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短视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新传考点预测
2022/12/22 11:45:03 阅读:446 发布者:
抖音、快手以及类似的视频分享网站已经与我们 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之间形成了新的美学协议,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全民阅读和欣赏的新模式。与传统影像仪式化的观看场景和精英化的审美规范不同,视频分享 网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身体实践方式和 影像存储方式。短视频观看人口的总量规模和参与人口的地域分布,都是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媒介形式无 法比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短视频去精英化的形式和美学,开启了全民娱乐的新时代。
1.短视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
(1)人际关系效用。
短视频平台给予了受众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氛围。无论何时何地,受众只需指尖轻触便可以进入一个通过其自身喜好和内容选择偏向而推送形成的“娱乐理想国”。在这里,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这个虚拟空间内通过观看他所偏爱的视频内容与具有相同兴趣和内容选择偏向的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同时,受众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视频内容来展现自我在现实生活中“受限”的一面,通过分享宠物趣事、美妆教程、情感故事等成为新的“互动仪式”的主导者,并与具有相同爱好或情感需求的网友们在虚拟的空间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弥补了自身在现实世界中的情感空缺和存在感缺失。
(2)自我表达效用。
虽然短视频这一概念近几年才开始兴起,但短视频的实践始于十几年前的UGC视频网站,网民是短视频的最早采用者。无论是基于以前的摄像设备,还是今天的手机,网民参与视频生产的原始动力,是将短视频作为个人与生活记录、自我表达的一种新手段。短视频从一开始,便是一种民间文化。在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中,除了观看其他主播发布的内容以获取心理满足感外,使用者还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拟态形象”。打开APP,选取喜欢的音乐,加上滤镜调试就可以快速创建属于自己的拟态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一个“宠物达人”,也可能是一个“温柔的美妆主播”或一个“爱好美食的吃播主播”,等等。
(3)获取知识效用。
知识性内容正在成为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被热捧的“新元素”。从讲授盛唐诗歌而爆红网络的文学教授戴建业到最火法学老师罗翔,再到如今爆火的知识型带货主播董宇辉,无论是“网红教授”还是以一般大学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群体,其创作内容经过短视频平台的转化,都以“短平快”的方式被打造为能被快速理解和消费的对象。而且不难发现,那些粉丝量大、传播力强的知识性短视频都具备一些共同特性:传播主体大多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或“网红”气质,主题能抓住公众的盲点或痛点,篇幅简短,剪辑经过精心设计,表达诙谐幽默,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这种传播形态推动了专业知识的大众化传播,提升了公众的知识素养,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最终也拓展了专业知识传播的广度和社会价值。
2.短视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
(1)用户主体自身“媒介化”。
短视频构成的虚拟空间反过来构建了电子媒介人的行动,使人们可以脱离空间现实而存在、遥在乃至泛在于虚拟的空间中。现实空间被压缩甚至消失,而虚拟空间则在膨胀。用户对短视频平台过度依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身逐渐“媒介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沉溺于平台所提供的娱乐化、碎片化、口语化的文化氛围,在现实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理性及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逐渐被削弱,价值理性逐渐被无节制的信息获取欲望所取代,受众也逐渐成为一个被享乐主义掌控的“媒介人”
(2)社会文化不断“低俗化”。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和受众对其媒介依赖的加深,逐渐出现了一批为了迎合受众娱乐需求而想尽办法“搏出位”的内容生产者。这些生产者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加受众的媒介黏性,不断提高视频的发布频率,而发布的内容也越来越呈现低俗化、猎奇化、求异化。这些内容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被广泛迅速传播,将社会文化带入审美扭曲、低俗和肤浅的境地,使之与传统文化背道而驰,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接峰,张煜.日常生活的数字展演:短视频的生命情感和生活意蕴[J].中国电视,2021(12):70-76.
[2]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04):34-40+53.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