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经济学派 ,作者王国成
摘 要:当今时代个性特征日益凸显,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科技进步异常迅猛,人文社会科学现有的一些分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日渐式微。分析探索社会经济复杂问题,不仅要借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方法工具、前沿技术和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互渗,更迫切需要跨科跨界跨域大纵深地交叉融合。对于异质性个体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双向互反馈机理,要更有针对性,突出人文特征,抓住本质,揭秘复杂。从经典的酒吧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的兴起发展中获取有益启示,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在幸福经济学和基层治理等应用尝试中,体悟、探索和开辟科技人文深度交融,以揭示社会经济复杂奥秘的新途径。
关键词:社会经济复杂性;复杂性科学;跨学科交融;异质性主体;社会异象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国际局势动荡,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异变、生态恶化、地域冲突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加剧,强烈地冲击挑战着传统认知观念和原有知识体系,也加速了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和元宇宙等前沿科技的迅速发展。工具手段的活跃强势与思辨认知的滞缓低沉,两条赛道上不平衡、不协调的巨大反差,造成社会态势和规则的“无序乱象”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体缺位和表象化。这对用跨学科交叉、多维度视角、新的思维认知方式及催生新的知识体系来分析探索各类复杂性问题,提出了更为渴望和迫切的现实需求,激发着认知主体的探寻活力和主导性,正在促使人们转变思维认知观念,形成新的分析思路、模式和理念,创建发展新的学科理论。以科技支撑和赋能驱动力,再赋以人文的鲜活灵魂和流淌的血液,如此的科技主义+人文情怀,必将协力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创建美好的未来。
咖啡飘香中的新兴学科——浸染人文复杂
人类对事物和自身存在及演变的关联性整体认知,历经一般系统论和耗散结构、协同论与突变论等发展阶段,发展出基于主体建模(ABM)、大型系统仿真、演化动力学、混沌模态识别、遗传算法等分析工具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新墨西哥州圣塔菲山上(科学家避暑胜地),几位来自物理、理论生物、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顶级学者穿梭相聚,常常是在下午茶的咖啡飘香中,以思想的碰撞、回溯科学初衷、多元的融合、理念的认同等为话题内容,深挖和切中复杂的本质,解析国际热点问题,上演着一场场为破解复杂探索新途径的人类文明大戏,诞生了共同指向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科学和创建从事专门研究的组织机构——圣塔菲研究所(SFI)。这本身就是探索和演绎人类自组织复杂性的有益尝试。继而又陆续凝练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和隐秩序的核心思想,以爱尔法鲁酒吧(El Farol Bar)为现实场景建构复杂分析基准模型,以复杂适应系统(CAS)、复杂网络、行为动力学和基于神经网络的遗传算法、仿生算法和类智算法等为主要技术工具,聚焦常态因果和异象涌现,多源多科交汇地深入探究个体与群体行为关系这一学术难题,研发推出人工股市、人工社会和模拟大型经济系统的阿斯彭(ASPEN)的群拥(Swarm)等。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习惯于下午茶时段在咖啡厅和酒吧相聚,畅谈甚欢意犹未尽,之后回到自己虽不大但别具一格的办公空间中,伏案深思、“嗒嗒”击键;摆脱和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模式和知识架构,创新文化,“欲知庐山真面目,尚需身在庐山中”,把人融入和通过深度沉浸体验来改善生存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置身复杂、认清复杂和破解复杂,使圣塔菲研究所成为世界复杂性研究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其代表性人物之一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构建的酒吧模型等,喻示着再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现象,其内核层或最关键的部分,也不过就是与此同理同胚同构。这不仅使复杂性科学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科学,还在唤醒沉睡和被埋没的智慧与卓见,融汇、升华精神文化层次,标志着科技文明、人类认知必然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又在自然地与当今数字化、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学习和元宇宙等前沿科技汇流合进。
