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per(I)Thiazol-2-ylidenes: Highly Reactive N-Heterocyclic Carbenes for the Hydroboration of Terminal and Internal Alkynes. Ligand Development, Synthetic Utility, and Mechanistic Studies
ACS Catalysis: 噻唑型氮杂环卡宾铜配合物的配体设计、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
陕西科技大学陕科大张金、方冉团队与罗格斯大学Szostak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半伞形”的噻唑型氮杂环卡宾铜配合物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在炔烃的硼氢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区域选择性,以较高的产率获得单一的β-烯基硼酸酯类化合物。这一研究为氮杂环卡宾金属催化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Origin of Surface Amorphization and Catalytic Stability of Ca2−xIrO4 Nanocrystals for Acidic Oxygen Evolution: Critical Roles of Acid Anions
ACS Catalysis: Ca₂₋ₓIrO₄纳米晶表面非晶层的起源以及对酸性析氧反应催化稳定性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闫文盛团队发现了吸附的CaSO4跟Ca2-xIrO4催化剂表面的非晶层形成有关。电化学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非晶层和晶态的IrOx层都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作者提出SO42−和CaSO4在Ca2-xIrO4表面的较强结合强度导致了表面非晶的形成。作者建议当评估铱基钙钛矿氧化物和复杂型氧化物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时,作为代表性电解质(H2SO4和HClO4)的酸根阴离子的关键作用应该被考虑。
Conical Intersection in Chemiluminescence of Cyclic Peroxides
圆锥交叉点对环过氧化物化学发光效率的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岳岭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刘亚军教授等人回顾了最近二十年关于有机环过氧化物化学发光过程中圆锥交叉点的计算模拟和理论研究,总结了圆锥交叉点对于化学激发过程的控制以及效率的影响。具体包括:1.不同类型的化学发光反应中圆锥交叉点的研究进展及讨论;2.圆锥交叉点的类型以及拓扑结构(分空间的维度)对于化学激发效率影响的讨论;3.部分理论研究工作中对圆锥交叉点和化学激发机理的不恰当理解和描述的讨论;4.当前理论方法中存在的困难的讨论以及关于后续解决方法的展望。
Direct Conversion of N2 and O2 to Nitric Oxide at Room Temperature Initiated by Double Aromaticity in the Y2BO+ Cation
室温条件Y₂BO⁺阳离子中双芳香性驱动的N₂和O₂反应生成NO
将氮气转化为更有用且更具活性的分子,一直是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华东师范大学胡连瑞教授、厦门大学朱军教授和北京理工大学马嘉璧教授报告了在热化学条件下,通过高活性的Y2BO+阳离子与一个N2和两个O2分子的反应,实现了气象团簇领域第一个N2和O2的活化与偶联。
Free and Complexed Fluoropentazoles: Anomalous Ring Charge and Appreciable Kinetic Stability
自由及络合的氟五唑:异常的环电荷和可观的动力学稳定性
温州大学丁益宏教授团队在一系列高水平的复合计算方法下,对cyclo-FN5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一个显著提高的破环能垒(∼12−14 kcal/mol)。对于cyclo-FN5,通过路易斯酸络合的“共稳定化”策略,在CBS-QB3水平下,N5环上的正电荷和破环能垒分别大大提高到0.663 |e|和23.06 kcal/mol。自由的和共稳定化的cyclo-FN5(具有反常正电荷N5环)有望成为未来实验室的研究目标。
Defect-Induced Ultrafast Nonadiabatic Electron-Hole Recombination Process in PtSe2 Monolayer
PtSe₂ 中的载流子寿命
广东工业大学董华锋教授等人通过不同时刻能级含时演化,不同体系(有无缺陷)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会对相应的电子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缺陷态存在时会有很明显的能量振荡。通过研究电子空穴的复合情况,及原因分析,得出了缺陷存在时电子空穴的复合过程明显加速,原因是非绝热耦合的增强,即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变小以及由Eg模主导的声子主峰变得更加突出,同时声子散射引入了许多新的声子模式。
Bulk Photovoltage Effect in Ferroelectric BaTiO3
