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工商管理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慈善管理五个研究方向。
(一)企业管理
本研究方向设在工商管理学院,下设四个研究领域:
1.数字治理与创新战略:研究数字产业链创新链治理、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企业数字化能力与转型、数字化平台治理、企业新兴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社交媒体使用、浙商战略转型、产业集群升级、商业模式创新、生产运营管理等,重视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2.数字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本研究领域侧重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组织行为、人力资源和创业管理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以下内容:公司创业与企业家理论;数字企业基于社会交换的员工关系管理及组织公正;数字商业环境中的组织伦理决策及影响因素;数字团队行为及知识管理理论;数字化背景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3.数字营销与营销变革:本研究领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为时代背景,侧重数字营销与营销变革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以数字营销、人工智能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营销变革与创新、大数据营销、数智时代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数智驱动的产业转型与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转型机理、营销模型和发展路径为研究问题,为数字时代的组织、产业转型升级贡献理论、经验和方案。
4.电子商务与物流优化:本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内容展开研究:一是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和虚拟企业建设,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的理论和实现技术;二是企业决策优化理论和实现技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和实现、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互联网信息抽取和分析等;三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实践。
(二)技术经济及管理
本研究方向的三个研究领域(数字创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升级、服务创新及政策、数字创新与管理)是以技术管理或创新管理为基础设置的,并沿着全球价值链、服务业应用和知识资源观理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相关内容展开。
1.数字创新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升级:本研究领域依托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机制、路径与政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基金项目,以及全球价值链研究中心研究团队。本研究领域聚焦数字创新,基于原创的“链”范式、聚焦于“链”的独特层面,做有意义、具有学术贡献和实际影响的研究。研究对象包括芯片等数字产业、装备制造业、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我国主要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研究内容包括链层面的链安全、链创新、链效率、链开放与链治理等,以及链范式下企业或产业的创新战略与攀升路径。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QCA、基于政策文本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战略认知决策文本分析、以及基于发明专利数据的微观计量等。团队聚焦数字创新领域的链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自建了产业链创新链领域的大样本数据库和案例库,多位顶刊论文发表经验丰富的国家杰青或长江学者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合作导师,团队内常年开展R语言、Python、Stata等研究方法培训,用高水平导师团队扶助博士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力求产生多元化的研究成果,包括服务政策决策的咨政报告、有影响力的专著、各类指数以及三报一刊的理论文章等。
2.服务创新及政策:本研究领域研究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促进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政策、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服务创新的数字化变革影响等。研究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侧重案例研究、比较研究、演化研究。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制造服务化转型、服务创新政策、服务数字化变革等。涉及的行业大类主要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研究主要结合浙江省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的实际背景,提炼企业和区域的前沿实践进行理论探索。
3.数字创新与管理:本研究领域以数字经济为时代背景,研究中国企业如何综合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借助数字创新,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本研究领域的特色是在深度剖析各类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将数字技术有机融入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各类创新,从多层面、多学科、多情景的视角对数字创新与管理进行原发性、突破性的理论拓展和实证检验。在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实践,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三)会计学
本研究方向设在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目前有博导5人,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有博士(后)学位的教师47人。现有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4名,财政部青年领军人才2名,财政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2名。
近三年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经济学家》《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一些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会计学是学校百年历史演进中最老的学科之一,依托的学科和专业平台有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会计学,全国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
本研究方向下设三个研究领域:
1.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本研究领域以中国资本市场为背景,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现代公司的财务与会计问题。包括:财务数字化转型基础理论;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公司控制权理论;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公司并购与资产重组理论等。目前主要以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数智时代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财务和会计问题。
2.数字+、企业财务行为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领域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研究对象,关注数字+背景下,企业的财务行为及其高质量发展。包括三个子领域:(1)企业财务行为与高质量发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治理与绿色生产等行为,探索数字化背景下企业的投融资决策等行为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2)企业收入分配与共同富裕。聚焦于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对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3)宏观政策与企业财务行为。聚焦于国家宏观政策,如减税降费对企业投融资行为影响。
