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的优秀博士生都是怎么做科研的?他们真的热爱科研吗?他们课题组气氛怎样?又是如何和导师相处的?他们是怎么处理科研与生活的?都是传说中的“996”吗?这篇来自清华大学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研究中,通过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哈佛、斯坦福、MIT等)的深度访谈,来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许对你的科研生活会有所启发,分享给大家。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延安大学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7年课题“美英法社会组织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及启示研究”(项目编号:B-2017Y0504-074)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节选)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
——基于博士生访学体验分析
娄枝 乔刚 蓝文婷
摘要
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同时也是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顶尖大学在读博士生国外访学体验,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旨在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推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12. 0软件进行资料编码,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部分截图
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
研究部分截图
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研究问题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体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 Research) 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协会 (Graduate Career Association) 于1999年发起,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4]此后,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在英国得以兴盛。2007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发起了一项系统性调查,迄今已开展了七次。问卷涉及导师指导、研究技能、设施与资源、学术氛围等核心问题,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5]
此外, 美国各院校开展了有关博士生科研体验方面的调查,例如MIT的博士生离校调查主要包括博士毕业生在MIT的就读体验、经济支持与负担、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参与以及毕业后计划和求职经历等。[6]
同时, 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对博士生科研体验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每年开展对全国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读研究生的大范围问卷调查,研究在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7],但该调查群体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
2014年,罗英姿等开展博士生对教育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结合博士生对环境质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得出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因子有:学术氛围、物质环境、导师科研能力等[8], 学术氛围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涛、李莞荷针对博士生群体, 调查了在读博士生所感知的学习环境、切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具体包括导师指导、资源平台、质量文化、博士生能力发展等维度。[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了解博士生就读期间的科研体验,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内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体验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以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从博士生主体视角着重分析当前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特征,以期为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首先,确立访谈思路与提纲。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CNKI) 等数字资源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博士生科研特征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博士生科研特征所涉及的问题,据此设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的科研态度评价。二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科研行为特征评价。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访学等细节进行回忆和描述,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追问或引导。[10]访谈结束后,在第一时间内整理访谈文件。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博士生的深入访谈,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流程 资料来源:黄辉华,余昌胤,张年,魏来,冯毅.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管理者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 (1) :91-96.
(三) 研究对象与样本
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6日,作者根据专业筛选,陆续联系并最终访谈了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所有录音时长501分钟42秒,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约28分钟,访谈记录文本共计55 101字。
18位访学归来的博士生访学时间跨度从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访问大学包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见表1) 。被访谈对象访学科研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不等,对于访学所在课题组 (或团队) 博士生科研特征具有直观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表1 访谈样本信息汇总
研究过程
(一) 开放编码
开放编码是通过分析原始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概念化,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集聚到相应范畴中的一个过程。[12]为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由2位研究人员同时逐一对访谈原始记录文本进行了至少2次编码活动。依照此方法,最终确定参考点267条。
表2 开放式编码举例
(二) 主轴编码
在NVivo12.0中,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将自由节点归类成树状节点。[13]本文将267条自由节点 (参考点) 进一步提炼和归类为树状节点。例如,2位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设计和被访谈者的主要思想,将A1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等。经编码,最后总结归纳出4个树节点,分别是A1持续的科研热情、A2高水平的学术专注、A3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A4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方面。
(三) 核心编码
核心编码 (或选择编码) 指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关系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并通过这个“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使所得到的资料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的过程。[14]通过分析,最终将4个树节点提炼成1个核心节点———博士生科研特征 (见表3) 。其中,广泛的学术交流参考点数最多,共有97个参考点,其次是高水平的学术专注 (84),持续的科研热情 (51) 和高效的科研产出 (35) 。从参考点数来看,访学博士生更多关注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过程、科研氛围, 以及博士生个体的科研投入,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过程模式”给访学博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
表3 三级编码表
(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文参照吉尔·J.费兰西斯 (Jill J.Francis) 等的研究,采用理论饱和度指标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15]研究人员继续访谈3名博士生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编码结果表明,未出现新的范畴,因此,访谈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通过对访学博士生的科研体验,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大特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
心理学家指出,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其中,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
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科研水平不高。因此,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
根据参考点数分析,在持续科研热情这一树状节点下,参考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 (23);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14);再次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 (9);最后是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 (5) 。
其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是“持续的科研热情”子节点中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其节点参考数占到45%,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态度特征。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其节点参考点数占27%,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纵深研究对维持博士生科研热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见表4) 。
表4 持续的科研热情中子节点的材料信息
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
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同时,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反之,则科研产出低下。
访谈中发现,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44) 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40),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见表5) 。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
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子节点的材料信息
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
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16]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从而扩大学术影响,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交流科研进展,交换科研想法,探讨科研问题,交流群体来源多样,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
例如,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
同时,“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
此外,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围绕课题热烈讨论” (14)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 等。最后,“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7)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5)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见表6) 。
表6 广泛的学术交流子节点的材料信息
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
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17]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8),科研成果丰硕 (7) (见表7) 。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
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深知唯有不断努力,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时不我待。”
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
四是注重深度研究,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产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
二、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基本可以使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阐释 (见图2) 。博士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科研动力的最直接、最稳定来源。在博士生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的情况下,博士生能具备持续的科研热情,而正是因为有了科研热情,才能确保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专注,并且活跃于各类相关学术活动之中。
饱满、充实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推动博士生更加努力并维持持续的科研热情和投入的催化剂和助动器。
不仅如此,除了博士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以外,博士生所处的环境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影响显著。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大学内部自由的学术氛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关系等是确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友好型环境也促使博士生与导师与同学等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水平的进步。
图2 基于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征模型
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
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
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5]郭月兰, 汪霞.“英国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述评[J].高教探索, 2018 (5) :56-61
[6]杨佳乐, 高耀, 沈文钦, 李敏.国外博士生调查主要调查什么?---基于美、英、澳、日四国问卷的比较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 (6) :90-95.
[7]周文辉, 王战军, 刘俊起, 李明磊, 吴晓兵, 周玉清, 赵清华.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2) :34-40.
[8]罗英姿, 程俊.“以学生为中心”的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6) :60-65.
[9]袁本涛, 李莞荷.博士生培养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基于博士生科研体验调查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 2017 (2) :1-6.
[10]郭瑞, 王梅, 马韶君.专业硕士导生关系的归因分析---基于NVivo11的质性研究[J].高教探索, 2018 (9) :86-91.
[1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2
[12]陈寒.基于扎根理论的学术型硕士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18 (S1) :164-166.
[13]张刚要, 李紫衣.基于质性分析的MOOCs高退学率归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8, 39 (1) :29-35.
[14]李克东, 谢幼如.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1, 17 (1) :15-21.
[15]Francis J J, Johnston M, Robertson C, et al.What is an Adequate Sample Size?Operationalising Data Saturation for Theory based Interview Studies[J].Psychology and Health, 2010, 25 (10) :1229-1245.
[16][英]Tony Becher, Paul R.Trowler.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重译本) [M].唐跃勤, 蒲茂华, 陈洪捷,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21.
[17]Eisenberger R.Learned Industriousness.Psychol kev.1992, 99 (2) :248-267.
[18]Peggy L.Maki, Nancy A.Borkowski.博士生教育评估---改善结果导向的新标准与新模式[M].张金萍, 娄枝, 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6.
来源:中国知网、德先生
转自:“学术成长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