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扎根理论

2022/12/12 13:49:27  阅读:159 发布者: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01 基本内容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 ,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0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理论产生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 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 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 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 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 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 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 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 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 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 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 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 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 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 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论证 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灵活运用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 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 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 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 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2 )理论中的概 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 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 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 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 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0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 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 行比较, 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 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4) 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对资 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一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Open Coding)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这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然后再以 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 ,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 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原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 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 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为了使自己的分析不断深入,研究者在对资料进行开放式登录的同时应该经常停下来写分析型备忘录。这 是一种对资料进行分析的有效手段,可以促使研究者对资料中出现的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写作的方式逐 步深化自己已经建构起来的初步理论。这一轮登录的主要目的是开放对资料的探究,所有的解释都是初步的、 未定的。研究者主要关心的不是手头这个文本里有什么概念,而是它可以如何使探究深入进行。

在进行开放式登录时,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1 )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登录,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 信息;登录越细致越好,直到饱和;如果发现了新的码号,应该在下一轮进一步收集原始资料。2 )注意寻找 当事人使用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能够作为码号的原话。3 )给每一个码号进行初步的命名,命名可以使用当事 人的原话,也可以是研究者自己的语言,不要担心这个命名是否合适。4 )在对资料进行逐行分析时,就 有关的词语、短语、句子、行动、意义和事件等询问具体的问题,如:这些资料与研究有什么关系?这个事件 可以产生什么类属?这些资料具体提供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5 )迅速地对一些与资料有关的 概念的维度进行分析,这些维度应该可以唤起进行比较的案例;如果没有产生案例,应该马上寻找。6 )注意 列出来的登录范式中的有关条目。

二级编码

二级编码(又称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Axial Coding)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 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 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在轴心登录中,研究者每一次 只对一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围绕着这一个类属寻找相关关系,因此称之为“轴心”。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 有关各个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应该变得越来越具体。在对概念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不仅要考虑到这 些概念类属本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探寻表达这些概念类属的被研究者的意图和动机,将他们的言语放到当时 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

每一组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研究者还需要分辨其中什么是主要类属,什么是次要类属。这 些不同级别的类属被辨别出来以后,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连结起来。当所有的主从类 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之后,研究者还可以使用新的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组合。为了发现这些分析方式是 否具有实践意义,研究者还可以在对各种类属关系进行探讨以后,建立一个以行动取向或互动取向为指导的理 论建构雏形。这种理论雏形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处理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上面,其理论基础是当事人的实践 理性。

三级编码

三级编码(又称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Selective Coding)指的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 一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核心类属必须在与其他类属的比较中 一再被证明具有统领性,能够将最大多数的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就像是一个鱼网的 拉线,核心类属可以把所有其他的类属患成一个整体拎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归纳起来,核心类属 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 )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比其他所有的类属都更加集中,与最大数 量的类属之间存在意义关联,最有实力成为资料的核心。2 )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资料中,或者说那些 表现这个类属的指标必须最大频度地出现在资料中;它应该表现的是一个在资料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现 象。3 )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联,这些关联不应该是强迫的,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 的,而且相互之间的关联内容非常丰富。4)在实质性理论中一个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 理论;在发展成为一个形式理论之前,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仔细的审查,在尽可能多的实质理论领域进行检测 。5)随着核心类属被分析出来, 理论便自然而然地往前发展出来了。6)由于不断地对核心类属在维度、属性、条件、后果和策略等进行登录,因此其下属类属可能变得十分丰富和复杂,寻找内部变异是扎根理论的一个 特点。

在核心登录阶段,研究者应该经常问:“这个(些)概念类属可以在什么概括层面上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 分析类属?在这些概念类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我如何将这些概念类属串起来,组成一个 系统的理论构架?”这个时期研究者写的备忘录应该更加集中,针对核心类属的理论整合密度进行分析,目的 是对理论进行整合,直至取得理论的饱和和完整性。核心类属被找到以后,可以为下一步进行理论抽样和资料 收集提供方向。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是:1)明确资料的故事线;2)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进行描述;3)检 验已经建立的初步假设, 填充需要补充或发展的概念类属;4)挑选出核心概念类属;5)在核心类属与其他类 属之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分析伊始找到了一个以上的核心类属,可以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将相 关的类属连接起来,剔除关联不够紧密的类属。

