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磨出好课 | 如何“磨教材”(二):保持“底线”,重构教材

2023/5/18 17:32:14  阅读:64 发布者: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叶圣陶语)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新课标下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需要教师在“磨教材”时能深入发掘,在坚持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依据和根本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构,把握框架,明确教学流程,设计教学预案,促成教学的科学、有序地进行。

一、深入挖掘,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除了要读懂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更重要的是能深入挖掘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1.认识“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服务于学生的需求。它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辅助教师教学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一,教材的二次开发,打破了传统型教材观,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等,以建构适应学生学习情境的知识体系,为教师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环节的重要手段提供支撑,为课程实施从“应然课程”向“实然课程”的优化转变提供了努力方向和基础保障。

第二,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够灵活化解教材内容一致性与学生经验独特性的现实冲突,满足处于不同生活环境和具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达成,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割裂的现象。

第三,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够有效平衡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与学生学习的无边界性间的内在矛盾。借助于二次开发,拓宽了教材知识的广度,建立教材知识与相关知识间的联结,使教学能够突破平面和点状的“教教材”局面,建立知识教学的立体感,引领学生体悟学习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第四,教材的二次开发,能积极促进教材知识从符号表征向学习意义的转化。在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是在对教材知识的符号形式与内在逻辑的理解基础上,借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解构与重组,使教材知识的逻辑形式明晰化,引导学生有规律、有条理地进行学习,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及学科思维的构建。

2.二次开发的前提

就内涵而言,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以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为依据,对教材隐含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元素进行重组、拓展、延伸,并加以经验化和体验化的学习设计,强调的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是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的再次开发。

因此,要成功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就需要在深入理解课标、准确分析学情的前提下,比较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发现手上的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师不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发现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以此为二次开发提供基础。

小学语文W老师在备课时,将手中的人教版教材与网上的苏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的方式进行编排,将若干选文组合成单元,若干单元组合成教材,但二者在课文主题上存在着不同之处:

人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更关注语文与外部世界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苏教版教材则基本围绕单元主题目,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和练习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在明确了自己手中的教材的特点后,W老师在备课中得以设计出更能突出语文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

可以说,二次开发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清楚手中教材的优点。为此,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比较时,首先要将教材分别与学科核心素养、课标对比,进一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及课标的实质内容,从而进一步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而在教学设计时,设计出体现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或方法。其次要借助教学用书,了解教材编写特点及编写结构,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安排和制定找到科学的依据。

3.二次开发的方法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并非盲目地增拓内容和整合结构,而是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有依据地、合理地进行创造,从而寻求与设计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特质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具体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开发:

——增补。所谓增补,是通过添加一些其他材料来扩展教学内容,以构建一个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某些材料的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的情况,通过查找相关的资料来增加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满足学生获得更宽更广更深的知识的要求。

某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鉴赏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座锦》时,教学目标原本只是通过《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这三首作品了解乐曲的音乐情绪、生活内容和表现手法,考虑到仅仅听这三首作品很难做到对中国鼓乐有深入的了解,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分为“鼓的构造——鼓的种类——鼓的历史与功用——鼓乐作品的欣赏——鼓舞——现代生活中的鼓”六个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

比如在课的导入部分加入了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多种多样的鼓的

进行铺垫;之后增加了中国鼓的历史与功用的介绍,利于学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了解鼓乐,纵向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等欣赏完《滚核桃》作品后,又进一步补充了“鼓舞”的环节,通过气势磅礴的鼓声与丰富多彩的“鼓舞”,使课堂教学得以精神上的升华,铿锵有力的鼓声背后传递出一种自强不息、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力量。借助于增补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受、实践与理解能力,使作品广度和深度上得以提升。

具体在实践中,由于教材限于篇幅,某些知识点只有结论或者只有概括性的叙述,但其言简意赅的文字背后往往浓缩了很多重要的内容时,适时补充典型材料,深入挖掘教材的“浓缩”之意;在没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的介绍的情况下,在讲授的过程中添加背景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在学生理解存在一定难度的内容中,增加一些学生熟知的热门话题或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可以适时结合教学内容,插入

和视频,增加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删减。这一方法是针对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依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删除一些教学内容。删减的前提是要依据课标把握教材重难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出发,进行合理取舍。

某历史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发现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果在实际教学中面面俱到,一定会影响教学的深入开展。于是这位老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权衡教材内容主次的前提下,针对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黄花岗起义、南北议和、清帝退位等知识点与教学主线联系不多,而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有一定的积淀,回顾以往知识就能了解,因此进行删减。

在教学过程中,如有不符合教学需要或者不适合学生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将过难或者过易的内容删除;如教材中有相似话题的单元,选择一个适合学生的话题讲解,其他的可以删除。当然,对教材进行删减必须要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两大原则。

——替换。替换主要是指替换一些相应的材料,通常可以对不符合学生习惯和学生特点的内容进行替换,以确保替换材料的标准化和真实性。比如高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后面都会提供一些阅读理解的题,这些题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有困难,因此可以把简答题题型改为选择题题型,学生更容易完成。

——整合。整合教材是在不背离教材意图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重新组合。因为教材的编写逻辑只是给师生的教学提供一个文本,不一定是学生容易接受的认知逻辑。整合就是将教学内容的线索、顺序、层次等编排得更为合理,将教材的叙述逻辑调整为学生的认识逻辑,利于学生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某教师在磨课过程中,发现教材中八年级上学期物理中“电流和电路”一章安排在“力学”前出现,但是“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于是经过教研组讨论,把“力学”放在了“电学”前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明显感到容易学很多。

