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KK学长 ,作者K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申博季,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公示今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如果小伙伴们对于申请博士有过一些关注,那么应该听说过“申请考核制”的大名。那么申请考核制到底怎么考?考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掀开申请考核制的面纱吧!
一、申请考核制是什么?
申请考核制是指对于符合条件的考生,经申请并通过资格审查后,不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直接进入复试考核的一种招生方式。
二、哪些高校的哪些专业采用申请考核制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招生,而且这种改变是从一些头部学府开始的。但是截至目前,并不是所有的高校中的所有专业都采取申请考核制进行博士研究生招生。仍有一部分学校采取普通招考的方式,让学生报名参加初试笔试之后,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复试。
具体哪些学校、哪些专业采取申请考核制,可以在各高校招生章程或者学院招生实施办法中的“招生方式”中查询。
三、申请阶段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以下是我去年应届申请时的材料清单,各位可以作为参考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哪些东西,具体以报考学校(学院)的要求为准。
(1)“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政审表”、“专家推荐信”;
(2)身份证复印件;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成绩单;
(4)学生证复印件(非应届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应届提交硕士学位论文);
(6)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
(7)自己认为能够代表自身学术能力的作品。
四、申请阶段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关于专家推荐信
一般是找自己硕士阶段的导师,再加上另外一名老师进行推荐。至于推荐信产生的过程,有可能存在自己形成内容,再由老师审阅签字的情况。在内容的把握上,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需要体现推荐人和被推荐人之间存在现实的联系,说明推荐人对于被推荐人的学习情况、学术水平比较了解;
(2)需要围绕学术研究能力,全面地对被推荐人的情况进行介(夸)绍(奖);
(3)尽量结合现实的事情进行介绍,避免满篇套话;
(4)要真诚,而不是草草敷衍,尽量体现出推荐人愿意为被推荐人花时间和精力。
(二)关于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是对未来博士期间研究主题的设想,而研究计划书就类似立项申请书,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一般包括研究主题、已有基础、基本思路、预期目标等(具体按照学校或学院要求)。
虽然研究计划书定下的题目在入学以后不一定会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但是这一点儿也没削弱研究计划书的重要性。
第一,研究计划书是学校、学院以及报考老师了解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你的学术能力和基本学术素养,另一方面它也能检验你的用心程度;
第二,研究计划书有一定可能会成为后续面试中被讨论的对象;
第三,即使研究计划书定下的题目在入学以后没有会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但也存在可能成为撰写小论文的选题方向。
五、申请阶段会往下刷人吗?
除了不符合硬性要求而被刷的情况,大部分的学校还会规定复试比例的上限,如果现有情况不超过这个上限,符合基本要求的考生就不会在这一步被刷,如果现有情况超过了这个上限,即使符合符合基本要求也不是百分百安全。我比较幸运,报考的学校规定的复试比例是5:1,相对比较宽松。
六、考核阶段怎么考?
各个高校在复试阶段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具体以各学校、学院要求为准),但大部分是先笔试、再面试的形式。
七、考核阶段考什么?
(一)笔试
需要注意的是,复试阶段的笔试不同于普通招考方式下的初试笔试,一般并不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采取考核的方式进行,例如我考博时的复试笔试形式就是在48小时内完成一篇正文不低于6000字的半命题论文。除此之外,有的学校还会额外增加外语笔试的环节。
(二)面试
大部分的高校面试阶段会分为专业综合面试和外语面试两个阶段,至于各个学校面试的风格我确实也不清楚,但是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感觉现在的专业课面试更多地倾向于考核大家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可能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而英语方面,对于法学生而言,需要复习的不仅仅是日常英语,更需要学习一定程度的法律英语,对于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不会听不懂老师的问题导致无尽的尴尬。
转自:“学术之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