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艺术学理论前沿论坛综述 | 命题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建构价值

2023/1/3 8:35:52  阅读:97 发布者:

20221129日下午1900,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前沿论坛第8期在腾讯会议如期召开。本期论坛题为《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的建构价值》,特邀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担任主讲;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教授、南京大学李昌舒教授、黑龙江大学韩伟教授作对谈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桂荣教授任学术主持。正式开讲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研究员对张晶老师以及与谈嘉宾表示感谢。

讲座一开场,张晶老师指出,此次讲座主要围绕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整理与研究》展开。他强调,从自觉意义上讲,命题研究是近年来才兴起的话题,但这并不代表之前没有命题研究。关于命题的个案、命题与范畴在中国美学发展中的功能、古代文论命题等,都是有成果问世的。然而,中国美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需要从具体的学科视角扎实推进。命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也由之突显。换言之,中国美学研究需要一个突破性的提升。突破口何在呢?张晶老师认为,命题研究是目前具有现实意义的突破口。从学理性的角度自觉地构建命题的本体与功能,并且描述命题发展的经典化道路,是当前中国美学研究向前推动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整理与研究》的立项,其意义也许不在于某一个课题,而可能是整个中国美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先声。

一、“范畴”与“命题”本体辨析

中国美学领域内的范畴研究很充分,但命题研究仍有待学理上的突破,急需超越个案的层次,进入到整体的层面。基于这一背景,张晶老师首先从“范畴”与“命题”的关系开始谈起。他指出,与命题关联最密切的是范畴。改革开放以来的美学领域,范畴研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学者在范畴研究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文论,还是美学,范畴研究都已相当深入且进入了体系化的层面。如陈良运先生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就是以“志”“情”“象”“境”“神”这五个重要范畴作为整个体系建构的支点。难以数计的关于范畴研究的论文,见诸于各种学术刊物。显然,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人类的理论思维就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并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纵览上溯三十年左右的中国美学研究,可知范畴研究已是成绩斐然。

张晶老师强调,因为命题与范畴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谈命题必定要谈范畴,很多范畴研究的成果是与命题重合在一起的。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是在范畴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思想表述。成复旺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辞典》,其中有为数众多的美学命题。例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象无形”“知人论世”“境生于象外”“澄怀味象”“迁想妙得”“不平则鸣”“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等。所举这些,在张晶老师看来都是典型的命题,而非范畴。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张晶老师认为有两点:一是如前说述,命题中包含着范畴,抑或命题由范畴扩展而来;二是当时的美学研究以范畴为主要范式,进而将很多命题也视为范畴,命题问题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思考。

谈到何为命题时,张晶老师指出,所谓“命题”通常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主体的美学观念,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如蔡邕的“书肇于自然”,嵇康的“声无哀乐”,宗炳的“澄怀味象”,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韩愈的“不平则鸣”,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王夫之的“经生之理,不是诗理”,王国维的“词以境界为上”,等等。通过命题,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命题提出者的核心美学思想观念。在此,张晶老师还强调,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往往并没有固定的语法关系或字数要求。相反,命题是在后世的普遍使用过程中以及批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重要的美学说法,例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韩愈的“不平则鸣”,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等。

紧接着,张晶老师对命题的特点做了两点概括:一是,命题的客观真理性,也即有效性。如果所言不实,没有客观内涵,那么,这种命题可视为“伪命题”,因为它是虚妄的。作为判断句的命题,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品格;二是,命题的意向性,或者称之为价值取向性,亦即是主体通过命题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没有自己观点的命题,算不上什么命题,至少是没什么价值的命题。与范畴相比,命题的特点从内涵上说,主要在于它的意向性或价值取向性。

至于中国古代美学命题自身的特点,张晶老师认为就在于自明性。简洁明快,意义显豁,是中国美学命题的突出特征。反观西方美学命题,因其以思想家的哲学体系为背景,对其进行理解,往往要通过思辨和逻辑推论方能明了其基本内涵,如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而中国古代美学命题常见于摘录及书信中,未必一开始就以理论自觉的形态出现,例如,杜甫的题画诗中的“咫尺应须论万里”。

二、由“范畴”到“命题”的美学话语转换

在明确了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内涵及特点后,张晶老师随后指出,范畴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提供了学术“话语”,但对范畴与命题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则缺乏充分的、可依托的逻辑原则,以至于形成了相对孤立的话语体系。换言之,基于范畴的体系建构,虽已有较为深入的尝试,但其理论对话功能还是较为欠缺的。范畴作为体系,需要基于特定的关系系统,并且急需得到命题的加持。因此,张晶老师认为,在当下这个时候,将命题研究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如下意义:一是水到渠成的提升;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话语体系的需要;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对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系统化研究,张晶老师认为可从三个具体路径展开。