解耦铁电体光伏效应不同电荷分离机制贡献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范峰滔教授等人利用表面光电压方法研究电荷分离,避免了常规光电流和光电压测量时金属电极和铁电界面对体光伏效应产生的额外影响。通过调制偏振光下的表面光电压,发现了漂移机制和弹道传输机制对于电荷分离的不同影响:漂移机制和弹道传输机制电荷分离方向相反,量级相同。
Mapping and Modeling Physicochemical Fields in Solid-State Batteries
看得见,算得准 - 固态电池内的物理化学场
上海交通大学薄首行教授总结了固态电池体系中现有的多物理场先进表征手段与建模方法针对固态电解质内部应力表征的前沿研究,讨论了包含电解质断裂行为的固态电池内的电-力耦合问题,提出电极-电解质材料力学性能的不一致是引起固态电池内部机械失效的一大潜在诱因;提出金属电极材料的塑性行为不应该被忽视,并系统阐述了塑性概念的引入对固态电池多物理场模型发展的重要性。
A New Band System of the Dicarbon Molecule in the Vacuum Ultraviolet Region
C₂分子在真空紫外波段的一个新吸收带系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蕻教授、程敏教授等人基于以稀有气体(Xe)为非线性介质的四波混频技术,产生了57000-64000 cm-1波段的真空紫外激光,并结合自主研制的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装置探测到了C2分子一个新的吸收带系:13Σg+- a3Πu。我们精确测定了该吸收带系的光谱常数,并与先前的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Density-based Theory of Chemical Reactivity
基于密度的化学活性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刘述斌教授等人首次提出基于密度的化学活性理论的理论架构可分为四大板块,即OF-DFT (无轨道密度泛函理论Orbital-free DFT),CDFT (概念密度泛函理论Conceptual DFT),DAQ (密度相关量方法Density-associated quantities) 以及 ITA (信息理论方法information-theoretic approach), 并逐一进行了简介。
Soret Effect of Ionic Liquid Gels for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离子液体凝胶Soret效应及其热电转换
新加坡国立大学欧阳建勇教授团队总结了离子液体凝胶热电转换的基本机理以及材料选择对其热电性能的影响,展望了新一代离子热电器件的设计。
Stable and Uniform Extraframework Cations in Faujasite Zeolites
八面沸石分子筛中均一、稳定的骨架外阳离子
南开大学柴玉超教授、李兰冬教授等人总结了近期关于分子筛限域过渡金属离子的可控合成和构筑策略,综述含有均一、稳定过渡金属离子分子筛常见的表征技术和方法,归纳整理TMI@分子筛在选择加氢、氧化和吸附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配位催化反应中的延伸进行了展望。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n Alkane Chemistry Tuning Ice Nucleation
烷基化学调控冰成核的构效关系研究
河北工业大学白国英教授团队通过共价接枝的方式构造4种具有原子级粗糙度和(亚)纳米尺度厚度的烷烃自组装单层(SAM)(C2-SAM,C8-SAM,C12-SAM,C16-SAM),这4种SAM具有不同的硅烷碳链长度L,并以这4种SA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4种SAM的结冰温度(TN)和冻结延迟时间(tD),分别计算其冰成核效率和冰成核自由能垒,并分析成核能力。基于4种SAM不同的冰成核能力,分析不同SAM冰成核能力差异的原因。
Imaging the Complex-Forming Reaction Dynamics in Al + CO2 → AlO + CO
关于Al + CO₂ → AlO + CO中间络合物形成参与反应的动力学成像研究
复旦大学王凤燕教授团队利用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结合激光溅射和时间切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以及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的探测方法对Al + CO2 → AlO + CO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金属原子载带方式(载气载带和无载气载带激光溅射Al原子)来改变反应碰撞能,研究对不同碰撞能对反应和弹性碰撞的影响;改变CO2束源温度,探究反应物弯曲振动对反应的影响。
Light-Mediated Modulation of Enzyme-Mimetic Activity of CuMnO₂ Nanosheets
铜锰矿型双金属氧化物CuMnO₂纳米片的光调控类酶催化性能研究
中山大学杨国伟教授团队以实验中合成的铜锰矿型双金属氧化物纳米片CuMnO₂ NFs(CuMnO2 nanosheets)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外加光源调控,探索了光控对于CuMnO₂ NFs类酶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监控光控类酶催化反应过程中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的产生,进一步阐明了CuMnO₂ NFs的光控类酶催化机制。
转自:“ACS美国化学会”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