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传统体育发展
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由“体育原理”“体育教材教法”研究引发的思考
我们在思索体育原理和体育教材教法的过程中发现,本土体育不宜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一方面因为体育有外来体育与本土体育之分,但是没有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之分,本土体育是依据外来体育打造的体育,体育传入前,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体育传入后,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则或作为体育,或依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传统体育作为运动不宜作体育的教材。怎样呵护传统体育,我们认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应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来定位”。
引文格式:郭蓓,崔颖波.刍议我国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由“体育原理”“体育教材教法”研究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22,29(05):96-101.
1
传统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探析
1.1 对体育和传统体育的认识
(1)体育起源于游戏
依据“河源唯远”原则可以确定一条河的源头,同理,梳理sport(s),即体育的要素便可以找到体育的起源。Sport(s)是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的总称,游戏、竞争、身体锻炼是sport(s)的三个要素,先有游戏,再有竞争,后有身体锻炼,sport(s)要素的相继出现诠释了体育起源——体育起源于游戏,如果我们认同长江的源头是沱沱河,那么就得认同体育起源于游戏(娱乐活动)。
(2)竞技运动的产生是体育诞生的标志
游戏是娱乐活动,竞技运动是竞争胜负的身体活动。在竞技运动产生前,游戏就已经在许多国家存在,但是竞技运动产生于英国。竞技运动不同于游戏,游戏是娱乐活动,娱乐是目的,竞技运动是竞争胜负的运动,竞争是目的。竞技运动产生后,sport(s)中就增加了一类不同于娱乐的竞争性身体活动。在体育体系形成前,sport(s)虽然没有作为一类身体活动而存在,但是竞技运动却已经作为sport(s)中的一类竞争性的身体活动而存在了。竞技运动的产生,使sport(s)迈出了从活动向身体活动脱胎换骨的第一步。
(3)体育并没有悠久的历史
体育起源于游戏,但竞技运动的产生才是体育诞生的标志,游戏有悠久的历史,而体育则是在近代诞生的,在体育诞生前,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并不是作为体育而存在的。
(4)传统体育是根据外来体育打造的本土体育
嘉陵江水在未汇入长江水之前,作为嘉陵江水而存在,但在汇入长江水之后,则作为长江水而存在了。有嘉陵江水、长江水一说,但没有嘉陵江长江水一说。同理,未成为体育的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依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而成为体育的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则作为体育而存在了。有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一说,也有体育一说,但是没有传统体育一说。本土体育是依据外来体育打造的体育,体育有外来体育与本土体育之分,但是没有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之分。在体育传入前,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即“打拳和使用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技术”而存在,体育传入后,则作为体育,即“具有游戏、竞争、身体锻炼要素的身体活动”而存在。
(5)传统体育既不是管理意义上也不是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
在我国,体育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分,体育中的运动有比赛和身体练习之分,不论是管理意义上的体育分类,还是学术意义上的体育分类,传统体育都没有作为一类体育而存在。
1.2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
(1)运动与体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是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体育是“育”(所谓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不是“教”(所谓教,是指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确切地说,是用来培养学生在体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2)作体育教材的运动的分类
教材是有教育作用的材料,体育的教材是运动,运动的教育作用体现在身心两方面,身体练习和游戏的教育作用各不相同,游戏是竞争胜负的运动,身体练习是游戏以外的运动。作体育教材的运动,身体练习和游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体育教材的选择
选择体育教材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可操作原则”“少而精原则”。依据这3个原则,适合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体操、田径、球类和舞蹈,身体练习和游戏从这4大项运动中选择。
体操的定位是身体练习,以技巧和器械体操为主。田径既可以以身体练习,也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主要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出现,以跑和跳为主。球类既可以以游戏,也可以以身体练习的形式出现,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出现,以篮球和足球为主。舞蹈的定位是身体练习,它虽然不是体育项目,但作为身体练习,可以用来培养“韵律感”“节奏感”“想象力”“表现力”“鉴赏力”等,这些独特的教育作用,恰恰是体操、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所欠缺的。
(4)传统体育作为运动不宜作体育的教材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这就是为什么田径、体操、球类和不是体育项目的舞蹈可以作体育的教材。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传统体育不宜作体育的教材,因为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田径、体操和球类有过之而无不及。
(5)传统体育作体育教材的定位不准确
作体育教材的运动是用来育的,这意味着选择体育教材应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但如果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选择体育教材,那么传统体育就作不了体育的教材。传统体育是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如果基于“体育中的中国元素”,那么它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
2
对传统体育发展出路的思考
2.1 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应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
体育传入后,未成为体育的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依然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而成为体育的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则作为体育而存在了。我们所说的传统体育,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或作为体育而存在。如果我们所说的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那么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
2.2 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
为了体育而打造的身体活动由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构成。首先,并不缺乏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其次,人们大多依据有趣和有效来选择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在打造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上花大力气。
但是,体育中不能没有“中国元素”,呵护本土体育无可厚非。打造“体育中的中国元素”,少数几个体育项目和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足矣,而且不必拘泥于体育项目,像印度的瑜伽一样,打造锻炼身体的运动也值得推崇,把太极拳打造成锻炼身体的身体活动,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3 本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来定位
基于“运动的教育作用”选择体育教材,轮不到传统体育及武术。但是,体育教材中不能没有本土体育,而且呵护本土体育也有赖于教育。如果基于“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那么传统体育及武术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
3
结语
从体育原理和体育教材教法的角度审视,本土体育不宜作为传统体育来呵护,发展本土体育必须另辟蹊径。
传统体育必须在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和体育之间作为选择,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或作为体育而存在。如果作为传统文化中的身体文化而存在,那么传统体育可作为传统文化来呵护;如果作为本土体育而存在,那么传统体育可作为“体育中的中国元素”来呵护。如果基于“体育教材中的中国元素”,那么传统体育就可以作体育的教材。
作者简介
郭蓓(1988-),山西太原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原理。
崔颖波(1960-),辽宁沈阳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原理、体育教材教法。
转自:“武术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