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要学会像牛一样反刍

2023/6/20 14:45:11  阅读:3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秦杰在线 ,作者秦杰

像牛一样反刍

平时总是在听课,听大师的课,尤其是听到何捷老师的教材解读,总是感慨不已,激荡在胸。

如果用级别来衡量的话,那些是课中极品。极品的反义词是什么?次品?

我们的课,即便是达不到极品的高度,那也要向优品良品靠近,至少也得是合格品。

那些大师的课,为何能够称为极品呢?因为他们的课堂游刃有余,因为他们的设计新颖,因为他们眼里有学生……

以两位老师的课堂为例:

王崧舟老师《长相思》教学现场(本内容源自网络)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前面读词过程(略)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

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前往山海关的路上、身可能在山上。

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师: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

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生234略。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音乐《怆》——曲出张维良的《天幻箫音》,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生2345……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后面部分略)

王老师的这一课,我无数次拿出来给老师们做例子讲,一个“身在哪里”,让学生眼前出现了丰富的画面感,一个“心在哪里”,让学生与诗人共情同感,一个“故园无此声有何声有何景?”让内心产生情感冲突,这样的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词教学的内涵。

以何捷老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的解读为例。

何老师带领老师们首先看单元导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解析出教学内容是:借助人物动作语言(要通过关注、批注、分析、解读等方式),目标是:感受人物品质(从觉得到评价到深入理解)。

一、感受人物品质。

自由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评价哈尔威船长的?(课文最后44.45段)

二、人物语言的读,印证。

1、找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发言?(内容的选择是来自目标的需要)

齐读船长的语言,找出提示语“吼喝”,再读。

2、人物语言

哈尔威船长的这段话到底做了几个指令?(分一分,拆一拆)

这六个指令能调换顺序吗?(发现序列)

不能的话说明了什么?(船长的思路清晰、冷静沉着、临危不惧)

他到底有什么品质?写61-60=1

这个1”,代表着什么?(忘我、无我、希望、责任、坚守——让品质更加可视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

读两次补充的话:(看提示语、朗读、分析、总结。)

把孩子救出去(体会人性的光芒)

三、研究人物动作。

没有具体的太多动作,但是却凸显人格。

外表安静,动在何处?(在心里,在头脑中)

内心会想到什么?才会说出那些话?

四、升华

灾难来了,人们会?(害怕,读出来)

灾难真来了,他却?(不怕,读出来)

灾难真来了,他不但不怕,却还能?(镇定指挥,读出来)

他战胜了灾难,战胜了天意,这逆天是因为他不听天由命、冷静判断、英勇无畏、精神支柱)

五、探索小说原型。

船长的骑士精神,讲究与船共存亡。

必死还算英雄吗?他坚守岗位、恪守本职工作。雨果给了他最高的礼遇。

无论是前面的拆分指令,还是后面的外表沉着内心澎湃,还是对小说原型的探索,都看出了何捷老师的功底,让我们不禁拍案叫绝。

大师的课,更擅长从表面中看见本质,找到线索。从单元导读中挖掘教学内容的重点,找到突破目标的方法,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问话,能巧妙地带动学生自己读书的迫切愿望,那种课堂的冲击力,陌生感一直在。不套路不重复不枯燥。不是一上课学生就知道老师会问什么会干什么。

这不似素日的课堂,从头捋到尾,多是课文内容的解读和情节的延续,与小孩子读故事书没什么区别,落了俗套。

两位大师的课例,和牛反刍有什么关系?