人类主体与对客体的认知映像,尤其是对自身社会现象的认识,不可能是分离割裂且难以有普适方法的,而中华文化又富含深蕴着和中国人擅长相对的、关联的和动态的辩证思维与系统思想。由于钱学森先生开放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思想的提出和在航天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中国有一批学者多年来对系统科学和工程颇感兴趣。几乎是与复杂性科学的创立同步,一些敏锐的中国学人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展了对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有的还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始主要是在哲学、管理学、物理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界,后来结合大型仿真在社会经济系统、网络科学、生物科学和应急管理及工程技术等领域拓广了应用。但在针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及文化传统等基础层面的独创型研究还相当薄弱。
“人之初,性多面”,人天生就有着多元行为属性的基因和种核,并非能以极端简化的本善或本恶来概括或代表;“初相近,习相远”,人的天性禀赋中有相近的共性,但后天的差异分化会越来越大。人是高端生物,高就高在人有思维意识、有情感智慧和主动行为等,需要多维度、专用尺度来刻画;人活得越久,经过的复杂自然就越多,而且在认知处理复杂能力增长的同时,还可能在制造着新的更难的复杂。群体结构、运行机理、过程演化和总体形态的多态多变,是社会的复杂性。在与自然界的不断交互中求取发展,人类是主导的,形成人因社会及人文社科研究,其不仅具有自然界一般复杂系统的基本性征,还以显著的人文特色与自然系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物理系统的基本粒子不具备意识和思维,而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个体却不同。个体意志、多元行为属性及自调适性,群体相互激发、多向连通和互反馈、异象涌现等,况且人因社会中的因果链条常常是多向的、模糊的、互为因果、因果循环和因果倒置且不断演变的,用已有理论方法不太容易说清楚、也不能按某种已知规律推测出来或再现事物与现象,这就是人文复杂性。研究社会经济及管理复杂现象对认知和方法的需求更高、难度更大,需要思想更深刻、涉及面更广,所需要的技术手段要高于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及工程领域。换句话说,与人文社科相适配的基础研究还远未到位,满足不了深刻揭示社会经济复杂性的需求。如鲜活行为的关键特征和痕迹的深入刻画与拟合,主体多元行为属性多态表现的条件(网联路径)依赖、综合响应模式、规则转换和双向互反馈机制等。人不可能无论任何情形都总是按特定时期特定场景下的行为方式行事,社会经济系统也不可能总是保持元素属性和整体性能的稳定一致,因而人文社科研究不宜在单向度、稳态化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因为主体性和易变性,人的能力的提高永远赶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人们在解决一个或一事复杂性的同时,或许就在孕育和制造着新的更大的复杂性。这就是特有的和为什么要专门研究人文复杂性,也是复杂性研究的攻坚重点。
谱分解透镜中的复杂性,有客观的复杂性,主观的认知复杂性,群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应用场景、现象生成和演变的复杂,模型和算法的复杂,还有动态复杂性等,它们相互渗透、浸染和启示。从源于鲜活生动场景中人的切身感受的复杂性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创立发展中,可以醉享咖啡浓情、茶香、酒醇的美妙混合味道,可以看到多学科知识碰撞的思想火花,可以感受人类探索创新的智慧之美和无穷魅力;其本身就是从社会实践中来、回到社会实践中去的科学探索创新的典范,与当下忽略或掩盖人文社科实质价值的“以财富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和“以流量论网红”的社会流俗、惰性的思维方式与评价尺度相比,能使我们的视点更加注重探索人生价值、生活真谛和社会意蕴。
探索人文复杂性的路上文理携手同行
现如今很多场所、很多活动中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不仅时时处处能遇见十足的科技范儿,也能嗅察品味到醇厚的文化气息。探索真实场景中真实主体的行为,揭示人文社会复杂奥秘,需要有复杂性思维和相应的分析技术方法;不仅要像对待一般复杂系统那样,关注研究自组织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和群体涌现性等,更重要的是要变革认知观念,要有跨学科交叉的视野、多元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以人的视角观察提炼人文复杂问题、刻画关键行为特征和获取数据,以主体行为和基于主体建模为主线的技术关联展开应用等。面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思维,其实就是跳出传统框架,深入沉浸到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探寻相应的分析解决方法,而不是在原有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内打转。复杂性分析研究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箱里已有不少器件,涉及学科面很广,哪一把工具最合适,要看所研究问题的需要和研究者的偏好习惯,而真正适合研究社会经济复杂性,要紧扣人文特性,以人为本、聚焦行为;根据问题选用学科和方法,而不是在某一(几个)学科视野和框架中圈选问题;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及演变本身是没有学科一说的,只是在人们的认知空间中才有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只有回归初心、文理融合、以人为本、问题导向,内源驱动、条件顺变,才有望破解人文复杂密码。