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王宝山课题组阐明泌盐盐生植物二色补血草叶柄基部存在全新的串珠盐腺
2022/12/13 9:55:33 阅读:10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JIPB ,作者JIPB
全世界现约有9.6亿公顷盐碱地,次生盐渍化不断加剧。探究极端耐盐植物(盐生植物)的耐盐分子机制,培育抗盐碱作物对提高土地增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泌盐盐生植物进化出了独特的泌盐结构——盐腺,可以将Na+直接排出体外从而有效避免盐胁迫,探究泌盐盐生植物盐腺的高效泌盐机制对于完善植物抗盐机理和解析植物表皮结构发育有重要意义。
JIPB近日在线发表了山东师范大学王宝山/袁芳课题组题为“Bracelet salt glands of the recretohalophyte Limonium bicolor: distribution, morphology, and induction”的研究论文(https://doi.org/10.1111/jipb.13417)。该研究发现泌盐盐生植物二色补血草的叶柄基部表皮具有特殊的串珠盐腺(因其在330–380 nm激发光下具有串珠状的自发荧光点而命名,图1),区别于位于叶片表面的十六细胞盐腺(Ziegler and Lüttge, 1967; Wiehe and Breckle, 1990; Yuan et al., 2015; Yuan et al., 2020),串珠盐腺分布于叶柄基部,越靠近叶柄基部,盐腺的组成细胞数越多,呈现多于正常盐腺的四发光点现象。进一步通过原创的活体荧光显微镜跟踪盐腺发育,确认了串珠盐腺是一种最终的分化状态。经叶圆盘泌盐实验和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串珠盐腺具有较高的Na+外排速率,叶柄处Na+积累较高,使叶片更大程度的通过叶柄将盐外排从而避免盐害,体现了叶片不同部位的盐腺协同高效分泌Na+的特征。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可有效诱导串珠盐腺的产生,转录因子LbNAC4促进串珠盐腺的分化。综上所述,串珠盐腺分布于二色补血草叶柄基部,是泌盐盐生植物中首次报道的全新的盐腺类型,其高效泌盐机制有助于叶片抵御高盐胁迫,对作物抗盐性状的改良并最终培育具有盐腺的抗盐作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博庆为第一作者。山东师范大学王宝山教授和袁芳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颖丽、焦祥梅和博士研究生王茜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的资助。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