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近年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讲好中国故事”。写好这样的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得先有关于故事的积累。如果只是局限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之中,所能接触到的故事自然有限;需要开阔眼界,看到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故事。

在有故事的基础上,还要有思辨的能力,要能区分哪些故事是“好”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好”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更高的认知能力作为支撑。这时,读书发挥了它的作用。总之,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既读圣贤书,又闻窗外事”。

卜庆振(山东省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这份命题材料简洁清晰却又意蕴丰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顺利完成写作成为了可能,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同层级。

我们可以借助SOLO分类理论的五级水平来梳理这份命题——

审题时,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抽象出主题和立意,然后围绕主题立意选择具体的材料,最后再从具体的材料抽象出来,形成结论或拓展应用。

其中,材料的选择既可以使用单点结构写作,如好的故事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沟通,或好的故事如何改变人物命运,或好的故事如何展现国家形象;也可以使用多点结构,分别写好的故事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更可以使用关联结构,呈现好的故事在多个方面融合的力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上升到抽象拓展结构,分析归纳好的故事为何有这样的力量,并将其拓展分析到更多的领域。

这份命题既能考察学生个人的修养,又能考察学生如何看待个体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为学生实现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提供了支架,适用范围广且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是核心素养立意的巧妙体现。

王益民(厦门市新教育学校)

这是一道极具有张力的考题。

首先体现了时代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文化自信”的主要表现。

其次是生活性。人的生活经历就是一种看不见的故事。每天,我们都在“创作”自己的故事,聆听别人的故事。考题离学生越近,越容易观照每一个个体。这样会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也能关注社会。

第三是思维性。“故事”至少可以有这样几个层次:发现身边的故事、将身边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激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感受故事的力量,像故事那样生活。

第四是写作的可能性。可以记叙,写故事带给人的变化;可以叙议结合,写“这一代”如何踔厉奋发,创造自己的传奇;还可以论述“故事”在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在全球视野下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总之,这个题目,大可以纵横捭阖,上下五千年;小可以写人的心灵生长。

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点评

雒鹏飞(咸阳渭城中学)

作文在审题上没有给考生设置太多的困难,体现了高考的平稳性,以及接近中学生日常学习心理正常的生活状态。材料说得非常清楚:面对网络化的喧嚣时代,希望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去思考如何体验“安静”的内涵。从命题人的角度,希望学生能够感悟“安静”在当下时代中的重要意义,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意义。

这个作文对一线教学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学生们平时忙于学习,“安静”在当下非常稀缺。而命题人的特别用意也可能就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回归自己,反思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

北京卷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近年来,微信公众号成为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班级准备创建自己的公众号,但对是否需要创建,同学们意见不一。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2)文学社社刊拟开设“花开纸上”读书专栏。请你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个与花卉有关的场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写一段短评。要求:写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3)请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题目自拟。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名师点评

史建筑(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卷作文题,延续了以往的命题原则,继续考查考生对“关系”的理解与表达,即使题目只有一个词——续航,也要补足内在的关系。如,提供续航与被续航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续航的意义价值有哪些?如何提供源源不断的续航动力?续航之后驶向何方?……

所以,这个题目不可停留在“续航”这个词的表层义,而应该向题目所说的时代含义的内部挖掘,形成自己理解的观点;然后基于观点进行合理拆分,尽量向纵深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平铺。在行文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联系当下语境,从具象到抽象,甚至论及事物发展赓续的终极意义。

上海卷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名师点评

饶美红(杭州市建兰中学)

上海卷的题干很短,关键词有三个:“乐意”“陌生”以及“仅仅”。许多人或许认为“好奇心”是本题的题眼,但要写好这篇作文,更重要的还是关于好奇心之外的因素的议论。

例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显然不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金银财帛或许才是关键。而题目里的“陌生世界”不一定是指地理上的一片新大陆,也可以是一个新的领域、新的思考方向。如大航海时代的繁荣,又如当下对太空的探索。

若说上海卷是对抽象意义上的“宇”的探索,全国甲卷则强调了“宙”的概念。虽然如此,如果在上海卷里只写了对新空间的探索,或许并未写出其抽象层面上的深意。而如果在全国甲卷中只重视“时间”二字,大概也有离题的风险。

王召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这是一道难度不高的开发性论述题,用一个疑问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陌生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分析一个人探索陌生世界的心理和动机。它当然不仅是因为好奇心,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诸如求知欲和探索欲,探求真理的勇气等。但是考生可以讲主要是由于好奇心,再适当补充论述其他角度即可。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名师点评