3.现代审计理论与大数据审计:本领域从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围绕经济活动和组织治理模式的发展变革,研究审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包括两个子领域:(1)审计理论与审计治理,关注不同审计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治理效应,诠释受托责任拓展之下审计的社会目的与目标;(2)大数据审计与智慧审计,关注数字+环境下的审计取证技术、分析方法、风险控制以及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等。
(四)旅游管理
本研究方向设在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地理》《地理科学》《农业经济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等3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下设四个研究领域:
1.数字文旅创业与乡村旅游创业生态系统:该研究领域主要运用创业管理、旅游管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等跨学科理论,紧密结合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及其数字旅游的时代背景,基于巨大文旅消费需求的涌现,在微观层面研究文旅企业如何利用制度与数字技术资源,识别创业机会、获取创业资源、有效组织创业团队、设计商业模式以促进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并管理文旅企业内部创业,获得良好的创业绩效;在中观层面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创业生态系统(例如文旅类特色小镇、返乡回乡创业园区及产业园区)如何支持文旅创业企业成长,从而通过良性互动实现乡村旅游创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与互利共生;在宏观层面研究文旅创业生态系统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通过三个层面的理论研究、对策研究与应用研究,为文旅企业创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并设计管理策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2.旅游规划与管理数字化: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致力于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智慧旅游建设及旅游目的地发展机理的研究。依托空间信息技术优势,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优势,基于信息技术进行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游客消费行为等融合性和前瞻性研究。该研究领域主持完成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在国际顶级旅游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利用大数据开展乡村振兴、传统村落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和旅游消费行为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与数智旅游运营:在乡村振兴国策和全域发展的国家旅游战略背景下,针对中国特别是浙江旅游发展的特色实践,综合运用案例分析、田野调查和建模仿真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微观和中观层面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创新、供应链建构、数字赋能、产业融合及与乡村红色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宏观层面的全域旅游产业链重构、绿色发展及文旅融合,为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全域旅游绿色发展及红色文旅融合等重大战略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理论依据。
4. 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该研究领域侧重于一般营销学理论、方法与旅游目的地营销实践的结合以及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差异化情境特点。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基于旅游大数据的(但不局限于)旅游目的地依恋、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旅游目的地忠诚、旅游消费者行为。该研究领域强调上述研究内容的理论和/或方法创新,以及相关研究创新与中国旅游目的地情境的巧妙结合,用于指导中国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实践。
(五)慈善管理
慈善管理是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在英贤慈善学院。
慈善管理学术带头人为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郁建兴。郁建兴教授长期从事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政府管理与改革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获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
作为慈善管理二级学科的所属学科,学校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职工队伍,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25人,90%以上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学校工商管理学科近5年获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亚洲产业合作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30余项;发表UTD24、FT50、ABS四星期刊论文、《管理世界》论文20余篇,CSSCI论文300余篇;主持及参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在重要窗口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数字化改革等国家和浙江省的重大实践领域,5年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100余份。建设有教育部授牌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商研究院,及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工商管理)等支撑平台。
慈善管理主要研究领域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在共同富裕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以及第三次分配成为我国基础性制度安排背景下研究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问题。目前主要关注以下领域: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研究;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领域和方式创新研究;慈善的第三次分配效应与机制优化研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研究等。
2.慈善事业管理
本研究方向侧重于在国家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规划及战略指引下的慈善组织管理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以下领域:既包括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管理,也包括营利组织的慈善事业管理。如慈善组织的历史演进研究、慈善组织的发展战略研究、慈善组织的内外部环境研究、慈善组织公信力管理以及慈善项目管理研究等。
3.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慈善等第三次分配推动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目前主要关注以下领域:慈善捐赠、志愿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企业创新创业与共享价值创造、社会影响力投资、慈善+金融、公益传播等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和作用等。