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知识、思行能力的一部分,而人类文明、知识积淀、能力提升等又是在科技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下逐步丰富进步的。虽然原理类同、方法可以借鉴,但与客观世界中的复杂系统相比,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观察测度、数据获取、建模分析、算法设计、程序应用、因果(相关)推论、评价尺度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从EBM(解析方程式建模)到ABM(基于主体建模),从有一定之规的因果(相关)分析到“非常态”的异象涌现探究,从解释性循规性到探索性设计性,从个体与群体行为关系、个量到总量的加总生成模式来看,人文复杂性也不是一般的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协调性,而且还表现为相互依存影响、激发群智创造性等人类特有的质性。就分析视角和技术路线而言,对一般自然系统的探索,可以是理论引导、数据驱动,而对人文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更需要的则是问题导向、内源驱动(即以主体行为和相互关系等内在属性为基点)。人文社科关于复杂性的探索,不是在规范的实验室内在因素可分离、可控制和可重复的情形与条件下进行、发现和验证的,不是只在基本行为假设上通过逻辑演绎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其切入点、侧重点是要在人的行为主导下、在鲜活的现实场景中创建有特色的方法、话语体系和评价尺度,使理论有根有魂、有骨架有血肉、鲜活生动,开辟探索社会经济复杂性的创新之路。
不知何时,科技与人文分野,有了各自不同的赛道,而且发展不甚平衡,或许这与我国的文理分科教育有关,但根本上是源于人们对科技与人文的表层化认知和陈旧、偏倚、僵化的观念。现实中则是迫于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被愈发个性化的人,被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甩得越来越远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理论都是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与考验后,人们对传统理论方法的信服度断崖式下跌,期待复杂性分析研究能成为科学理解当今世界的新方式、揭示复杂奥秘的金钥匙,能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提供新的工具包,这也是发展复杂经济学的极好机遇。正像微积分中以微分单元上的变换与替代来解释和理解直与曲、离散与连续、有限与无限的转化关系,对物质微粒属性的深入研究为量子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赋予动能,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做法和规律。分析社会经济复杂性,也必须在基础(个体)单元和微粒层级上跨学科地深化和夯实根基。如此大跨度、大纵深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底层逻辑和规则转换,必然要有相应的多元视野。复杂性科学的最大价值和学术贡献,就在于从根本上变革认知观念和思维模式,尤其是促使社会经济系统研究回归人本初心和预设轨道。
上天对人类是公平的,可人间却有奖惩;客观的存在对所有的人是一样的,可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感知。人文复杂性是置于随机(有序)与随意之间、客观与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场景定型、因素分离、变量观测、微粒同性、分析维度、可控可复等方面,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探索有本性上的不同,因而跨学科、数字化和多元思维是必然和必要的,它们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可行性。对于复杂系统而言,尤其是人文复杂性,逻辑上的因果推论(理论认知)与事实上的内在关联(客观存在)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表象分析,后者需要机理揭示。之所谓复杂,关键就在于捋不清通常的因果,应更深入一步探究复杂系统的生成机理,以免陷入自掘的逻辑陷阱。之所以会有认知复杂性,就在于现有的认知观念和方法滞后于日益加速复杂的现实存在和变化。为什么要跨学科、跨门类、跨界交融?这是因为,事物的存在变化、研究对象等本身是不分学科的,人的直观感知也没有学科之分,而且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都是以主体认知为枢纽和通用平台,研究结果都还要回到实践中,所以在原理层面和研究目的上它们是可对接转换的。就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主要源于多元易变因素混合影响的现实活动与分门别类、划类归因的理论分析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从现实经济来看,实体与虚拟场景下的消费行为差异,股市振荡波动、收入差距演变、民生福祉与就业保障、增长的环境代价,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市场微观主体行为等,都可能有着类同的内在关联、关键影响因素与核心动力,都与外部条件和自然环境高频交互。又如复杂系统管理中,自组织、结构洞与分布式自组织(DAO),自主治理、公共治理、数字治理与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也有着内在一致性的对应连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整体与还原、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分析思维模式,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混合行为,科技受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和实践的启发与驱动,使得人类社会在科技进步的引领和推动下主动调适、设计创建、规划引领未来。
