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研究

2023/3/7 15:30:22  阅读:7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 ,作者陈景彪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全球经济治理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坚持在历史大势中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其发展趋势,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其发展方向,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为其战略对策,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其重要路径,具有人民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平衡性、共赢性等理论特质。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超越,是当前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推进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经济治理

作者简介:陈景彪(1963-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编审(北京100091)。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发展、投资便利、文化繁荣以及各国人民交往,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始终存在着“弱肉强食”“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分配不均衡,生产过剩、贫富分化、阶级对立、金融动荡、生态灾难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打着“本国优先”的旗号,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矛盾冲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利己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历史规律、把握时代潮流,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关键历史时期,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在全球经济治理上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引导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尝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阐述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是指通过对外贸易、国际分工、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等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主张必然是为资本的利益服务的。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正是基于对西方经济全球化理论和实践所面临问题的反思和超越,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1.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

经济全球化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过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但在其著作和手稿中散落着许多重要论述,这些研究已科学地阐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作用、实现条件、本质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新的生产和交往方式打破,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是“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反过来推动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只有世界生产的普遍交往形成,“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在原始封闭状态下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亡,历史也就逐步成为世界历史。私人资本逐步转向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普遍交往和全面发展,从而为未来新社会创造了前提。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世界市场的支配力量,扩展了资本剥削和控制的范围,这将使无产阶级陷入绝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全球化,“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将经济全球化界定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它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而开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演进。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线而持续对外扩张的资本逻辑的外在表现。马克思强调,“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经济全球化并非是孤立的,它必然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全球化,从而形成“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以及“世界的文学”等。

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运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自身的生产力,并积极主动建立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与合作,因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往来,通过成立合营公司、实行租让制、引进科技和人才等方式,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融入全球化发展自身生产力。他明确提出:“贸易关系和对外联系=我国大工业的振兴”,以此来强调争取和平和各国人民的经济合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性。比如,列宁同意并认为吸收美国资本建厂极其重要,同时欢迎美国的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俄国参加经济恢复工作。总之,列宁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从实践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国家加强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十分艰难,总体上仍处于封闭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启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幕,并在互利共赢的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邓小平科学地判断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体现自身的制度优势,就必须开放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先进成果,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要认清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同时又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提出或支持了创建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经济开放城市(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多种区域开放形式,形成了全面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格局。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党的十四大开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江泽民结合新的实践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补互利”。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江泽民还强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实现这些目标“关键在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001年我国加入WTO,开启了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新实践。党的十六大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胡锦涛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主动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和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在世界范围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胡锦涛强调:要“正确处理加快我国发展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要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熟悉国际经济规则,提高参与世界经济治理能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这些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为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坚持在历史大势中科学地认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规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把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方向,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引领开启新一轮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超越西方价值观和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新思想。

1.坚持在历史大势中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加速变革;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深刻调整过程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波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清历史大势,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在历史大势中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世界各国通过开放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持续开放、交流、融合,是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坚持创新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唯有世界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合作,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最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摒弃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旧逻辑,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2.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把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风险和挑战,比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国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局部战争、难民危机、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不断蔓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这些风险和挑战,需要新的全球治理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在地球村里,世界各国唯有相互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家园,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也已成为我国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旗帜。

3.以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遭遇逆流,但是其方向不会改变。如何科学地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个理论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一是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正面效应。二是朝着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消除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傲慢与偏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必须合作应对挑战,而互相包容是合作发展的前提。三是朝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打破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旧逻辑。世界各国都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自身发展,造福本国人民。四是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改变南北国家发展空间不平衡的旧格局。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促进世界各国产生联动发展效应,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五是朝着更加共赢的方向发展,破解全球发展赤字。经济全球化要互利与共赢,不要独占与零和,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各国人民都能共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

4.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在主动融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但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经济地位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推动者。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要素流通、贸易繁荣、投资便利和技术发展,形成了包括越来越多国家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现了联动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和释放,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不断扩散,使得世界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变得日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一是要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提升全球金融治理水平;二是要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治理格局,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提高经贸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三是要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提高世界各国的绿色发展能力;四是要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坚持和平、开放、平等、合作和共享发展,合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增进全人类福祉。

5.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反映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全球化强大的内在动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建立全方位的硬联通和软联通体系,优化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布局,聚集创新资源,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公共产品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世界共享。

三、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世界市场优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效率和效益,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从理论本质上看,绝大多数西方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都遵循资本积累规律,为资本在世界市场自由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蔓延寻求理论支撑和道义基础。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以和平为原则、以开放为导向、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具有人民主体性、开放性、包容性、普惠性、平衡性、共赢性等理论特质。

1.人民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外交场合讲话中提到最多的还是世界人民或各国人民,他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造福全世界人民。一是经济全球化为了全世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心系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开放合作发展,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依靠全世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唯有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才能破解世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难题,让经济全球化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三是世界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世界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我们的目标是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让各国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来!”