4.慈善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本研究方向探索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慈善事业以及中国本土慈善组织如何与国际接轨,相关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第三次分配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国外慈善捐赠的税收体系研究、国际慈善组织研究以及慈善组织的国别研究等。
5.慈善文化与慈善伦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综合性思维的视角,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多元责任统一作为整体的责任追求,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研究、中外慈善文化比较研究、企业慈善伦理研究、现代慈善伦理研究、商业伦理与企业家精神研究、慈善法规与政策研究、公益慈善的理论基础研究等。
6.数字慈善
本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数字技术在慈善事业中的运用,聚焦于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互联网捐赠、慈善大数据分析、慈善事业数字化改革、数字技术助推慈善文明进步等。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字经济学、金融学和数量经济学六个研究方向。
(一)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等),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本研究方向设在经济学院,下设一个研究领域:
1.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1)城市经济理论与城市问题研究。通过运用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理论,解决城市产业和人力资本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提升城市生产率和竞争力水平。(2)房地产经济与住房政策。主要研究城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和提供住房保障的基本规则。本研究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性和现实问题的针对性。
(二)产业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设在经济学院,下设二个研究领域:
1.产业组织与行为决策理论:本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以制度和组织为分析主体,力图解析制度和组织行为决策的理性基础;同时,也将这些理论研究基础拓展到政府产业规制、投资决策和商贸流通等应用性领域上。本研究领域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权威专业期刊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出版专著多本,并多次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2.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本研究领域主要运用博弈论、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等新产业组织理论,重点探讨现实产业发展过程的各种组织、行为以及现实政策等理论与应用问题。本研究领域已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SocialScienceJournal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SSCI、E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或全文转载,同时已出版专著多本,并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三)国际贸易学
随着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国际经济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国际贸易学研究面临理论创新及政策创新的空间。本研究方向设在经济学院,下设二个研究领域:
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本研究领域侧重研究全球化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投资理论及国际经济合作的研究新进展。解析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合作运作机制与模式;基于国际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创新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等理论的交叉融合,深入探讨国际循环高质量发展、数字服务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等重要问题及相应政策。
2.国际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本研究领域侧重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冲突、地缘政治经济学、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国家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主权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等问题。本研究领域还注重对制度机制的设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贸关系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四)数字经济学
数字经济学研究数字经济基本理论和演化规律、探索数字经济的规模测度方法;揭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实现数据资产价值转化及增值的经济学理论。研究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和运行规律;探究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创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研究数字经济中互联网平台运行规律及规制等一系列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方向设在经济学院,下设三个研究领域:
1.大数据理论与规制:本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大数据革命及数字经济的本质;数字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学创新;国家、区域及城市层面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确权、数据标注、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流转、数据保护等全过程中的价值实现及增值,研究大数据市场运行规律及交易规则,以及相应的政府规制问题。
2.数字经济与城市数字化转型: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理论及城市数字化转型政策。一是研究数字产业化的理论及政策,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数字产业成长规律及成长创新;研究产业数字化理论及实践。探索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机制及路径,研究新模式和新业态经济学发展规律。二是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城市及区域空间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探索数字化社会转型的时空变迁规律和数字化城市发展规律。
3.数字经济与互联网平台: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伴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进步,由互联网平台兴起而带来的产业生态演变及创新升级。一是研究互联网平台在数据价值链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兴起对各传统产业生态架构带来的影响;二是研究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数字服务贸易及跨境电子商务创新,探究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平台治理创新,以及多元协同的互联网平台治理体系构建。
(五)金融学
