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罗建方教授

2023/4/3 14:21:22  阅读:87 发布者:

导语

生物可吸收支架(BVS/BRS),又称生物可降解支架、生物全降解支架,曾被誉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是指采用在人体内可降解吸收的一类材质(高分子材料,金属镁、锌、铁等)制成,支架携带药物,通过药物缓释抵御血管再狭窄,最终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功能恢复。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为我们讲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BRS概述

01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

避免金属植入物永久存留体内带来的远期安全性问题。

避免“金属牢笼”禁锢,恢复血管舒缩功能,年轻患者远期获益更大。

不再拘禁分支血管开口。

发生正性重构,带来晚期管腔获得。

规避晚期金属支架丝断裂风险及其不良后果。

不会阻碍再次血运重建的选择,不影响再次治疗(PCIor CABG)。

可以安全进行核磁和CT检查。

解决部分患者对于金属支架存在的过敏反应。

解决部分患者排斥金属异物存留体内的心理障碍。

02

生物可吸收支架研究与应用现状

1)国际BRS研究进展

Absorb BVS系列研究 5年结果

Absorb Ⅳ研究 2年结果

COMPARE Absorb 2年结果

ISAR-ABSORB MI 2年结果

ABSORB-BTK 5年结果(应用于下肢动脉)

FANTOM 4年结果

BIOSOLVE-1年结果

2)国内BRS主要研究进展

NeoVas系列临床研究结果(2019.2获得CFDA批准上市)

Xinsorb系列临床研究结果(2020.3获得CFDA批准上市)

FUTUREFIM 3年结果令人鼓舞

国际BRS研究进展

01

四项ABSORB系列RCTABSORB + Japan+ China+

5年结果Meta分析结果:BVS置入5年,与金属药物支架(EES)相比不良事件(TLF和血栓)增高且有统计学差异。但这种高风险主要存在于置入支架后的前3年。

02

ABSORB Ⅳ(N=2604

研究背景:早期ABSORB研究未设盲,且BVS置入小血管比例高,操作技术欠规范,且心梗患者未被纳入研究,ABSORBⅣ注重了患者筛选和遵循PSP手术规程。

研究设计(单盲法):

研究流程及随访:

ABSORB 30天和1年结果提示:Absorb BVSTLF方面不劣于Xience CoCr-EES。血栓事件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ABSORB Ⅳ两年结果:TLF Absorb BVS组略高于Xience CoCr-EES,但界标分析没有显著差异。AbsorbTLF略高,主要源于缺血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ID-TLR)。

支架内血栓:Absorb BVSXience CoCr-EES相比无显著差异。

03

COMPARE ABSORB 2年结果(N=2100

研究背景:比较Absorb BVSXience支架用于高危患者和/或复杂病变人群的前瞻、单盲、多中心RCT

主要终点:证实Absorb支架在1TLF(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梗、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方面不劣于Xience支架。

主要结果:2年结果表明,对于高危复杂患者,Absorb支架TLF方面不劣于Xience支架。

04

ISAR-ABSORB MIN=262

研究者发起、前瞻、随机、多中心、非劣性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AMI患者通常更为年轻,靶病变通常较为局限,因此可能适宜置入BRS

研究目的:比较AMI患者接受BRSAbsorbvs常规支架(涂层不可降解EES)置入的结局差异。

主要终点:支架置入6-8个月冠脉造影提示的节段内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数。

次要终点:支架置入2年后临床结果。

①主要终点:6-8个月血管病变狭窄(%Absorb不劣于EES

2年临床事件发生率相当

研究不足:样本量太小,研究无足够效力区分临床结果的差异。

2年单项临床事件发生率相当

05

ABSORB BTK(治疗下肢动脉狭窄):5年结果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单中心研究。

研究目的:评估Absorb BVS治疗严重胫动脉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主要结果:1年内无重大肢体不良事件(MALE)或术中(30天)围术期无死亡(POD)。

入排标准:①最多两个de novo病变,且位于不同的膝下血管;②最长靶病变长度<50mm(双支架);③靶血管直径≥2.5mm且≤3.3mm

手术和技术成功率达到100%

5年的随访期间:死亡率38%(死亡原因均与手术或器械无关);95%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持续改善;90%的组织缺损患者的创面完全愈合;无严重截肢,保肢率为100%;无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

结果提示: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外周动脉狭窄可能是未来方向。

06

FANTOM Ⅱ(N=240

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2组队列(N=240),血管直径2.5-3.5mm,病变长度≤20mm。造影随访:队列A6个月,n=117;队列B9个月,n=123