一是关于命题的本体研究,同时这也是张晶老师课题中的第一个子课题。对命题的本体研究,要在中国古代美学的大量案例中进行分析,最后确立出它的理论模型。命题的样态,命题的基本构成及其构成范式,命题与范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这些在张晶老师看来都属于本体研究。他指出,从语言表述特点来看,古代美学命题大致可分为“直述式”和“象喻式”,这一点与以前的文论命题相似。前者就是直接的判断句,如“诗言志”“以形写神”之类;后者则是以形象化的比拟来表达美学观点,如“水停以鉴,火静而朗”“舍筏登岸”“鸢飞鱼跃”“成竹在胸”之类。从本体层面着手中国古代命题研究,须从具体的艺术门类出发,并借助古代的画论、文论、乐论、甚至词论,将原本的文论命题提升至美学层面。另外,在阐释过程中,也需借助当代的美学理论及观念,挖掘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是美学命题的功能研究,也就是“做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探究美学命题在中国美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张晶老师认为,美学命题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运思功能、对话功能及实践功能三个方面。首先,运思功能指的是,以命题作为学术运思的核心要素进行理论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观点。如苏轼在评王维画时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命题,进而表述文人画应该具备的诗性内涵。其次,对话功能指的是,论者以命题作为自己的核心观点,与直接或间接的对象进行对话,从而使自己的观点与逻辑更为鲜明突出,以便能在美学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如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提出了“圣人有情”的命题,这是针对何晏提出的“圣人无喜怒哀乐”的命题而进行的对话与讨论,从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的“重情”倾向。最后,实践功能指的是,理论家的命题在进行文艺批评或美学著述中的实践效应。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重要命题,概括了他对文学本质的基本认识。张晶老师强调,在当下的文艺批评实践中,命题的实践功能理应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挥。

三是美学命题的经典化过程研究。张晶老师认为,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在其发生阶段,未必是有意为之的。很多时候,命题存在一开始存在于古代作家或艺术家在对话、作品批评乃至书信、序跋等形式中。但随着后来人们的不断使用,美学命题也逐渐成了大家公认的命题。如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命题,就是他在回答友人毕宏的问题时谈到的,后来成为颇具美学理论含量的重要命题。当然,也有很多命题出自理论家的有意提倡。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赞语中所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色》篇赞语中所说的“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等等,都是理论家的思想结晶。在张晶老师看来,无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美学命题都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值得人们继续考察。

总之,在张晶老师看来,中国古代的美学命题,大多是经过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艺理论史检验的经典性命题。它们对一些普遍的文艺现象及审美现实,具有深刻的透视作用。同样,命题也具有思辨的高度与抽象的深度,对于一些负面的审美现象,也具有强烈的针砭效应。这些美学命题对当下的文艺批评和美学建构,可以产生更为鲜明、更为透彻的思想冲击力。当然,过度的逻辑学立场、过度的体系化意识,以及过度的命题论视角,这种三种倾向不应出现在对于美学命题的本体研究中。张晶老师讲演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上。

评议环节

之后的评议环节中,刘桂荣老师认为,张晶老师的此次讲座是一场完整的且极具理论性的学术讲座,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美学命题的认识。该讲座将命题贯穿到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一点不同于原先的“范畴”研究。并且,讲座对命题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如何做研究等问题,也是在与范畴研究的相互参照中加以阐发的,这样使问题更加明晰。与此同时,此次讲座也引申出一系列的思考,明确了很多问题。

刘成纪老师指出,张晶老师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命题研究,补充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维度,有助于美学史研究的丰富化与多元化。鉴于美学及艺术资源浩瀚庞大,张晶老师从命题这一视角切入,定会有新的发现,不失为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填充。美学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美学及哲学与西方相比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充分实现概念化。即使出现过少数中国美学的概念,也是不系统的。因此,做中国美学史或哲学史研究,其实是一个从现代视野出发的对历史的重建过程。张晶老师的命题史研究,为反观甚至重建中国美学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同时也能够兼顾画论、乐论等其他理论形态的研究。但是,做命题史时如果没有核心概念,就会显得散漫。在面对纷杂的美学命题时,首先要注重分类,然后找准范畴。可尝试着将范畴作为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类抽象方式,以此来概括纷杂的美学命题。此外,在做中国古代美学命题时,可适当借助康德美学体系中的四个契机来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