本研究方向设在金融学院,金融学院是浙江工商大学具有商科特色的骨干学院,金融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所属一级学科是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金融学院拥有独立的金融资料室和设施一流的实验室,金融实验分中心获得3项中央和省财政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资助,总投资600余万元,可获取全球金融即时信息,20余门课程实现软件支持的工程化教学。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多篇,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奖励10余项,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近3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0余项,承担并且完成了大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学会委托的横向课题,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好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到款达1200多万,已形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独立进行金融学领域创新性研究,致力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金融学博士毕业生择业面较宽,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高等院校等众多用人单位,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本研究方向下设三个研究领域:
1.区域金融理论与政策:本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内容展开研究:一是将区域经济理论与金融理论相结合,拓展中观层次的区域经济金融理论,在区域经济和金融互动基础上提炼出金融对经济的多维度影响机理;二是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角度研究区域金融特性差异与经济表现的关联效果,如区域金融与产业集聚互动机制、区域金融与技术创新、区域金融与产业升级、非正规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三是融合区域经济学和发展金融学解释针对地区特点制定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金融风险管理:本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内容展开研究:一是金融风险测度研究,包括信用风险度量、市场风险度量、操作风险度量、系统性风险度量、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等方面研究;二是金融监管新模式研究,包括“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下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结合、金融科技监管、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等方面研究。
3.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本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以下重点内容展开研究:一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应研究,包括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物价水平、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以及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二是“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际金融问题研究,包括汇率变动的贸易效应以及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等问题的研究;三是全球贸易摩擦的金融影响研究,主要包括全球资本如何流动、各国汇率如何变化等问题的研究。
(六)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通过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问题研究与政策评价,为经济管理的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模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浙江工商大学数量经济学学科创始人浙江工商大学原校长胡祖光教授,学科顾问中国著名数量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同三研究员。本研究方向设在统计学院,下设一个研究领域:
1.经济计量建模方法与应用:本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研究宏观与微观计量模型、空间与面板计量模型、非参数与半参数计量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大数据建模与机器学习模型等经济计量建模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和产业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领域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重量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已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权威专业期刊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出版专著多本,并获得国家统计局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多项。
一级学科:统计学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统计学学科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教学团队、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省重点学科、省优势专业、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一系列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和一系列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
本学科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团队。学科现有专任教研人员82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20人,讲师36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96.34%。另有柔性引进特聘教授(三个月以上)25人(其中,海外教授15人)。学科成员中有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人才2人、国家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有浙江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省“151人才工程”人选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首批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3人、省杰青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坛新秀1人。另有4个目录外统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31人。
统计学博士点设立于2003年,2011年获准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2012年获批统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在统计学院,下设两大类四个研究领域:
(一)统计学(授经济学学位)
1. 经济统计学(授经济学学位)
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展示、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的学科。其中,经济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调查的理论方法,它们直接关系到数据的产生与质量,是经济统计学的基础和核心之一;数据整理和展示方法属于描述统计方法,是经济统计学最基础的分析方法;经济数据分析方法是经济统计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与综合评价等;经济数据的解释方法则更多地从准确理解经济运行规律的角度展开,体现了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属性。因此,经济统计学立足于统计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着眼于经济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具有交叉性和应用性的方法论学科。
本研究领域下再细分为政府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应用、宏观经济测度与空间统计、经济计量建模方法与应用方向等四个研究子领域,授经济学学位。