总之,教材二次开发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铺垫,需要教师深度把握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找到教材知识与学生发展这一关系网络的纽结。每一个纽结都是知识价值与学生发展的联结点,体现着知识对学生某方面发展功能的核心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和学生的发展并非是一一对应的,某一知识对学生发展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某一素养的发展也可能由多个知识共同支撑。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价值分类,以知识对学生发展的具体功能为分类依据,梳理与建构出教材知识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网络与关键节点,继而以清晰的网络和纽结为基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反思教材内容是否需要增删与整合,从而有目的、有依据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性设计与创造。

二、把握框架,明确教学流程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后,接下来就需要在把握教材的框架的基础上,明确教学流程,确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流程有两个重要环节。

1.课前:备课

备课,即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好的一个准备工作。这个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依据一堂课的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将其与学生情况进行具体结合,进行制作出来一个具体的表达手法和顺序,以确保学生有效的学习。备课主要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课中:导入—讲解—巩固

备课为实施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接下来就是实施教学,即上课。上课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

——新课导入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磨课中对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针对性,即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要为整堂课所教的内容服务。二是要注意新颖,即导入所用材料要离生活较近,最好是学生熟知的且要新颖,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人入胜。三是要有效,即必须围绕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引入需要回归到课堂的教学。

——内容讲解环节。这一环节即新授环节,主要就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展开的细致教学,是一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教师在磨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重难点突出,即要从导入尽快切入重点,详讲重点;二是条理要清晰,比如文科要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科则要讲清知识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设疑猜想、分析讨论、实验探究的过程,最终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建立学科与生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环节。训练巩固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落实、技能培养、语言运用的重要环节。磨课过程中,对于这一环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练习要注意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强化巩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二是要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化,即要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力求练习具体、明确,时间安排科学,实施及时,能将提问、例题、活动、实验等各种方法灵活运用,以指导学生学习;三是要注重积极的巩固练习,即一方面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来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来巩固练习,当然还可以采取变更学习的组织形式来巩固练习。

三、设计教学预案

在重构教材,理清教材框架,明确教学流程后,就要据此进行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即设计教学预案。

1.什么是教学预案

教学预案又称教学设计,广义上看主要指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狭义上看则是指教案。设计教学预案即备课。

2.教学预案的构成

一份好的教学预案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旨明确的课题即教学内容,二是简明扼要的学情分析,三是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四是教学重难点,五是教学资源准备,六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七是条理清晰的教学过程,八是适度的作业设计,九是接近完美的板书设计,十是有价值的教学反思。下面对如下几项构成做重点分析。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是师生双边活动不可缺少的媒介。教学设计预案中的教学内容,要在熟悉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紧扣所要教的内容,如一节课或一篇课文进行具体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属于归纳探究课型。教材编排是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放在一起,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集中在一起。为了沟通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掌握知识,我们已将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在一起教学,将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结合在一起。如此为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结构思考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教材是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引入乘法分配律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这样引入比较简单,而且与学生之前学习的运算定律联系并不十分紧密。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尝试让学生思考:如果在3个数的运算中既有加又有乘,可能出现几种情况?在这些可能中,哪些改变运算顺序后,结果仍旧保持不变?帮助学生沟通同级运算中的运算定律与两级运算中的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使他们更主动地进行思考,逐步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一设计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将是一个挑战。

由案例可知,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不但要指导其地位,还要指明教学的实施方法,以及相对教学内容可以采取的哪些教学手段或教学措施,以及可用的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决定了师生之间能否找到契合点,能否密切地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设想以及预设达成的目标等内容。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的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感受到百分数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分数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从而感受到百分数的价值,深刻领会百分数的意义,特别是认识到百分数为何又叫“百分比”和“百分率”,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在学习过程中,适当改进教材内容,让学生收集贴近实际的、生动的百分数材料,力求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富有现实意义的学习过程,力求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收集、统计、分析、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案例是“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教学预案中的学情分析。案例表明,学情分析要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所处的位置,分析学生可能已经具备的基础。这是一种系统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了什么,还要了解学生在什么阶段学了什么;要分析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存在的利与弊。总之,要从知识的角度了解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问题或障碍。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标的要求,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部分,通常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或者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的学生应掌握的重点教学内容,所以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教学重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培养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态度方面的。

教学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有时和教学重点一致,有时不一样,而且不是每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一般是学生学习中感到阻力比较大的内容,因此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和确定。

——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资源准备一般包括教师、学生两个方面。教师的一般有小黑板、卡片、文献资料、挂图、模型、实验仪器、投影片、课件等;学生的一般有围绕学习内容收集的信息、动手操作的工具、材料等。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类的教学资源在准备时,要注意选择新鲜、及时、活泼,让学生喜闻乐见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也可以称之为教学策略,即运用低起点、密台阶、多训练、勤反馈、早补救、常激励等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一是新知导入起点要低;二是学习新知前要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复习的内容一定是和新知密切相联系的知识,进而铺设学生学习的各种台阶,注重教学的反馈与激励;三是要体现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讨论,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以促进能力的提升。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磨出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22个关键》(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为王亚楠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