2.开放性

坚持在开放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基本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支持世界各国扩大开放”。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旗帜鲜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快速发展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开放,激活了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构建起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3.包容性

从世界市场的发展史来看,经济全球扩张的动力源于资本空间扩张的本性,经济全球化的基本逻辑来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一直以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无论如何改革和调整,都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资本属性和资本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由此可见,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包容性理论特质,将经济全球化置于让更多的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基点之上,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的理念有机结合,开创了包容性经济全球化道路。一是尊重各国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坚持“和而不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二是考虑多方利益诉求,寻找利益契合点,倡导美美与共,对接国家之间的发展战略;三是坚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4.普惠性

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红利更多地让少数发达国家享有。世界经济史证明,经济全球化并非天生就具备普惠性,这需要不断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让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诠释了普惠发展的真谛,也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诉求。普之世界各国,惠之全球人民,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特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定站在一起,分享治理经验,向贫穷落后宣战,共促包容普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向世界宣示: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与零和博弈思维,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使得普惠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常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获得国际社会热烈响应,坚持发展的普惠性就是其重要原则,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的发展。

5.平衡性

资本逻辑下的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加剧全球两极分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军事等力量,主导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体系,其结果是南北差距不断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携手合作,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快落实,已成为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发展新阶段的生动实践。

6.共赢性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奉行零和博弈的思维,即在国际贸易中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前提。事实证明,这种零和博弈思维已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已经过时,合作共赢才是应对全球发展危机和挑战的正确方式。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全球化并非零和博弈,也不是“非赢即输”的政治游戏,而是可以成为优势互补、相互助力、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平台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共赢性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全球发展新格局。

四、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从历史大势中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一把“双刃剑”;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系列方案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超越了西方理论模式,纠正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弊端,破除了零和博弈思维的桎梏,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新路。

1.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繁荣和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国际贸易不公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金融等系统性风险的传播、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扩大等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有些发达国家开始走向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脱钩主义。在此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成为世人关注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当今世界开放合作仍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关键是要提升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形成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反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促进世界各国扩大开放。世界各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走开放、包容、联动的发展道路,遵守和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断提升开放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我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二是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世界各国应超越差异和分歧,充分考虑彼此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多样性,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我国将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包容普惠的发展前景。三是密切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和更有韧性的发展。世界各国应携手重振贸易与投资两大发展引擎,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推动结构性改革,扩大全球总需求,为各国发展营造更大市场和空间。我国将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

2.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今,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世界经济秩序和传统国际循环,给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诸多挑战与不确定性。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摒弃小圈子和排他性安排,防止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客观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前途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坚持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为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坚持以平等为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和纷争,要坚持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面对人类发展共同的挑战,要摒弃殖民、冷战、零和旧思维,树立平等、合作、共赢新思维。二是坚持以开放为导向,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和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三是坚持以合作为动力,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世界经济发展的事情应该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四是坚持以共享为目标,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与偏见,让世界各国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全球治理中均能实现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

3.推动我国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既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的生动范例。我国始终把自身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结合,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到加入WTO,再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我国不断开放市场、拥抱世界,全面建立同多边贸易规则的对接机制,为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增加各国人民福祉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习近平关于经济全球化重要论述为我国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更多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坚定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始终支持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发挥国内超大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世界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主动作为,合作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坚定支持和参与WTO改革,促进自由贸易;坚定维护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益和空间,收窄发展鸿沟;坚定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开放市场,维护公平竞争。积极参与UNG20APECBRICS等机制合作,加强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携手创造正面外溢效应,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求是》2020年第24期。

[2]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是》2021年第1期。

[3]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4]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18年第2期。

[5]孙景宇:《论新发展格局与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关联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

[6]〔美〕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廖丽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7]〔英〕简·阿特·斯图尔特:《解析全球化》,王艳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8期。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