邹琰(重庆某高校教师)

第一,今年所有的题目都非常注重思辨性,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整体来讲比较稳,也比较好做,无论是观点还是表述,没有那种争议比较大的题目。

第二,今年的题目有家国情怀,也有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个人来讲,最喜欢天津卷,因为可发展和创意的空间很大,留给孩子们思考的角度也多。

第三,今年最让我惊讶的是,我在很多语文老师的微信群里面发现,他们押的题没有一个对的,说明今年的题目比较有新意。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之前ChatGPT预测了今年的作文题目,给出了七个题目,虽然很宽泛,但是的确涉及到了,比如说新媒体、新的世界变化。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语文老师没测到,人工智能反而预测到了。如此一来,我们就要思考,未来AI可能对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整体点评、趋势分析

蓝涛(江苏语文名师、大市语文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

“亮相”之后,如何“续航”

1.岁岁年年花不同:2023年的新特点

2023年高考作文题,提示语的风格变化最直观。整体的风格是简洁,明快,直白。去年的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Ⅱ卷,提示语均在200字以上。情境助力理解,也设置了“概念的迷宫”。无论是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还是全国甲卷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让学生多少有些憋气。同时,半文半白的阐述风格也让学生有些气短。

今年则删繁就简,50-70字之间,寥寥数行,干净,直白,近乎大白话,有“潮平两岸阔”的既视感,给考生的“风正一帆悬”留足了空间。轻车简从,信马由缰,直至登堂入室,对于写作思维的打开无疑是良性的催化。

但是作为肩负重大使命和鲜明导向的作文题,并没有因此降低品质,主要体现在三点:

开窗放入大江来。本届作文题没有拘泥于概念的辨析,而在于格局的打开,与国际风云际会,与时代脉搏同频,表达中国自信,抒写青年肝胆。北京卷的“续航”、上海卷的“探索”,特别是全国乙卷引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天津卷引用周恩来同志的对联,格局轩昂,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

字里笔下有乾坤。作文题的理解容易,但思维含量并没有降低。辩证性:如全国甲卷、乙卷和新课标Ⅰ卷,谈的是时间,说的是人;说的是花,讲的是理;说的是“自己”,警示的是“别人”;说的是故事,指的是现实。深刻性:如上海卷的“好奇心与探索世界”,天津卷的“于无字句处读书”,还有“续航”“亮相”,思考的深度决定着文章的高度。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到底,环肥燕瘦,郊寒岛瘦,作文的背后是人,是个性鲜明的生命。今年北京卷的“心跳得那么快”,新课标Ⅱ卷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新课标Ⅰ卷的“讲故事”,都可以在个性体悟上做文章。新课标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用今年全国乙卷的说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高考作文,拼的是什么?情怀格局、逻辑思辨和语言表达。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

2.备考策略:变与不变之间,讲来年“好的故事”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使得每年在命题者和答题者之间都要展开“逐鹿”大战。猜题押宝年年有,但容易舍本逐末,弄巧成拙,事事休。

推敲今年和去年作文题的“变与不变”,再次印证颠扑不破的备考之道:人先行,而非技巧先行;道先行,而非术先行。

道就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实际上,近年高考作文命题都突出了这一点。所以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律,老老实实,带着学生探幽览胜,同时精进技能。在“变与不变”中习得屠龙技,见招拆招,升级打怪,自然不在话下。

让学生在写作中担当使命。得青年者得人才,得天下,得未来,这是国际共识。“如何培养人”这个命题在写作中,就是让文字紧扣时代脉搏(如今年的全国甲卷、乙卷),鼓励学生于激扬文字中理解使命担当;同时理性思考(如北京卷的微信公号、乙卷的自己与他人),体现逻辑性、辩证性和创新性。后者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脉相承的。基于这个原点,如何用好教材,如何拓展阅读,如何链接生活,如何联系自身,就是留给师生“变与不变”的话题。

让学生在写作中安放生命。“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既是课标要求,也是青春生命的现实需求(如今年的“微信号”“心跳”“故事”“安静”)。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揭示了三点:一是真实,二是真情,三是个性。要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不吐不快,在表达中宣泄情绪,按摩心灵;同时在评价中厘清观念,引导人格。如何开展有效的作文活动、创新评价方式,是决定考场命运的胜负手。

周鹏(深圳外国语学校)

