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软科等
数千年来,农业是我国立国基础,农业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在培育“农”的传人、新农科建设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2022年,为指导高校推进新农科建设,教育部连发多个重要文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新农科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的支持。
农学,也能高大上
一直以来,提起农学,社会上常存一种误解,认为不是养猪就是种地。农学,苦误解久矣。2022年高考录取季,云南农业大学同学的一句“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喂,机器小点声”,冲上了热搜,被网友笑称“招生‘减’章”。但实际上,接地气的宣传方式,使农业类大学着实火了一把。
图源:央视新闻微博
要消除这种误解,必须了解什么是农学?农学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农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撑,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它被称为“顶天立地”的学科。正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所言,“解民生之多艰”,农学起着稳民心、安天下的重要作用。
我国被称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较为分散,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强。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不少农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6月,来自全国的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省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将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新农科被视为对传统农林学科的“提档升级”。许多涉农高校着手“改造”传统农林专业,积极探索从课堂、实验室到田间的培养模式,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等新专业陆续出现,现代农业被注入了更多高大上的科技元素。
涉农专业,备受重视
12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农林专业生源质量、进一步完善涉农高校农林业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农林院校的支持力度等。
9月19日,为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教育部组织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制定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
新农科正式提出时,被视为对传统农林专业的“提档升级”,此次引导性专业出台时,则被视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一步。
近三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共设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兽医公共卫生、土地科学与技术等7个新农科专业,其中6个为首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首创开办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在生物育种领域,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也进行了探索。
在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表上,除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外,还有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课程。
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
2019年至今,新农科建设已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旨在启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项目促建设、以建设增投入、以投入提质量,让新农科在全国高校全面落地生根。
2020年9月,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公布。全国高校结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探索建立新农科建设的新范式、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有15所高校的25个农学一级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保护、畜牧学,华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为新晋一流学科。
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80个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名单。据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涉农高校,奋勇前进
在重大战略需求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涉农类高校的“新农科”建设疾步前行,有针对性地重塑学校内部学院和学科的组织体系,对学院和学科之间的资源、研究力量进行整合,以解决传统农业学科过度分化、“单兵作战”的局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同时,为优化培养模式,与地方深入合作,不断推动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等的有机结合,涉农类高校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东北,东北三省一区新农科教育联盟成立。该联盟由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下设5个子联盟,分别为本科教育联盟、研究生教育联盟、国际教育联盟、协同创新联盟、教师发展联盟,旨在全面推动新时代东北三省一区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此外,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了“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东北农业大学,实施“五个一行动” 引领东农学子到农业一线建功立业。
在西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学科力量,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咨询服务。推动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解决旱区农业发展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规划建设了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等五个学科群;实施服务“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的人才培养专项,改造提升61个传统专业,增设9个新农科专业,努力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在华北,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学校在25个省、区、市初步构建起由产业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校外实验站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组成的服务网络,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河南农大从农学院、信息管理与科学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理学院等多个学院遴选“作物学、信息学、农业工程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背景和授课经验的授课教师,组建起了跨学院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河北农业大学依托学校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3年来先后组织众多支农支教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让优秀的青年学子深入太行山区,在田间地头建功立业。
在东南,福建农林大学构建新型学科体系,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设置生物育种、生物安全等交叉学科方向,先后布局发展智慧农业、合成生物学、作物表型组学等交叉学科领域,助力智慧农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在西南,西南大学深入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对农科人才培养需求,全面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农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率先在全国发布《新农科本科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入选重庆市高水平新农科建设学校。通过实施“筑梦三农”情怀教育体系建设计划,西南大学以“课程、实践、文化”为途径,涵养学子“励志三农”精神动力源。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将“隆平学长”“蚕桑院士”等融入课堂,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学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学是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先锋学科。农业高等院校所特有的资源优势,在农学建设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肩负重任。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农业发展,唯在得人。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涉农高校广大师生提出殷切期望,为如何培养“三农”时代新型人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高等农林教育在新时代如何担负起强农兴农的重任,如何为“三农”事业培育英才,是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必须要共同答好的试卷,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
新闻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各高校官网,仅作为高等教育资讯传播。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