黄小峰老师指出,自己平时主要研究美术史,听了张晶老师关于美学命题的讲座后主要有两点启发。一是逐步了解到命题在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术史领域中的“视觉命题”(visual argument)。张晶老师讲座中举的命题,也常出现在美术史中,例如,宗炳的“澄怀味象”。二是通过美学命题去古人的视觉经验。张晶老师谈到的几个命题在中国古代画论中也有重要地位,如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现今的美术史研究强调情境的重要性,主张把视觉感知和视觉经验情景化或语境化。可以说,画论中的美学命题,能够引导人们进入艺术创造的视觉语境,而不再是从已有的固定视野进入艺术史。有关唐代绘画研究,就特别注重《历代名画记》中的美学命题,如气韵生动、传移模写。对美术史命题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并以此推测古人的视觉经验,对美术史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元代以前的美术史研究而言,这一点受张晶老师的美学命题研究的直接启发。

李昌舒老师指出,有幸能够参与张晶老师的美学命题研究课题。在此过程中,李昌舒老师坦言,张晶老师关于美学命题的重大课题,致力于写出一个有新意且靠谱的中国美学史,自己主要负责命题的经典化问题。在面对诸如“天人合一”之类的经典美学命题时,如何谈出新意呢?这里涉及到中国美学怎么写、怎么接着说的问题。李昌舒老师认为,这就不能无视当下的西方美学研究已有的成果。但是,在借鉴西方理论时,又不能削足适履,把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料当作西方美学的一个注释。西方对经典化的讨论,对我们的美学命题研究当然有启发。他提倡,在着手中国美学史研究时,可适当将西方对于经典化的研究吸收进来,但要看到中西学说在其原初语境上的根本不同。至于比较视野,能给中国美学命题的研究带来多大价值,仍待考量。吸收学界尤其是中国学界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已有研究是一个关键的技术性问题。另外,古代美学必然涉及到大量材料,在择取材料时怎样避免散漫,通过对主要命题的梳理,勾勒出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经纬线,这同样也是一个有待细化的技术性问题。

韩伟老师指出,这次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聆听张晶老师此次关于美学命题的讲座。他认为,张晶老师的命题研究给学界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有助于将命题和范畴区别开来。在澄清原先的一些中国美学范畴实际上属于命题这一点上,张晶老师将命题作为一个本体来考察的路径起到了关键作用。二是,有助于核心命题与亚命题之间的分类。在研究古代美学命题时,不妨先确定哪些命题是核心命题,哪些是次一级的亚命题,并明确核心命题与亚命题之间的划分标准。韩伟老师相信,张晶老师的命题研究一定能有效地回应核心命题与亚命题之间的分类问题。他认为,张晶老师将视野回缩至美学命题,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避免了泛化的范畴史研究。相较于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意义更明晰,可作为美学研究中的实际着力点。另外,韩伟老师还提到,命题一词源自古希腊,一开始是哲学术语。西方语境中的命题如何进入中国美学领域?以及进入中国美学语境后,美学命题的基本特征为何?韩伟老师认为,张晶老师在探讨中国美学命题到底是一个什么命题时,可顺带着考察这些问题。

李修建老师提出两点认识,一是张晶老师的命题研究打开了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角度。以往的中国美学研究中,范畴研究居多,很多中国美学史著作也以范畴来贯穿。但张晶老师提到,很多范畴实际上是命题。近年来,概念、观念、范畴、命题以及话语之间的关系较含混,很难分辨。张晶老师从命题切入,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有一些细节问题,同样涉及到范畴史研究与命题史研究。比如,“气韵生动”“妙悟”,等等,以往被都被视作范畴,将其作为命题来阐释,是张晶老师重大课题的新意所在。二是命题的经典化问题,在研究思路上难度很大。例如,谈天人合一到底有没有必要去借鉴众多的西方理论。中西比较的视野,很有必要,但也中国美学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难度。关注中国美学问题,首先应关注中国语境。李修建老师期待张晶老师的课题能够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取得一个开拓性的成果。

张晶老师随后对诸位与谈嘉宾的建议表示感谢,并给予回应。他表示,各位老师的建议对中国美学命题研究的重大课题的后续进展启发颇多,大致如下:刘成纪老师提供的思路、视野,对中国美学命题研究的体系化建构很有帮助;黄小峰老师从视觉图像及画论层面展开的评议,有助于从艺术史的层面对美学命题作进一步的梳理;李昌舒老师以比较视野看待中国美学命题的经典化问题的做法,可以在整个课题研究中落实下来;韩伟老师提到的核心命题与亚命题的划分问题,也是后续的研究需考虑的要素;修建老师提到的方法论问题,后面也会与课题组成员进一步细化。最后,随着张晶老师解答完线上听众的问题后,本次讲座也在热烈讨论与思维碰撞中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