其实,复杂性研究并非一门学科,应该说更像是一套思维工具和方法,是贯穿于现代科学众多领域的一种理念,对分析探索人文复杂性而言,就是跨学科多元思维与异质性个体组成的社会的本质特点对应结合的分布——整合思维模式。它可以用来更好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从微观底层、结构演变到整体现象的系统性内在关联。比如,经济金融市场运行,公共政策分析和公共管理研究,生物群体的生存本能与仿生智能算法,社会团体、互联网、生态体系、城市与文明、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系统背后存在怎样的相似性?人类能认知的和获得的信息(数据),与期望认知的和所面对的对象来说,总是显得那么渺小;而化繁为简的还原论认识方法,似乎遇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戏谑,突破式的实质性创新越来越难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社会,复杂也好、简单也罢,都是相对于人类的认知而言的,于是,就得有复杂的视野、复杂的观念和敢于主动复杂的格局与情怀。主体行为从同质到异质、从条件外驱到内源激发,个体的差异性越来越显著,内在的关联、双向互反馈的作用越来越密越来越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主体行为的共性部分可用经验数据、理论模型、机器智能等来解决,个性部分只能基于真实的关键行为特征构建行为方程、非线性加总生成总体现象的人类智慧来解决,而传统理论方法只是一种忽略个性的研究路子。于是乎,就有了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以及复杂经济学等。这是必然,是大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劲、不可阻挡。
酒吧模型、个性感知与探寻揭秘人文复杂之路
以酒吧模型(类似的有少数者博弈模型)这类广泛存在的社会事项(也包括协调治理、自主治理、数字治理等)为基准和剖析对象,分析揭示社会经济复杂性哪些靠科技手段,哪些要有人文操作。通过逐层分解、分类归因,都类似地存在着个体与群体复杂的行为关系。阿瑟对爱尔法鲁酒吧的处理方式如下:如果酒吧周末上座率不超过60%,每个人都会很尽兴;如果来酒吧的人超过了60%,顾客体验感便会下降。反之,若酒吧的人太少,会感觉没气氛,也就不太愿意去了(该阈值可根据酒吧总体经营状况来具体设定,比如说,人多时上限为2/3,人少时下限为不低于1/3)。于是,人们只有在估计酒吧客人不超过60%的情况下才会去;否则便待在家里。那么,周末晚上人们到底该怎么估计呢?这类问题不宜用传统的数学建模方式分析解决,不同的人将会依赖不同的策略(假定以前周末去酒吧的人数是公共信息):有些人就只简单假设,本周末客人数目大概和上周末差不多;有些人则会想上次他们去那儿时,酒吧里大约有多少人;有些人则采用平均法,找出前几个周末的平均客人数;另外还有些人则猜测,本周人数会与上周相反(也就是说,如果上周客人少,本周客人就会多);甚至还会有人靠锚定效应和完全凭一时的兴致心情来选择。
阿瑟设计了一系列以酒吧上客率为主题的计算机仿真实验:他以一群计算机主体(Agent)仿真人,让他们各自选择不同策略,依据不同行为规则、选择不同策略的客群结构也在变化,然后交由机器自行运作,连续运行100周。结果是酒吧人数每周波动得很厉害,没有规律呈随机变化,没有显见的稳定模式,没有任何理论占优策略可供个人遵循,并且所有策略大都只是用一下就不灵了。不过,这个实验最引人注意的是:100周内该酒吧的平均上座人数刚好落在六成上,等于群体希望的客满程度。换句话说,即使个人采用的差异化策略都要视其他人的行为而定,团体得到的集体判断仍然有其内在的规律(个体异质性需求和策略选择隐含着共同预期或目标)。由此可见,酒吧的整体运营状况,取决于吧客是否去消费的个人意愿和实际行动;每一位吧客是否去酒吧的策略选择受酒吧经营状况的影响,自然也会受相互之间是否去酒吧的猜测判断的影响;个体的简单和随意,也会有整体的规范和有序。分层提炼出复杂适应系统(CAS)中由异质性个体到群体行为涌现中的几个关键特征:
——个体喜好。深入到差别化个体的行为内核中。
——群组交互。关联主体行为发生的环境、交互规则和传导演变机理。
——总体形态。分类考察由微观到宏观、个量生成总量的加总模式,以分析异象涌现。
——双向反馈。任何宏观现象,都有其微观成因;受宏观形态和条件变化影响的微观层面的任何微小差异,都有可能引发宏观层面的巨大变动。这种双向互反馈机制和微观宏观一体化的视角(通宏洞微),是社会经济复杂性的本质特征之一和研究揭示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酒吧运营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也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复杂系统所共有的。
类似的还有剧场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的起立鼓掌模型(Stand Ovation Model)等,共同的基点是差异化的自我感受,其中还蕴含的群同效应(peer effect),是指在一个社会群体内的人们容易形成相近的看法、引发相同行为或动作的效应。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是传统理论方法的盲区和相关数据获取的空白带,缺乏对主体行为及发生场景的关联,缺乏对真实人际交互及可能引发的反应的关切与合理刻画,若直接套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研究方法,似乎有点儿驴头不对马嘴。而这却是人文复杂性的关键难点。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幸福产业,可以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幸福又是因人而异的,如何提升全体人民的福祉颇具人文复杂性特点。