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为了更好的展现学校科研动态,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汇总报道校内各单位重要科研进展,诚邀各单位积极来稿。
内容速览
1.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冬娅教授、杜楠楠博士生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
2. 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团队在军团菌致病力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3. 中山医学院潘超云课题组联合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姚书忠/王伟团队揭示卵巢癌基于WEE1靶点的合成致死机制与精准靶向策略
4. 生态学院刘胜杰副教授在氮沉降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取得研究进展
01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冬娅教授、杜楠楠博士生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黄冬娅教授、杜楠楠博士生的论文《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与政企关系发展——基于国家制度环境的分析》于《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6期发表。本文以平台企业政府事务部门专门化作为切入点,探求是什么推动企业微观组织形态的变化,以揭示潜在的政企关系发展。
与国家制度环境下企业追求商业利益的理性选择解释不同,本文揭示了国家制度环境影响企业微观组织形态的双重逻辑。第一,国家制度环境下企业平台化的发展使得专门化政府事务部门成为必要。一方面,新经济的规则体系还处于形塑过程之中,国家对监管的认知在逐步形成、摸索和调适,使制度环境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监管权力不断延伸到平台经济之中,使得平台企业对监管规则的关注、研判和卷入更多;另一方面,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使其更容易产生头部企业,且面对的业务分布和政府监管部门范围更广。这两者都使得平台企业与国家的利益相关性更为巨大且集中。第二,国家制度环境下多元行动者的策略选择推动了专门化政府事务部门的演进。这种制度环境影响了企业内部和外部多元行动者的策略。强监管环境压缩了政企原有的部分空间,国家内部的导向、制度和力度发挥了更加支配性的影响,监管各部门和央地间的权责消长以及企业内的部门赛马相互作用,导致监管部门越强势,与之对接的企业部门越能争取到组织资源。
来源: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政企关系研究:我院黄冬娅教授、杜楠楠博士生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论文”
02
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团队在军团菌致病力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是一类4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被频繁报道的引起军团菌肺炎以及庞蒂亚克热的革兰氏阴性胞内病原细菌,是公共区域的重大安全隐患。嗜肺军团菌存活和毒力的关键是双相生活周期和毒力蛋白-效应蛋白分泌的严谨调控。
生命科学学院陆勇军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病原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围绕“嗜肺军团菌致病力中双相生活周期和毒力的调控机制”继续开展研究,近期成果通过蛋白质组学系统地揭示了双相生活周期和细菌发病机制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lpP依赖性蛋白水解调节的蛋白质稳态。
ClpP是调控双相生活周期依赖性表达蛋白的关键因子(绿色表示蛋白被ClpP调控,灰色表示蛋白不受ClpP调控)
作者对军团菌双相生活周期中受控蛋白和底物蛋白的ClpP依赖性动态谱进行了表征,发现ClpP是生活周期依赖性蛋白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并进一步发现嗜肺军团菌需要依赖ClpP的蛋白水解来监测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蛋白Lpg0102/Lpg0361/Lpg0362和SpoT的丰度,以正常调节自身的分化。该研究首次明确了SpoT蛋白是该菌完整生活周期的复杂调控网络中最关键的调控因子。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目前军团菌研究中最重要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即双相生活周期和毒力是否一致性地被调控。团队的研究发现嗜肺军团菌的双相生活周期和毒力的调控是相互独立的,并鉴定了各自调控网络中可检验的关键蛋白。这项研究全面揭示了涉及调节嗜肺军团菌双相生活周期和细菌毒力的关键代谢途径,完善了军团菌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双相生活周期和毒力)之间的调控网络,对嗜肺军团菌的防控和军团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lpP通过脂肪酸生物合成蛋白调控SpoT水平以生活周期的转换
该研究结果近期以“New Global Insight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Biphasic Life Cycle and Virulence Via ClpP-Dependent Proteolysis in Legionella pneumophila” 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经典蛋白质组学权威刊物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并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官方新闻月刊ASBMB TODAY采访报道。