影像学亚组研究:队列A2年(n=25);队列B4年(n=25)。

FANTOM BRS支架设计特点(第二代BRS):

支架小梁更薄:125μm

径向支撑更强;

支架回缩最小;

一步法球囊充气;

命名压下,支架可扩张0.753.0mm)。

4年结果:

FANTOM研究持续进行中

FANTOM Encore:已通过CE认证,欧洲上市支架梁更薄,且未损失径向支撑力。

07

BIOSOLVE Ⅳ注册研究(N=2054,置入DREAMS 2G

MagmarisDREAMS 2G)设计特点:

支架材料:镁合金;小梁厚度:150μm

载体涂层:ORSIRO BIOlutePLLA)。

药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药物浓度:1.4μg/mm2

显影标记:两端分别有两个钽标记。

支架优化设计实现:更高的弯曲弹性;更高的径向支撑力;较慢的吸收率:12个月时为95%

前瞻性、多中心(>100)、真实世界注册研究。

BIOSOLVE IV注册研究1年结果(DREAMS 2G BVS):12个月的TLF4.3%,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0.5%,事件发生率均较低。

CRT 2023 BIOMAG-I 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代镁合金可吸收支架在6个月随访时表现为较第二代可吸收支架更低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并具有极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自术后至6个月随访期间的IVUSOCT评估结果表明,应用第三代镁合金可吸收支架行介入治疗的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较低,且支架形态和贴壁情况良好,于6个月时已几乎不可见。

国内BRS研究进展

01

NeoVas系列临床研究结果

NeoVas®BRS设计特点:

支架材料:完全可吸收聚左旋乳酸(PLLA);小梁厚度:160μm;小梁宽度:平均180μm;覆盖血管面积比例:25%

载体涂层:完全可降解外消旋聚乳(PDLLA)。

药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药物浓度:15.3μg/mm;吸收率:3个月时为95%

显影标记:两对铂金Marker,不透X射线标记物。

NeoVas®确证性临床研究:

NeoVas RCT vs Absorb Ⅲ、Ⅳ:

NeoVas影像学研究主要结果:硝酸甘油使用前后平均管腔直径变化率,NeoVas支架组优效于Xience金属支架组;FFR结果,NeoVas组与Xience金属组无差异;支架梁面积平均吸收72.26%±13.21%

02

XINSORB RCT3年结果(N=395

XINSORB BRS产品设计:支架基体PLLA,支架梁厚度160μm,载药涂层PDLLA,洗脱药物为西罗莫司。

前瞻、多中心(17)、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简介:XINSORB RCT计划入选400例患者(最终入选395例),所有患者接受1年造影随访和5年临床随访,3年临床随访率>92%

主要终点:1年支架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LLL)(1年随访非劣效性达到主要终点)。

主要结果:3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持续保持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TLF 4.0%PoCE8.5%MACE4.0%ID-TLR3.5%TV-MI1.0%,全因死亡为2.5%,支架血栓发生率为1.0%,与对照组TIVOLI支架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03

Firesorb BRS

Firesorb BRS产品设计:支架基体PLLA,支架梁厚度100-125μm,载药涂层PDLLA,洗脱药物为西罗莫司。

FUTURE-Ⅰ:首次用于人体治疗冠心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组观察临床研究。

FUTIRE-Ⅰ:FIM 3年结果(Firesorb BRS

研究简介:总共纳入45例单发原位冠脉病变患者(病变长度≤25mm,血管直径3.0-3.5mm),分两组(30 例,15例);支架置入后1个月、6个月、1-5年影像/临床随访。

主要终点:30TLF(心性死亡、靶血管心梗和缺血驱动TLR

主要结果:3年造影、IVUSOCT随访证实了Firesorb在单支血管原发病变中可行、安全、有效。

未来展望

BRS的发展趋势:支架梁更薄?支架通过外径更小;径向支撑力更强;合适的病变适应证;不易血栓形成的聚合物(材料);降解吸收速率与血管愈合相匹配。同时,新型BRS后还应探索理想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及时间(目前倾向于延长至3年,需要临床研究证实)。

专家简介

罗建方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院长,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擅长复杂冠脉病变、主动脉疾病、瓣膜疾病、周围血管病等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介入治疗、经桡动脉行肾动脉介入治疗、快速起搏与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 (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Fellow (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学会Fellow (FSCAI),首批Global Hybrid Algorithm Community国际认证Hybrid CTO带教专家,亚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大血管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难治性高血压与周围动脉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周围血管介入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等。获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参编学术专著6部,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