举例论证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上述三级编码的过程。在对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际交往活动及 其意义解释进行研究时(1998),对资料进行了逐级的登录。首先,在开放式登录中,找到了很多受访者 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兴趣、愿望、有来有往、有准备、经常、深入、关心别人、照顾别人、管、留面子 、丢面子、含蓄、体谅、容忍、公事公办、情感交流、热情、温暖、铁哥们、亲密、回报、游离在外、圈子、 不安定、不安全、不知所措、大孩子、低人一等,民族自尊、不舒服”等。然后,在关联式登录中,在上述 概念之间找到了一些联系,在七个主要类属下面将这些概念连接起来:“交往、人情、情感交流、交友、局外 人、自尊、变化”。在每一个主要类属下面又分别有相关的分类属,比如在“人情”下面有“关心和照顾别人 、体谅和容忍、留面子和含蓄”等;在“局外人”下面有“游离在外、圈子、不知所措、不安定、不安全、孤 独、想家、自由和自在”等。最后,在所有的类属和类属关系都建立起来以后,我在核心式登录的过程中将核 心类属定为“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原始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后,建立 了两个扎根理论:1 )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 )跨文化人际交往对 个体的自我文化身份具有重新建构的功能。

04 扎根理论的研究工具

触觉的技巧

研究者往往因为他们既有的的一些假定(assumption)、过去的经验,和浸淫于文献太深,以至于在分析时不免受到蒙蔽。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想当然,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凭借理论触觉,我们才能发掘理论;而理论触觉就是研究者能以分析性眼光看到深层现象的一种能力。在研究早期,我们需要学会如何破解我们的思绪,并籍分析资料培养出理论触觉。

1、问问题

研究者针对资料不断问问题,目的在于刺激思考找出资料里可能有的范畴、性质和面向。这可帮助我们下次访问时问的更准确,及引导阅读文献的方向。

这不是说当我们问问题时,这些问题就指引这次的资料搜集,而是说,当我们知道该问什么问题时,才能在以后所搜集来的资料和所做的分析里看出意义。

针对所搜集来的资料,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又会刺激我们再去问一些较为准确和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寻找范畴、性质和面向。

这些基本的问题包括:是谁?何时?哪里?发生了些什么?怎么发生的?到什么程度?以及为什么?2、就字眼、片语、句子加以分析对一个字、一个片语、一个句子进行详细分析,会让研究者有机会开启资料。

是一件很宝贵的操作学习。这样逐字、逐句的分析,针对资料里的每个字、句提出质疑加以思考,可以凸现受访者或他身边的人话中的意义。甚至,研究者是否已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假定也会因此而昭然若揭。这种分析策略也会使得素有经验的分析者必须面对隐藏一些先入之见或观点 (preconceptions),帮助他们开启资料进行分析,而受益匪浅。

实际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大概地看过一份记录,至少几页,然后锁定任何让你觉得重要的、突出的、或你有兴趣的一个字、片语或句子,好好地思索一番,再把与之有关的意义,从可能到不可能的都列出来。

我们应该在互动访问过程中向受访者确认他们所说的话,或者训练自己去问受访者所用的具分析性意义的字词有何用意,否则,我们的理论发展会受到限制。3、经由比较做更多的分析比较有助于指认出概念并把概念范畴化,比较也有助于刺激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可以使用比较来破除研究者的一些既存假定,并且找到一些现象的面向;不过要达此目标,我们得善加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以及相关的学术文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比较技术:丢铜板技术(theflip- floptechnique),就是指把你认为有意思的概念倒过来想,想象它的极端反例。这样的想象就是用某一面向的两极由高到低来做比较。