近年来,以文旅、文创、文娱和文养等为代表的大文化、大健康等幸福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拉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培育发展新动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幸福产业不是传统产业模式的简单延续,而是以健康、绿色、智创等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发展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是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让更多人通过“有钱有闲”的个性化消费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将自身的多元价值实现与科技进步很好地结合,可能兴起其他新业态,体现出当今互联网+、平台/分享经济等新形态经济的核心和本质特征。一方面,出现自由职业、斜杠上岗、UP主(互联网上传者)等新的从业方式,使个体层面的差异化特征凸显,主体性更加突出,以个性感知、个体意愿和多元多态感知传导与群体联动、相互激发为共同切入点和关键点,进而揭示相似的内在关联机理,更多地体现人文复杂性特点,也符合新发展理念引领的新时代育才观;另一方面,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协调及联动效应也更为明显,在个体主观价值评判、偏好满足和幸福感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宏观与微观、顶层和底层贯通一体化的通宏洞微,由此协调各方行动以实现企业、经济体、国家和民族的总体目标,顺应社会发展大势。
再来看一些相关问题。基层社区治理直接与住户和居民打交道,与各家各户及个人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处于整个公共治理和社会网联体系的末梢终端,要处理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和各种复杂问题,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之类的琐事。因此,基层治理是典型的社会经济复杂问题,是社会运行的底色,具有普遍性、琐碎性和综合性,以及突发性和奇特性等特征。基层治理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缩影、文化生态的写照,是研究人文复杂性很好的代表性场景,也能与自下而上的基于主体建模和当今科技前沿等对接同步。基层社区成分多样,具有承上启下、连接方方面面、稳住日常、应对突发、广容个体和共享繁荣等功能,是稳定社会大局的微观支点,又是敏感问题的临界触发点;个体之间和社区之间差异较大,人际间的亲疏、了解他人和被了解、影响他人和受影响、信任和被信任等程度不同,亲社会和独善其身的表现形式与程度也有明显差异,这与酒吧场景在原理和特点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用传统的同质化假设和观念、均质化思维和处理措施与真实情况往往会有很大出入。
借助对酒吧模型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将基层治理问题分类分层分属性看透、解决处理好,无疑对探索人文复杂类问题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价值,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基层治理做好了,个体与群体、意见领袖与普通居民、小群体与大群体的关系摆正了,整个社会的工作就好做了。对这类有广泛代表性和深刻意蕴的社会经济问题,只要把常规研究中数据获取、建模分析、算法设计、程序应用、因果(相关)关系、评价尺度、话语体系、知识建构等方面加以认真地思考对比,基本上就能在思路上把客观世界与人类社会中复杂性研究的异同想清楚、说清楚了。这需要引入和处理好个体自身利益、自我意识、思维观念、参与介入、行为方式、他向关注中的主体性、差异性和易变性(随环境条件和他人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等问题和因素,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聚焦行为、关切交互、整体把控,对重视跨学科基础研究也有很好的启示。基层治理也正好应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当得好县官未必能当得好村官”,虽然有些县官也干过村官。因基层治理和群众的直接接触更多,群体联动效应更明显,这类人文复杂性相关的事情弄明白了,不仅有助于解释、规范和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还有望勾画、预见、设计和引领未来。
个性多元凸显、社会日趋复杂、科技迅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虚实共生交融、时空更迭穿越……人类的思维认知是在与自然界交互的历史长河中、在简单与复杂的交织中不断成型、演化和提升的,科技与人文联手、理与文两大门类学科交融合体,探究复杂,破解密码,须有直面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时不过尔尔的心态和格局,要看见具体的风景,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由此我们仿佛能看到,科技与人文携手,执持揭示人文复杂性奥秘的钥匙,正在叩开复杂性科学的大门,登上复杂性研究的文明殿堂,促进复杂性探索进入一个新时代。或许这就是现实,或许这就在不远的将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经济复杂性跨学科研究会理事长)
转自:“社科大科研处”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