(1)政府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重点关注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推断,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政府统计改革,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等研究。
(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与应用: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核算、新经济统计测度、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研究。
(3)宏观经济测度与空间统计:重点关注经济发展测度、生产率测算、城市化及其效应测度、空间统计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4)经济计量建模方法与应用:重点关注宏观与微观、空间与面板、非参数与半参数计量模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大数据建模与机器学习模型等经济计量建模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研究。
2. 管理统计学(授经济学学位)
是将一般统计理论知识与具体社会经济实务相结合,研究如何进行相应领域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与解释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融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重要工具的交叉学科体系。
本研究领域下再细分为统计评价与决策、商务与科技统计两个研究子领域,授经济学学位。
(1)统计评价与决策:重点研究统计综合评价方法与多目标决策方法的理论研究,以及社会发展、经济效益、民生发展、管理绩效等领域的统计监测和评价。
(2)商务与科技统计:重点研究商贸流通、专业市场发展的统计测量、企业创新行为调查及统计、R&D资本存量测算、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等。
(二)统计学(授理学学位)
1. 数理统计学(授理学学位)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研究如何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受随机影响的数据,并对所考虑的问题作出推断或预测,直至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门学科。它是统计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涉及概率统计方法及应用,统计建模和模型的统计推断方法,内容包括:抽样调查,试验设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多元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Bayes统计,统计计算,统计模拟等。
本研究领域下再细分为随机过程与风险管理方法、金融时间序列与风险管理方法、可靠性与质量管理、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复杂数据统计分析五个研究子领域,授理学学位。
(1)随机过程与风险管理方法:重点研究随机过程、随机分析和随机分形的理论与方法,强调应用概率在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上的理论与应用,随机分形在金融市场的非线性结构中的应用。研究风险管理中的破产概率、大偏差、重尾分布、再保险,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本质,针对银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监管、金融衍生品研发和风险度量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融风险的统计特性、数据分析、统计建模、模型的统计推断和风险评估等。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
(2)金融时间序列与风险管理方法:重点研究金融时间序列的理论与方法,强调金融时间序列在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风险管理中的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问题,针对银行、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风险监管、金融衍生品研发和风险度量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金融风险的统计特性、数据分析、统计建模、模型的统计推断和风险评估等。
(3)可靠性与质量管理:重点研究可靠性统计和控制图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可靠性模型及在各种数据结构下的统计推断方法。质量管理主要研究现代控制图的设计方法、控制图的性质等。
(4)复杂数据统计分析:重点研究缺失数据、随机删失数据及高维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应用。
2. 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授理学学位)
是适应国家经济管理和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金融信息、金融分析与政策咨询于一体,以货币信贷及金融运行的各种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金融与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托,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判断、预测国民经济运行及金融的发展情况,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支持系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领域下再细分为金融统计分析与风险管理、保险精算两个研究子领域,授理学学位。
(1)金融统计分析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反映区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类指标,并纳入微观审慎指标和宏观审慎指标,全面设计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统计模型、金融工程与金融量化技术,提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诊断的预警体系。
(2)保险精算: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精算风险模型进行高水平的创新性研究,并从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角度,运用金融工程和保险精算前沿技术,对巨灾风险的风险管理与转移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等进行系列研究。
一级学科:法学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在法学院,下设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五个研究领域。
(一)法学理论
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法伦理学:注重对法律伦理现象以及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道德伦理与法哲学、法律的伦理取向、人之尊严的法治保护、传统法治文化等。
2.法律方法:关注对法律思维、技能以及司法裁判活动的一般原理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法律适用方法、法官决策行为、司法过程的认知科学研究等。
3.法治原理:注重对法治的基本学理、实现方式以及本土化实践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法治模式建构、法治道路的价值指引、全面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
(二)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下设两个研究方向:
1.宪法学:注重对宪法的基础理论与宪法实践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比较宪法学、宪法史、基本权利。
2.行政法学:侧重于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行政法与政府规制、行政许可法、部门行政法、行政争端解决机制等。
(三)刑法学
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刑法学:主要对刑法学(含比较刑法学)、犯罪学(含犯罪心理学)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犯罪行为理论、刑事责任与刑罚制度、罪刑结构理论、犯罪化边界、犯罪心理画像等。
2.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刑事诉讼实务中证据运用的经验和规则,比较中外各国证据制度和证据法理论,结合法学、心理学、逻辑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刑事程序中的事实认定过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3. 刑事诉讼法学:主要侧重对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刑事诉讼法原理、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等。