今年全国作文题目总体比较温和。

一是基本没有审题难度,没有在写作力考查之前先考查考生对命题材料和写作任务的阅读力。

二是设计的写作论题多是生活中常见甚至是必然遭遇的问题,如全国甲卷中,人通过技术来控制时间,而时间也掌控着人,这关涉人、技术与时间关系的思辨。全国乙卷中,“点自己的灯,不要吹灭别人的灯”,表达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但不要损害别人的利益,背后是合作共赢,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新课标Ⅰ卷中,关于“故事的力量”,则更是寻常话题。这些题目设计,体现了人人都有话可说的考量。

但人人都有话可说的温和设计背后,却隐藏着未必人人都能把话说好的难度。也就是说,这样的题目,给予了优秀考生比较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而这正是高考的选拔性功能的体现。   

这些题目表面上看是些常识性论题,但真思思辨起来,又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像人与时间的关系、与人为善还是为敌的关系、青年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还是积极走向群体等,都是可以深入探讨的。

今年的作文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迪,我想主要是三点。

第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对当下时代的、自己日常的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第二,哲学思考是现代语文的高度,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进行趋近本质和系统的考查与追问,是语文必要的走向。语文虽然关涉文学,但更需要哲学的理性思想。平时的语文课堂有这种对常识性问题的哲学追问和思想储备,驾驭这样的作文命题,自然容易,否则,可能只是泛泛而谈,难有深度。

第三,思辨是语文学习必要的能力。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思辨起来却是复杂的,譬如故事的力量,有什么力量,力量从哪里来的,好故事好在什么地方,是故事有力量,还是人感受到故事的力量等,可以发散出很多思考的。

高考作文命题似乎走大道至简的路了,关涉的论题看似简单温和,但可以引人深思。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所)

3年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

基于此,我们大致判断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第一,供料作文为主;第二,提供一些经典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现象提供参考;第三,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核心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判断。

供料作文的方式,实际上既考察了习作,更在习作之前加强了对读题能力的考察。因此,我们在日常训练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字阅读能力的训练。

同时,三年高考作文题都不再是就事论事,狭隘微观地叙述题目中产生的问题,而是更注重“高通路迁移”。也就是学生在课内得法之后,能够在更广袤、多样的情境中进行运用,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并创造性运用。

诚然,海量阅读一定是学习的基础;但在海量的基础上,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活学活用。未来的教学应有更多的哲学思考、更多的务实、更多的应对。不是比拼看谁书读得多,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注重读“生活这本大书”,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实现高通路的迁移。

AI 会怎么写高考作文?

我们将全国甲卷的题目问了目前流行的几款生成式AIGPT-4Claude+、文心一言。编辑部讨论过后,觉得文心一言在对这个话题的表达上更具人文性。

原文一字未改呈现如下,大家看看,能打多少分?

于时光流转中,

探寻技术与人生的平衡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如何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找到自我,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此乃事实。技术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与伦比的高效社会中,无论是信息的获取,还是生活的便利,都得益于技术的发展。正如卢梭所说:“人的一切罪恶都源于人的愚昧。”在面对这个高效的社会时,人们可能会过分依赖技术,让技术成为他们生活的主导。然而,人们不能忘记技术的初衷,我们需要用智慧引导技术,而非被技术所驱使。

技术的发展使一些人成为了时间的仆人。他们深陷于技术的漩涡中,时间在他们指尖流逝。这不禁令我想起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的诗句:“我们是在时间中沉沦,而非在时间中前行。”这些人并非真正在利用时间,而是在虚度时间。这种现象在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尤为明显。他们迷失在虚拟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我们来说,关键在于如何找到技术与人生的平衡点。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技术的应用。我们应该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非主宰我们生活的力量。正如卡夫卡所说:“人应该生活在技术之中,而非为技术而生活。”其次,我们应重视人文关怀。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正如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指引,否则就会导致人的异化。最后,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犹如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决定了一个人如何与世界相处。我们需要克服对技术的沉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不仅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点。

总的来说,“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告诫我们,在技术发展的时代,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技术的应用。我们要用智慧引导技术的发展,而不是被技术所驱使。在面对技术时,我们应保持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和对时间的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光的河流中找寻到技术与人生的平衡点。

最后,我想引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结束:“当你用心灵去观察世界时,世界就会用微笑来迎接你。”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找到自我,找到技术与人生的平衡点。

作者 | 新校长传媒编辑部、中国教育微创新理事会、文心一言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