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身体转向: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认知//常朝阳,杨黎明

2023/3/20 14:21:47  阅读:111 发布者:

哲学研究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成为中国古代身体本体论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契机,必然引领太极拳等身体文化的学术研究走向身体哲学的领域境地。本研究立足身体哲学视域,讨论“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论证太极拳通过身体图式诠释儒家天人观的所向表达,指出太极拳对儒家身体话语具身化表达的范例与人类意义,说明太极拳由技艺之道实现天人之道的内在超越,彰显太极拳的人类生态智慧和生命智慧。

引文格式:常朝阳,杨黎明.身体转向: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认知[J].体育学刊,2022,29(06):25-30.

1

基于儒家天人观对身体认知的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厘定

1.1儒家天人观对身体认知的思想发展轨迹

先秦时期,儒家对“神人关系”的解释上升到了道德伦理的高度。从身体哲学出发,先秦儒家的天人观思想是以人道达及天道的哲学认知,人的身体是儒家天人思想的原点。汉时期,儒家形成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在身体哲学看来,天人感应思想以人比附天是从身体出发的,并据此建立了阴阳、五行的天人系统模式,天与人之间形成了形体的、血气的、情性的相感相应关系,人的身体即为载体。宋明时期,多以“天人合一”表达儒家的天人观。从身体哲学来看,宋明理学认为“心”“意”是人身体的主宰,儒家天人观更注重心、性、意的“身体”本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根身的宇宙论。

1.2儒家天人观视域下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的厘定

从儒家天人观的身体认知出发讨论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是揭示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具身认知的重要途径。站在儒家天人观“身体主体”认知的理论基点,默识揣摩太极拳白鹅(鹤)亮翅、金鸡独立、猿猴献果等“身体图式”的体认表达,以及太极拳随曲就伸、以意导形、心与意合等“拳理”的意向性表达,循着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探寻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有三个问题需要厘定:一是太极拳的本体话语是如何表达儒家天人关系的?二是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性是什么?三是太极拳是如何把儒家天人观中关于身体的抽象话语具身化的?

2

身体哲学视域下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

2.1太极拳本体话语对儒家天人观的表达

“拳势”的表征考察:白鹅(鹤)亮翅、野马分鬃、猿猴献果、金鸡独立等拳势,是人对自然界动物生灵的象形效仿,表征了太极拳“道法自然”的仿生思想;揽雀尾、倒撵猴、高探马等拳势,让我们联想到了人与动物的嬉戏作乐,表征了人与动物世界的和谐共处;青龙出水、抱虎归山、双峰(风)贯耳、云手等拳势名称中出现山、水、峰(风)、云等字词,升华出了丛林世界的存在与寄托,表征了人与丛林世界的和合共生。另外,拳势名称中还多用龙、马二字,而中国古代对“龙马”的认知是作为神兽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从侧面寓意了人与神灵的对话,体现了太极拳本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太极拳是用“拳势”的本体话语对话自然,形成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基本态度,意象表达了儒家的天人思想。

2.2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性

首先,太极拳是对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具身认知。一般认为,太极拳之所以表现出阴阳等哲学理念,是因为太极拳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所致。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与太极拳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习拳者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其将用阴阳等天人观来看待世界,认识宇宙万物的化生之道,也就是太极拳身体活动塑造着人类对阴阳五行的认知。

其次,太极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儒家天人思想趋同。太极拳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息息相关的,练拳要顺应四时,顺时而动,做到内外兼修,这与儒家哲学思想中关于天人感应、天人相类的论点相似,拳论中多有阐述。太极拳追求的天人和谐主要是指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合一、统一,一方面主张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另一方面又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太极拳的这种哲学思维类同于宋明儒学的天人合一理念。

2.3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中身体话语的具身化

太极拳的身体表达分为“内与外”两个层面,其对儒家天人观中身体话语的具身化则可分为“外显的有形表达”和“内隐的无形表达”二类。太极拳用外显的“轻重缓急”“刚柔相济”“攻守进退”“上下相合”“随曲就伸”等身体形态表达了“阴阳、刚柔、往复、阖辟、屈伸”等儒家哲学思想的话语。同时,也用内隐的“意到、气到、劲到”“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等练习法则,无形地表达着儒家“心、性、意、气”等身体思想的话语。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影响思维和行为,行为会强化态度和左右情绪。据此,可以形成两个推论:一是太极拳体练可以强化儒家所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二是太极拳体练可以调节人对自然过激行为的情绪。这两个推论也就是太极拳由“人道”达及“天道”的本体性认知。

3

太极拳对儒家身体话语具身化表达的范例与人类意义

3.1太极拳对“血气”的具身认知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

在儒家的天人观看来,人体的阴阳平衡包括血气平衡和肌体与自然界的平衡。从天人关系的角度考察,血液属“阴”,自然之气属“阳”,“血气”在人体内部形成了具有两面性的物质。“血气”在太极拳文化体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拳谱中有关于“血气”的专门论述,如《太极血气根本解》《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等。“气”是太极拳内练的对象,还表现在通过身体动作配合呼吸实现人与自然界的能量交换,最终指向是“天人合一”。

拳家陈鑫认为“中气居首、浩然之气居中、血气居末”,体现了太极拳习练不同阶段的层次水准。“中气”是先秦儒家学说认为的化育万物的阴阳之气,是自然界之气。可见,太极拳的追求与儒家早期学说对天人关系的追求是一致的。儒家学说到后期注重从人的血气、性情讨论天人关系,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张天人合一。太极拳对“血气”的体练是人与自然物质交换的过程,其体认是“只有和谐才能共生”。从具身认知出发,太极拳的身体修炼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用身体的内外兼修具身化表达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3.2太极拳对“心性”的具身认知调节了人与天道安分循理的情绪

心性与自然(宇宙)的关系问题是儒家天人观的核心问题,并形成了“人之心性与天相通”、“天之本性亦即人之本性”、“由人之心性即可以知天”等基本哲学观点。太极拳讲“心为令”、“以心行气”,内修“心性”。以心统领身体,“心”是太极拳运动的指令者,所有动作都是由心而发,心性的修炼是太极拳不可僭越的自然之道,且符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心性要适应天性”的哲学观点。

太极拳心性的体练是按照自然秩序对人情绪的自我约束与调节,只有安分循理地受制于这种约束,才能由人道达及天道,最终回归人的主体。从体认范式解构太极拳运动行为的“意向图景”:太极拳出拳、出腿不是达到极限的“直”,而是“随曲就伸”,从技术层面是对劲力发放的控制,从意象图景上则是对情绪宣泄的约束。另外,太极拳的本体话语也在表达着对情绪的调节,如:虚含、内敛,化而不发、发而不放等等,都是对人“心性”欲望的控制。结合太极拳对“心性”的体练是人道遵循天道的价值取向,可以认为太极拳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双向约束了人的过激情绪,从具身认知出发即为:太极拳对“心性”的具身认知调节了人与天道安分循理的情绪。

陈景黼认为,成功的文化认同必然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将符号系统所承载的价值形态内化到无意识的身体里去。从身体哲学出发研究太极拳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基调,那就是太极拳作为人类“身体主体”的基本认知。在身体哲学的视域下,运用“运动行为意向分析法”研究太极拳,或许会引领太极拳学术研究走向成功的文化认同。

第一作者简介:

常朝阳,男,河南长垣人,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太极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太极拳与武术文化史。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CSSCI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论文8篇,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

通讯作者简介:

杨黎明,男,浙江台州人,硕士生导师,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教授,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太极拳与武术文化。

转自:“武术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