(四)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下设三个研究方向:
1.环境法学理论:主要侧重对环境法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2.海洋环境保护法:主要侧重对海洋环境保护相关问题进行法理和实践研究。
3.自然资源与农地资源管理法:主要侧重对农业产业、农业经济等进行法理研究。
(五)国际法学
下设两个研究方向:
1.国际公法学:侧重于对国际法基础理论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等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国际法基础理论、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院与国际争端的解决、国际仲裁机制等。
2.国际经济法学:侧重于对国际经济法基本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国际经济多边与双边条约、国际贸易法理论、国际经济组织、贸易救济措施、自由贸易区、中国涉外经济政策与法律及涉外争议解决等。
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本博士点设在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是浙江工商大学中一个以大商科为背景,具有鲜明工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浙江省“十二五”重中之重一级学科,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建设学科(A类),学科已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学院现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食品营养与功能性食品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功能食品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微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果蔬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糖醇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全国功能发酵食品消化与营养评价中心、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浙江省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平台水产品加工等科研平台。拥有浙江省水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创新团队和浙江省生鲜食品贮藏加工与安全控制高等学校创新团队。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与美国MONELL化学感官中心成立感官科学实验室,与英国利兹大学成立食品口腔加工联合实验室,与新西兰梅西大学成立食品消化与营养联合实验室,并联合英国利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成立食品科学与营养国际大学联盟,依托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国际大学联盟成立食品科学与营养国际博士后创新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为浙江省食品学会理事长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9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9人,正高职称33人,副高职称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0人,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工作和培训经历的超过75%。学院现有实验室总面积24000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1.6亿元。
学院多年来致力于科研文化建设,强化科研氛围,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近三年来,学院科研成果显著,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其它各类计划项目和各类横向合作项目共300多项,项目经费约6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650多篇,其中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年均400余篇。“功能性乳酸菌靶向筛选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迄今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23项。食品学科(归属农业科学大类)ESI排名接近0.4%。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点设的五个研究领域:
1.食品营养:本研究领域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瞄准食品营养与感官研究的国际前沿,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食品与人的相互作用为切入点,研究食物在口腔、胃、肠等过程中与人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成分的微结构演变规律,探索并回答消费者、食品工业和政府决策部门所急迫关切的食品感官、营养、健康的基础科学问题,为食品工业设计和制造健康可口的食品提供科学思路和技术方案。本学科方向主要包含食品口腔加工与特殊人群膳食营养、食品感官属性挖掘与数字化标准化、食物微结构物理化学及生理效应、消化道黏膜介导的食品抗氧化靶向递送与功能、人工胃肠实验系统研制、智能感官系统创制等领域的研究,相关研究与国际前沿同步。
2.食品安全:针对食品致敏原安全与控制共性关键问题,阐明食源致敏蛋白构效关系及致敏机制,创新构建食品潜在致敏因子的体内外安全评价体系,形成以免疫识别靶点和特征性构效的多维控制技术,构建具有原创性的“数字+”食物致敏原智能检测和靶向诊疗等关键控制技术和装备;针对食源有害微生物与安全控制瓶颈问题,开展典型动物性食品特定腐败微生物群体感应和病原微生物安全检测研究,借助于信号分子解析从分子层面揭示腐败调控的靶点,建立形成多种基于免疫生物传感器的有害微生物快速精准检测手段和设备;针对特殊制造食品组分风险防范和控制标准化研究,建立食品生产多维度全链条数字化控制技术及食品生境链中异源危害信息化采集技术AI智能平台,实现食品控制手段的数据信息分析、响应智能化,旨在从源头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提前预警和高效控制。
3.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本研究领域立足浙江大海洋经济区域特色方向,围绕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及功能研究,解决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的系列科学问题、关键技术、数字化升级和产业转化问题,在养殖鱼类、大洋性渔获物、超市海洋食品及海洋活性物质等水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1)水产品加工与贮藏;(2)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3)水产品营养和功能食品;(4)数字水产品现代化技术。重点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现代化技术产业转化应用。
本研究领域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海洋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部级重大攻关和重点科研项目等几十项;先后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专利金奖等科研成果;本研究领域建有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杭州)、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水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浙江省水产品加工产业创新团队及浙江省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平台,已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水产品加工研发中心。
