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 | “双线双师”协作增效,教学素养继承迁移

2023/5/30 16:09:17  阅读:5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贤思莲想 ,作者甯刚

“双线双师”协作增效

教学素养继承迁移

跨学科(信息技术+

主题课《电话手表背后的秘密》

课例观察感悟

2023421日举行的全国AI+OMO 课堂数字化研讨会上,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的6个班级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滨江实验小学校的1个班级通过云端实现“研讨会现场、教室”两个空间及“重庆、上海”两个区域的互学共教,以一堂跨学科(信息技术+)主题课《电话手表背后的秘密》完整呈现了“线上导师、线下助教;线上导学、线下伴学”的“双线双师”课型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实践新样态。

该课例不仅对推进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对探索数字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课堂应变中的必备素养具有典型参考价值。这不仅包括教师必备的数字素养,也包括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课堂应变必备的传统教学素养及其迁移。

课堂数字化从过去更多地强调技术的运用,逐步转化到娴熟地运用技术服务教学,这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表现。具体到“双线双师”这样的教学样态,线上导师要能够恰如其分地使用技术手段,要隔着冰冷的屏幕激活多地学生的内在学习热情,要真正引导线下助教发挥主观能动性,这都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邀您沉浸式观课,感悟线上教师与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协作增效

感悟收获

1.每一种课型都有其特殊性,都对应着一类最适合它的、特定的教学环境。通过观察本课例,我将“双线双师”课型对应的典型教学环境归结为“同课题、跨学科、强交互、多场域”。以本课为例:

同课题:为孩子配备电话手表是家庭刚需,但又必须重视其安全隐患;跨学科: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语文学科都有共同的内容涉及;强交互:因数字化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需要,理应有隔屏奖励、问卷调查、互动讨论、思维导图等多类型交互环节;多场域:从研讨会现场到学校各教室两个空间及“重庆、上海”两地。

如果日常的教学环境完全不符合上述情况,则该课型的局限性,比如线下助教浮于维持课堂秩序的表面,难以得到场景化的成长;自主性有所缺乏的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以及被教师有针对性指导的机会减少等就会被放大。

2.线上导师课堂应变的素养要求更高。这不仅包括必备的数字素养,也包括必备的传统教学素养及其迁移。前者邹贤莲校长在《多课型混搭:课堂数字化转型新路径》一书中相关章节(“线上教师必备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线下伴学的引导工具箱和思维脚手架”)已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我这里重点观察后者。

一专多能,多元的知识结构

线上导师不仅要设计教学流程,同时还应储备多学科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本课为例,就电话手表这一相同话题,信息技术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语文学科分别要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在课前要作深层了解,并吃透其教学内涵。融合教学、跨学科教学的目的不是去各个学科取一点内容揉杂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对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带有学科味的综合探究,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的目的。

教学语言的幽默、精准、凝练

“双线双师”课堂中线上导师和线下助教、线下学生的时空距离决定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热情,就要特别注重以语音为信号的口语,以文字为信号的书面语,以及隔屏展现的态势语(包括眼神、手势、身姿等)。尤其是口语的展现。教师应力求幽默、精准、凝练。比如:提出问题到回馈问题的前后一致,学习评价语言的贴切和多样,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口语表达的引导和要求等。

以本课为例,上海的学生和重庆的学生是不同的,如何迅速拉近上海学生的亲近感?比如是否可以在导入语中融入“侬是上海人伐”等趣味语言活跃氛围;通过答题器、问卷调查得出了数据,教师可以将泛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精准到“从中,你发现什么趋势?”“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教师的总结性发言也应该有明确指向,不能泛泛而谈,避免“虚假性”提问;在组织学生讨论“文文”是如何一步步掉入陷井以及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制定公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语言提出必要的要求,这既符合学科的要素(学科味),同时也是为后面制订朗朗上口的“用表公约”埋好伏笔、打好基础,把语言训练融进教学过程中。

启发迁移

1.为什么现代人对短视频非常着迷,有人说,是因为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信息,同时给人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短时、高频的刺激可以让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这固然是一类情况,但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很多短视频的创意也非常精彩,每一个流量主播的口语表达、态势语也是调动观众热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和线上教学非常类似,也可以适度借鉴,从一些微小的改变开始,比如,让线上的导师站起来,动起来,发自内在地热情起来。

2.“智慧教育”中的“智慧”,有一种解释是:“智,法用也;慧,明道也。天下智者莫出法用,天下慧根尽在道中”“智者明法,慧者通道。道生法,慧生智。慧足千百智,道足万法生。智慧,道法也。”尽管出处还有待考证,但它对我们很有启发,从中国人历来讲究“道、法、术、器”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来看,“明法通道”是在更高的定位上去解释“智慧”。联系到如今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教师掌握必备的教育技术,具备必备的技术素养,很大程度皆在“明法”,但教学之“道”从来就没有变过。比如通过语言这一通用载体去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因为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以及云端教学而降低,反而是要求更高、更聚焦。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