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究方法不要闹邯郸学步的笑话
2023/2/21 16:52:00 阅读:120 发布者:
【2月1号傍晚与“学术志”总经理宋义平博士在腾讯会议上对谈,从文科生能否学会量化方法说起,话题延展到定性方法,又延展到方法论训练,进而延展到学者的术与道。老友对谈,大脑适度兴奋,心情怡然放松,最能激发新想法。个人经验毕竟狭隘,我天天做研究,也天天琢磨怎样做好研究。但是,到了岭南大学,不教博士生方法课了,遇到的问题都是个人的和当下的,想到的解法也是个人的和当下的。义平接触的年轻朋友多,听到的问题就多,他转达的问题让我想起年轻时的迷茫困惑。有些疑惑,我向车老师请教,得到了解答,终身受益。有些疑问却像细小的刺,深藏在内心,拔不出来,也无法求援,只能忍着,慢慢消化。其中一些像落入珠蚌的细砂,日久天长结成了细小的珍珠。珍珠细小,对自己有用,但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意。义平转达的问题,让一些细珠浮出了记忆的深潭。对谈有录像,我放在了微博,标题是《从文科生学量化方法谈起》,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看到链接。今天这篇推文,是自查录像时想清楚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格言警句,也是“最高指示”。上小学时,老师天天念诵,我洗耳恭听。最高指示无疑睿智高明。不过,正如其他格言警句,一听就明白,一想就赞成。困难发生在赞成之后。
赞成的下一步是相信。赞成的,往往不相信;相信的,往往不赞成。这是第一关。相信的下一步是奉行。相信的,往往不奉行;奉行的,往往不相信。这是第二关。
最难走通的是第三关。奉行是开始实践,实践是专属个人的具体行动,而格言警句是普遍适用的抽象原则。从抽象的原则到个人的独特实践,“关山几万重”。
“蓬山此去无多路”,确实。但是,不劳“青鸟殷勤为探看”。路摆在那里,只有一条:学,用功学,边学边琢磨怎样学。学习之路只能自己走,名师能指点方向,路还是要自己走。车铭洲老师说的好:“想学吗?真想学吗?真想学那就学啊!”
不要怕迷路,不要怕走弯路,不要怕摔跟头,这些都是学习路上必然经历的。探索和创新的路不可能设计,更不可能顶层设计。设计的路是工匠的操作法,适合挖沟砌砖,但不是探索创新。科研路线图是一本正经地胡思乱想炮制的产物,是聪明人被迫表演不聪明,满足有权无脑管理者的控制欲和虚荣心,换取研究必须的时间和资金。高瞻远瞩云云,只是事后合理化时创作的神话。探索是试错过程,怕犯错就不敢探索,也就走不出新路。
实践第一,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调整作法。以学外语为例,不知道哪本教材适合自己,没关系。随便找一本,用功学。喜欢教材的内容,喜欢(至少能容忍)老师的读音,有效果,就继续学。不喜欢,忍不了,无效,就换一本。同理,做研究不知道哪种方法适合自己。没关系,常识是方法,直觉是方法,先做起来。迷路了,遇到了障碍,受到了质疑,就知道了自己在研究方法上缺什么,知道自己的常识和直觉有什么局限。在研究实践中为了补短板和突破局限学研究方法,才会学通。
研究方法是走路的姿势。除非进入不同寻常的场合,常人走路不用讲步法。专业人士必须讲步法。竞走运动员不能双脚同时离地;军人受检阅,在统帅面前走正步;模特上台推销时装,走猫步;都必须讲究步法。但是,术业有专攻,竞走运动员不必学正步,军人不必学猫步,模特不必学正步,也不必学竞走。
从常人到专业人士,是学新步法的过程。学专业新步法,不是放弃平常步法。成了专家,以专家身份工作时才采用专家步法,教学生步法得实事求是地还原自己的学习过程,否则就是做戏。听了一些年轻学人提的问题,让我猜疑方法论讲台上也许有做戏的。讲台不是戏台,在讲台上做戏是误人子弟。
有点真学问,在学生面前放不下架子,时时处处表演真学问,仿佛自己禀赋奇异,生而知之,是普遍的做戏。鲁迅先生说的好:“但这普遍的做戏,却比真的做戏还要坏。真的做戏,是只有一时;戏子做完戏,也就恢复为平常状态的。杨小楼做《单刀赴会》,梅兰芳做《黛玉葬花》,只有在戏台上的时候是关云长,是林黛玉,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并没有大弊。倘使他们扮演一回之后,就永远提着青龙偃月刀或锄头,以关老爷,林妹妹自命,怪声怪气,唱来唱去,那就实在只好算是发热昏了”(《二心集·宣传与做戏》。
回到最高指示,“天天向上”是学做事,“好好学习”是普通原则。我觉得“好好”有三要素,一是主动,二是坚持,三是自觉。主动学,每事问,问自己,问网络,问专业文献。真问了,问不出名堂,就找到了研究前沿。得到很多答案,似乎都有理,但彼此有矛盾,也找到了研究前沿。坚持学,每天把黄金时间用在学上。自觉学,边学,边观察分析自己的学法与效果,在试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遇到问题,要敢提问,但更重要的是善于提问。启功先生说:“不要乱问人。你问多了反倒迷糊了。向人请教,求人指导,这东西不是不应该,而是很应该,但是应该有所选择,十个人说的话,我们不能每个人的都听,听了之后你就没法办了。”落入“没法办了”的地步,还不如“没办法”。
不要主动乱问人,也不要被动乱问人。方法论课要认真上,但要记住,很多方法论课是纸上谈兵。如果教课的是方法论专家,更要提高警惕。方法论专家宣讲的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说的是应该怎样做研究,不是实际做研究的经验。千万不要把方法论课上听到的东西当金科玉律,否则头脑就可能被训得僵化。不上方法论课,还有健全常识,会想问题。受了方法论训练,食而不化,脑子就会装满教条。胶柱鼓瑟,方法就变成了桎梏,就难免闹出邯郸学步的笑话。
转自:“在学术界谋生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