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姐记忆面包245——微博相关专题整理(3)

2023/3/14 11:17:24  阅读:147 发布者:

公共讨论空间

现实生活中民众发声的渠道受到诸多限制,民众被微博赋权,拥有了话语权和表达权的民众可以就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加之传统的舆论表达渠道不通畅,微博迅速成为民间舆论场的重要场所。

关注该事件的网友、博友在发现事件的处理结果不合理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原本单纯的旁观者身份,开始行动起来(打电话给省长热线,市长热线,施加压力)。如果在微博上做了有道德的事,说了有见识的话,就会被鼓舞。在互相鼓舞之中,原本会被控制的言论逐渐变得不敏感了,在这进退之间,舆论监督的空间就可以慢慢争取过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从“围观”这一网络词汇入手,结合中国语境,分析了“围观”政治的产生和特点。“围观”一词曾经有着贬义色彩,是看客文化,麻木不仁的代名词。然而在互联网语境中,它却成为了一个褒义词,胡泳认为互联网时代赋予“围观”以新的存在形式。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旁观”与“旁观者效应”之后,胡泳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围观”为何会改变中国。首先,“围观即参与,分享即表态”,网民每一次简单按下按钮都等于一次理性的民主投票,舆论的力量可以经过网聚而产生,“围观”产生表达,进而产生行动力。其次,微博的发明人洞察了人的两种基本需求,表达自己和关注他人,并将这两种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围观”包含了一种彼此看见的含义,包含着见证和记忆的力量,这又回过头来完美地符合了微博的两大根本特性。微博这一交流工具可以支持群体对话和群体行动,可以变成公民新闻的聚集地,形成跨越地域和阶层的全国性的公共领域。但是,“围观”政治的短暂性、脆弱性和行动惰性值得认真看待和研究,“围观”有着自己的局限性。

单纯靠微博来改善中国社会这种基本的层面,胡泳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整个社会的改变依赖于我们些基本问题得到充分的讨论;在这个讨论上能够形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决策,最后能够有很多制度上的变迁。

对社会的影响

进一步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于 1962 年在《古腾堡星汉璀璨》中首次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它“最著名但最不为人所理解”。麦克卢汉认为:“拼音文字的机械社会在空间上把个体与集体分开,因而产生了隐私;在思想上把人分开,因而产生了观点;在工作上把人分开,又因而产生了专门化———因而产生了与个人自由相联系的各种价值。”

“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不过是小小的村落。电力可能会使人的意识放大到全球的规模。电力媒介将会使许多人推出原来那种分割的社会——条条块块割裂的、分析功能的社会,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他认为,拼音文字是造成“部落化—非部落化”的核心力量。

交通工具的发达曾经使地球上的原有“村落”都市化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由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后来的印刷等媒介又加强了这种转化的过程。而后语言电力媒介将使分割的社会重新连接起来实施反都市化,即“重新村落化”,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在交往方式上重新回到个人对个人的交往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方式归来。

真正使其地球村预想成为现实的“电力媒介”是现今的互联网,作为 web2.0 时代的网络应用, Twitter 交流的特点正是建立在直接式、口语化的人际交流基础上,与麦克卢汉的观点相契合,正是“地球村”必然趋势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 Twitter 类创新交流模式的应用可以看作正在形成的地球村落化趋势上重要一环。旧的价值体系开始崩溃,新的体系正在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环球村正在产生。当你登录 Twittervision twitter google map 技术结合的插件应用)时,可以看到 twitter 用户在 Google Map 上实时进行的内容与信息更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用各种语言告诉你“ what is he(she) doing”,那种对于“地球村”的视觉阐释着实令人震撼。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