4.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本研究领域围绕浙江特色农产品资源,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后生物学基础、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此外,针对浙江特色传统食品,在现代食品产业加工、品质控制、农产品活性物质开发、天然防腐剂和稳定剂等方面研究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内容:(1)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原理和技术——研究农产品产前、产后生物学基础问题、果蔬保鲜与加工的原理和技术。(2)食品高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生物技术、超高压等食品高新技术在食品保鲜和加工中的应用。(3)食品产业安全技术——研究各类食品的贮藏加工技术及其安全控制,尤其是农产品、畜产品的原料、加工、贮运到消费过程中食品安全与质量的控制。
本研究领域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多项,部分研究位于国内本研究领域的前列,获得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如“南方主要易腐易褐变特色水果贮藏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高水平SCI论文多篇了系列高水平SCI论文,其中多篇为ESI高被引。
5. 食品生物技术:本研究领域立足浙江省及全国食品生物技术相关产业,通过生物技术、化学分离技术、生物转化技术等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在发酵食品与微生物特性、食品益生菌功能、数字+肠道微生态与营养健康、安全食品添加剂或强化剂等生物制造、食品活性及功能因子生物学解析、食品酶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长期积累。本研究领域主持和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6项,在FoodChem.,JAFC,AMB等杂志发表系列高水平SCI论文,多篇ESI高被引。解决了生产实际中的许多重大技术与工程难题,尤其在益生菌活性因子及功能、新型益生元的肠道调节作用、食品腐败和食物过敏的生物防控、传统发酵食品的菌种优选及特性等系统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极大地支撑并积极推进浙江省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建有浙江省食品微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科研。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中共党史党建5个研究领域。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在经典原著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关联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范畴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与发展等研究。目前主要关注: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想研究等。
(2)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等展开研究。目前主要关注:《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等。
(3)科学社会主义:注重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等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社会主义发展史、恩格斯晚年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习近平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共同富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实践等研究。
(2)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对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中国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士知识分子精神、士文化等的研究。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发展:主要侧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目前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等。
3. 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与实践:侧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进行研究、探究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研究数字时代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文化治理:侧重对中国乡村文化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侧重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等进行研究。
4.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中共党史: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
(2)区域社会与中国变革:主要从区域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等,尤其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等,总结其基本规律、主要经验和教训。
(3)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变迁:主要从政党与社会的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的互动、影响、作用、关系等。
5. 中共党史党建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自身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所创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2)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深入阐释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发展规律,深入研究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会议,构建厚基础、宽领域的党史。
(3)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研究:研究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和提升领导能力等重大问题。
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博士点和研究方向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拥有教育部教改示范点、财政部人文教育研创中心、省优势专业、省特色专业、省教学创新团队等一系列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以及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日本政府海外日本研究重点基地、省重点学科和省一流学科(A类)等高层次科学研究平台。
本学科拥有教授33名、博士63名、博导10名。有“马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省特级专家和“五个一批”人才;有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名,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全国商务英语研究会等学会会长、副会长共5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名、11人入选浙江省“钱江学者”和“151人才工程”。
本学科研究实力强,目前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马工程”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3项,国家级一般项目23项;省社科重大项目2项,省社科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共40项。相关成果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相关研究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本学科设立于2003年,2011年获批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准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本学科下设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日本及东亚研究四个研究领域。
1. 西方文学与比较文学