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这些天听课时,就冒出这么个词来。

大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哪里来?是天才,更是练习,是一次又一次尝试的结果。

拿牛吃草做比。

到处百草丰茂,食粮充足,但是有的牛成了膘肥体壮,有的牛成了瘦骨嶙峋,这是从最后的成果或者目标达成度来说。那些名师大家姑且就称之为“牛人”,是膘肥体壮的,一肚子好油水的。而反之是空洞无物的,枯燥乏味的,形容枯槁的。比喻不当多多包涵。

牛是要吃饱肚子的,那么一开始吃到了什么,非常重要。是一片营养充足的绿草还是干草还是牛难以下咽的鱼肉?也就是一位老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与素质。如果,一位老师有了相应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吃到了好草,那意味着他的起点比较高。比如有的老师是专业的小学语文教育系毕业,那可能就比学会计出身的老师更容易上手,进入课堂。那学习会计的老师马上不乐意了,你凭什么这么说?就拿王崧舟老师来说,他起点就比我高,哈哈。我也时常说我们学校的年轻老师,哪一个都比我起点高,为啥呀?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高中三年的语文功底。没语文功底的人和有语文功底的人来教学语文是不一样的。

接下来,就是咀嚼的过程。这个比他曾经吃了什么更重要。你曾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但是,你不擅长教法学法,也是万万不行的。人家不是专业毕业,但是人家会教擅引,能把学生领进去,那就是人家的本事了。

用我们的方言来说,牛的反刍不叫反刍,叫“倒嚼”,一看就是形象生动,把牛吃进草再返回来重新咀嚼的过程表达的一目了然。

而我以为,这个反刍与倒嚼,比吃了什么还重要。

如果一位老师比较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牛”,闭着眼就可以进课堂,随便拿起书就可以讲一篇课文,那就离着止步不前,误人子弟不远了。一头牛不反刍了,就意味着什么?就快完了!

相反,无论你起点如何,吃的是草还是肉,你都积极反刍,不断反思——这就是你提升的开始,如果你每天都反思自己的教学,那么,你是很容易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高手。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足以见教学反思也就是老牛反刍的重要性了吧?

我们不能止步在第一个环节:备课,先入为主的备课。

首先,问自己,我是认真备课还是为了应付检查匆匆抄写的教案?抄写教案与深入备课是不能画等号的。

接下来,请问自己,好好读课文了吗?读了几遍?

接下来再问:这篇课文在这个单元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你发现了这篇课文怎样的教学契机?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你深入解读、心中有数了吗?

接下来再细致地问:这一课,我还能怎样设计?还能怎样问?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如何能让更多学生更快地达到目标?

你说,这样反刍的差不多了吧?还不行。

当你自己上完课之后,要继续问。

我这节课,哪个点觉得成功,哪个点觉得失败,为什么?

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是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是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是学生兴致不浓?

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提高自己的重点所在,也恰恰是许多老师止步的所在。

很多老师,都在讲完课后,就结束了思考,这是顶要不得的。

还是回归牛反刍吧!

当自己上完课后,一定要倒回来,反复再嚼一嚼,这节课(这把草吃完了)哪里有滋有味,哪里没滋没味,为什么味同嚼蜡,如何让它变得有滋有味?

这样每次都反复上几个来回,你就会从中找到门道。

那天我说一学期,咱有两课这样细致入微地备,就——有位年轻老师接茬说,就成了名师了。我说,那肯定不行,名师肯定不是那么简单地成就他的名,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是要肯下功夫的。“用一辈子来备课”,不是说着玩的。别总说那些名师,一节课就上了多少遍,谁说他上了多少遍就是完全重复没有创新?为什么你反复教了很多年,你还没有成为大师?

此刻,老牛卧在牛棚里,悠然自得地“倒嚼”的样子映现在脑海里,没有急迫感,没有狼吞虎咽,没有着急忙慌地东奔西跑,只是在慢慢地吃,慢慢地反刍。

让一切来的更自然妥帖一些吧!让老牛们有机会反刍吧!

资料:牛反刍通常在停止进食后30~60分钟开始。肉牛反刍时间为夜晚,一昼夜用于反刍的时间为7~8小时,一般为冬季70%、夏季54%,一昼夜反刍10~15次。黄牛每次反刍需要24~36分钟,肉牛40~60分钟。普通牛一个草团在口中平均咀嚼48次,肉牛30~60次。

放个资料干嘛??呵呵,说明牛反刍,有时候比我们的教学来的更有规律,更一丝不苟,一点都不是随性而为,自以为是。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