邻近比较(close-incomparison)。举例:比较一个体重过重的女人和另一个体重恰好而且身材动人的女士。总结:或许你的分析所得最终与文献所讲一样;不过,重要的是,你的理论性分析会比文献上已有的来得丰厚,因为通过问问题,你可以走出固定化、标准化的想法,而能探索到其它不同的想法,并且也会对资料有些新鲜的观点。极远比较(far-outcomparison)。举例:举重和拉小提琴。极远比较策略可以帮助打开太多的可能性。虽然不需要一直这样比较下去,但是为了突破瓶颈或为了找出现象的性质和面向,以便可以继续追踪下去,做这种极远比较。做完以后,再回到资料里,这次因为对“字里行间所真正透露的”有了新的领悟,将会有新的发现。摇红旗(waving thered flag)的技术也有助于研究者穿透资料里显而易见的层次。大家承袭相同的文化传统,大部分的想法都很类似,而很难发现大家共用的假定。换言之,我们都基于文化观点的一些假定,以致大家都会有相同的盲点,非常不容易靠彼此的质疑而指认出来。

必须对某些字和片语十分敏感,例如,从来不、一直是、绝对不会是那个样、每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没有讨论的必要。每次你听到这些字或片语,你就得在心里摇一面红旗以示警戒。以上这些字和片语都是讯号,要你进一步审视。永远不要把任何事视为理所当然而不再探究。

条件矩阵

条件矩阵式一项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现象的条件和结果。当我们就某一现象在矩阵层次上追踪与之有关的条件及结果路径,可以确定那些层次是相关的,继而通过这些层次对行动/互动的影响,把它们所研究的现象联系起来。

条件矩阵(conditional matrix行动/互动):是一种有助于思考诸多条件与结果,及所研究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性图表。此矩阵可供研究者区分并联结条件与结果的各种层次。

条件路径(conditional path):为了把条件矩阵上的层层条件与结果和所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研究者籍追踪一桩事件、一次事故、一件事情的行动/互动层次到矩阵外缘的条件和结果层次,或反其道而行,所经过的各个层次。

05 扎根理论的行动系统

扎根理论研究法所构成的理论是一个泛行动的系统,此分析方法可以让读者检视事件的互动性质。它用译码典范来分析社会实体,而行动/互动是这个典范的核心。

行动系统性质

1.它是由彼此互动又彼此有关的条件层次,以其与所研究的现象间的关系又一般(距离较远)到特殊的(距离较近)所组成。

2.上述各层次的条件,对拟研究的现象而言,可以是:产生现象的原因;行动/互动发生的脉络;或是介于脉络和行动/互动之间,又对后者会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中介条件。

3.行动/互动位于诸多条件之间,是泛行动系统的核心。

4.因为行动/互动发生于彼此相关的序列里,因此,它的本质是过程的(processual)。

5.行动/互动之后产生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可能对在不同层次的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6.时间性(temporality)蕴涵于条件之内。

7.条件会促进或抑制行动/互动的发生,而改变条件的突发状况则会制造出必须处理的一些未曾预期、有问题的情景。

8.我们称上述泛行动系统为一个条件矩阵―也就是,彼此互相扣连,和某一现象有关的条件、行动/互动的结果,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

条件矩阵的益处

1.有助于增进理论触觉,周全思考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各种状况。

2.它可增进你对于行动/互动之可能结果的理论触觉。

3.它可帮助你有系统的把条件、行动/互动及结果,和现象联结起来。

条件矩阵层次的一般性质

1.最外层:国际的层次。包括下列各事项:如国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价值、哲学、经济、历史、以及诸如生态环境的国际问题等。

2.第二层:国家的层次。包括国内政治、政府法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问题和各项争议等

3.第三层:社区的层次,包括以第二层次的内容,也包括社区的人口等特征。

4.第四层:组织和制度的层次。这两层又各有其结构、规则、问题和历史等。

5.第五层:副组织的(suborganizational)、副制度的(subinsititutional)层次。包括所研究现象发生的层次。

转自:“社科学人”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