本研究领域整合校内外国语学院、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及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相关学术力量,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10人,讲师3人,学术氛围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近年来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目前承担国家重大社科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社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以上社科项目10余项。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
本领域重点研究内容:
(1)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现代化历史进程启动之后,与此前相比明显加速的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为思潮递进的形态。文学思潮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作家研究、作品研究、文论研究和文化研究,它同时又包含着以上诸“研究”,宏观性和综合性乃其突出特点。与作为个案的作家、作品研究相比,文学思潮研究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中枢地位。
(2)中外文学比较及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启了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大幕。中国百年新文学的展开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文学观念-方法与本土文学传统在冲突中不断博弈-融合的过程。对这一文学史进程的理论反思、价值重估与深入阐释,必然要拓进到文化观念层面的比较与剖析。回答“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民族特色”与“世界主义”该当如何平衡的问题,既关乎百年新文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更关乎本土文学的未来。同时,文学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变更、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流动的;每个时代都有重估经典的必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系统。当今时代关于“重估”、“回归”经典的呼声持续不断。本研究致力于新理念指导下对中外文学比较及外国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度研究。
2.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研究领域主要着眼于类型学视域下的英汉对比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有研究人员30余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20余人,拥有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数字化教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外文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2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一般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本领域重点研究内容:
(1)英汉对比研究:英汉对比研究是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自《马氏文通》起已逾百年。类型学视域下的英汉对比研究运用历时和共时、微观和宏观、个性与共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英汉语言在词法、句法、语篇中存在的异同,以使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有更深刻的了解。当然我们也以外语教学和翻译等应用领域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触发点,通过对比研究对这些问题提供解答,进而应用对比研究的成果启发我们开展深层次的语言类型学研究。
(2)语料库语言学:本研究基于大型或超大型语料库开展语言及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把语料库当作语言大数据源,通过与语言统计及计算机文本处理和检索技术相结合,以研究具体语境的语言使用意义为主要目标,主张最小假设,从语言事实出发,观察和分析语言在不同领域或语境中的使用。特色是:1)语言理论研究与分析应用相结合;2)注重语言分析在各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和融合;3)强调语料库研究与计量、统计、可视化,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共同发展。主要研究焦点有:语料库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中国学术译出研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研究、语言大数据多变量分析与可视化研究。
3. 翻译学
本研究领域致力翻译传译认知理论与实证研究及商务应用翻译理论创新研究。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11人,在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中国认知翻译研究学会、口译教育评价联盟、浙江省翻译协会担任重要职务;近年来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科研奖励10余项;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部、译著40余部、在翻译研究国际期刊、外语及翻译类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翻译研究论文60余篇。
本领域重点研究内容:
(1)翻译认知研究: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联系日趋紧密,跨学科翻译认知研究进入新的纪元。聚焦翻译、传译研究的纵深发展,探讨翻译、传译、认知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发展方向,关照翻译认知理论溯源与发展、翻译传播的路径与效果、翻译认知研究方法论、翻译认知研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翻译认知研究与职业化人才培养,以及翻译传译认知的其它相关议题,窥探翻译、传译过程的思维迷宫。鼓励研究者培养翻译研究的哲学观和方法论,掌握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统计学原理,开展跨学科翻译理论与实证研究。
(2)商务应用翻译理论创新研究:全世界90%的翻译属于商务应用翻译,特点是内容变化快,难度大,现有的中外翻译理论指导解决商务应用翻译方面针对性较弱,需要我们在借鉴前人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出新观点,研究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本研究致力于创新中外翻译理论,深入探索解决商务应用翻译长期难题之道。
4.日本及东亚研究
本研究领域主要依托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学术力量,具有以下特色:(1)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47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0名,讲师18名,40人拥有博士学位;(2)科研能力强。学院下设中日文化比较研究所、日汉翻译研究所、中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和日本研究中心,其中东亚研究院为双基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海外日本研究重点基地、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日本研究中心为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近五年学院核心成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其中含重点项目2项、省社科项目30项、国际合作项目10项,成果曾获教育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类著作奖及全国出版类奖项等;(3)国际交流频繁。每年与日本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疫情前每年公派100余名学生赴日交流;(4)庋藏丰富。建有早稻田大学文库、成城大学文库、梅泽文库等,日本原版藏书5万余册。
本研究领域聚焦“跨文化交流”研究。跨文化交流通过对东亚各国历史与现实的实证研究,从形式和内容上,揭示各国文学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和互动关系,建构有关东亚文化圈形成、扩展、变化的历程和机制等的新理论。研究领域涵盖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
转自:“问津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