来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我院陆勇军教授团队在军团菌致病力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03
中山医学院潘超云课题组联合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姚书忠/王伟团队揭示卵巢癌基于WEE1靶点的合成致死机制与精准靶向策略
近日,中山医学院潘超云课题组联合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姚书忠/王伟团队在经典医学研究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ODF2L is synthetic lethal with WEE1 kinase inhibition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mode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ODF2L基因是决定上皮性卵巢癌(EOC)卵巢肿瘤细胞对蛋白激酶WEE1靶向抑制敏感性的关键因素,联合靶向ODF2L与WEE1具有合成致死作用。
为了解析影响 EOC 细胞对 WEE1 抑制敏感性的机制,研究人员利用慢病毒 shRNA 文库进行了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RNAi 系统性筛选,发现敲低ODF2L基因在多种EOC卵巢肿瘤细胞系中均能显著提高WEE1抑制剂敏感性,并且研究人员观察到针对ODF2L 和 WEE1的组合抑制使得过早启动的有丝分裂活动显著增强,最终导致因DNA损伤而造成的肿瘤细胞凋亡显著提高。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研究人员发现ODF2L 介导 PKMYT1 募集到 CDK1/细胞周期蛋白 B 复合物,并在 WEE1 抑制下调控 PKMYT1 对 CDK1 的磷酸化,维持细胞G2/M期检查点功能,从而调控了EOC细胞对于WEE1抑制剂的敏感性。最后,课题组利用卵巢癌小鼠模型,发现体内ODF2L下调能明显地增敏WEE1抑制剂,与WEE1抑制的靶向联合具有更佳的肿瘤治疗效果。这项研究为靶向WEE1的精准转化策略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联合靶向ODF2L与WEE1在EOC癌细胞中形成合成致死的机制示意图
来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我院潘超云课题组联合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姚书忠/王伟团队揭示卵巢癌基于WEE1靶点的合成致死机制与精准靶向策略”
04
生态学院刘胜杰副教授在氮沉降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取得研究进展
生态学院刘胜杰副教授近日在生态学和昆虫学领域期刊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Insect Conservation and Diversity发表题为“Nitrogen addition enhances the bottom-up effects in the detrital food web”和“Canopy nitrogen addition affects ground-dwelling spider assemblages and trophic position”的研究论文。刘胜杰副教授为第一作者,河南大学傅声雷教授为通讯作者。
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是全球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前期研究样地在国内首个“林冠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实验平台,调查亚热带和温带森林土壤食物网中蜘蛛种群结构和营养级结构、弹尾目种群动态、土壤真菌生物量和凋落物养分含量,进而根据这些测量数据在食物网水平上分析上行效应对氮沉降的响应格局和机制。
主要研究结果为:氮素作为外来营养源输入到凋落物层生态系统中,使凋落物的碳氮比例升高,从而导致腐生真菌生物量(Saprotrophic fungi)的增加,然后进一步影响到上层食物链中的弹尾目(Collembola)种群数量,尤其是等跳科数量(Isotomidae)。由于弹尾目是蜘蛛的主要食物来源,弹尾目种群数量的升高引起了蜘蛛密度的相应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氮沉降中的氮素导致了凋落物层生态系统中明显的上行效应(Bottom up effect),其向上传递的食物链为:凋落物养分—腐生真菌—弹尾目—蜘蛛。
在亚热带森林中,林冠氮沉降处理增加了等待型蜘蛛(sit-and-wait spiders)的多样性和游猎型蜘蛛(actively-hunting spider)的密度,但是在温带森林中,不同的氮沉降处理对蜘蛛的密度和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对于蜘蛛的营养级结构而言,林冠氮沉降处理都显著的提高了两种森林类型中蜘蛛δ15N同位素特征(δ15N isotopic signatures)。林下氮沉降处理没有对蜘蛛群落结构和营养级特征产生显著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氮沉降对地表蜘蛛群落的影响依赖于氮添加途径。此外,林冠氮沉降是理解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节肢动物影响的更现实的方法。
来源: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我院刘胜杰副教授在氮沉降对土壤食物网的影响和大尺度白蚁分布格局取得研究进展”
转自:“中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