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复试面试形式就很多了,一般各大高校的面试小组都会根自身的要求组织各种形式的面试,居多的类型有:外国语口语交流测试,个人情况介绍(自述),科研计划书介绍,随机问答。因而无论是测试、自述还是解答型介绍都会设计到各类的问题,这类提问中很多情况下会出现跟考生个人隐私信息相关的问题,这类问题该如何看待?该怎么回答?它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做一个相关的讨论。
1
面试提问的类型?
1.专业知识,特点是:本专业的重难点,研究热点的知识点,一般是短平快的知识点提问,不会是宏观的大主题。
如果是申请考核制模式,有的高校并没有组织笔试,所以在面试环节就会进行面试型的专业知识测试。一般都是本专业的精髓性的知识,像重大的理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重点的知识主题,专题论述。这个问答完全取决于考生的知识储备水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千万不要不懂装懂,矫揉造作。即使是准备的再好,也不可能什么知识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2.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结合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背景。
这类问题其实相对容易,现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着海量的信息。每个学科门类都有最新的社会热点事件,最新研究成果的出现。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各项国家最新政策,重大会议决定,社会新闻,社会热点话题都与各学科紧密相连。这类提问只要是有自己的看法都可以谈,只要是逻辑严密,观点突出,语言规范就可以,并不是一定要有一定之规,导师组主要是想观察考生的社会关注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3.随机询问考生个人信息(其实很重要)
比如:原有的研究基础,科研成果,个人性格特征,外语程度,婚恋状况,职业规划等。
为什么笔者认为这类问题很重要?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相互了解的程度和考生的“心理测试”,心理测试在很多职业的选拔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假如不是自己的硕士原导师,本学院博士生导师,或者通过各种渠道介绍的导师,导师对考生其实了解的程度是有限的。
导师招博士生首先当然应该考虑的是考生的学术成绩与潜力,但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要考虑到很多个体性质的因素。利用HR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说就是“我们不找最优秀的,我们找的是最合适的”。那么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个选择题,来判断你跟导师合不合适的。
2
隐私问题怎么回答?
经常有考生反映,无论是私底下还说正式的面试环节都会遇到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有时候会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其实在报考环节的考生信息资料中,很多信息导师都看到了,比如:所毕业学校,年级,籍贯,政治面貌,工作单位,研究成果等等,但是没有呈现的却是导师最关心的。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各类面试和面试别人的经历来看,主要有这几类:
一是性格特征,你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呢?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还说内向沉默,不善言辞?是轻松幽默,还说成熟稳重?你要给导师做一个判断。因为性格特征靠笔试和材料导师没办法判别出来,招一个博士要朝夕相处三四年,谁都想找一个相处起来容易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导师喜欢什么样性格更为互补,这也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选择。
二是个人家庭信息,考生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目前在哪里?遇到这类问题,不要觉得这是在打听家庭情况。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因为中国传统观点都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就还说大大方方的回答,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家庭环境优劣与否这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三个是个人婚恋问题。因为博士考生年龄差异很大,70-90后都有,即使是应届生一般也过25岁左右,所以很多导师会问一下婚恋情况。比如:有男朋友/女朋友吗?结婚了没有?有几个孩子?这类问题如实回答即可,导师想更多的了解考生的更全面的情况,也有的仅仅是出于好奇心随口问一下。这类问题也会有一些考虑的因素成分在,如果是年龄较大的考生,婚否问题可能会引起导师的注意。如果是女性考生,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母亲的身份对学术的精力负担也会成为一个考虑的视角。
总之,如实回答即可,至于导师询问的目的和想要的答案那不是由考生能够决定的,不需要太紧张。最后就是其他的一些问题,比如在职考生的工作单位,经济收入,兴趣爱好等等,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出于对考生的关心和了解,如实回答即可。
3
考生的口述答题的策略
1.抽到试题或者倾听考官口述问题,先做一个停顿,不要急着脱口而出。先对题目做一个初步的思考,脑海里迅速搜寻、归纳总结出初步的答案的框架。
2.对答案的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完善,整理清楚回答的要点和逻辑。
3.示意考官之后进行回答,声音洪亮,口齿清晰,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4.出现卡壳或者明显的错误知识不要慌张,重新整理清楚思绪在重新回答。
5.确实是知识盲区,坦诚相告,不要不懂装懂,故弄玄虚。
4
口述答题的注意事项
1、无论你持什么样的观点,无论考官持什么样的观点,千万不要与之辩驳。
2、尽可能多的使用专业词汇,不要说白话,俗语,网络用语,中英混用。
3、条分缕析,回答专业知识可以分层分段。
4、注意控制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是不合理的。
5、个人信息如实回答。
来源:元蓝
转自:“考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