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精确的同核双原子Fe-Fe催化剂上高效电化学CO2还原

2022/12/2 9:37:48  阅读:138 发布者:

Part.1

文献信息

文献来源:ACS Catalysis

影响因子:13.7

通讯作者:全燮

发表日期:2022.09.05

机构:大连理工大学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2c03149

Part.2

通讯作者介绍

全燮: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环境科学与工程"组成员,首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污染控制化学工程基础和技术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58(含美国发明专利3项,欧洲发明专利3项及日本发明专利2);以第一/责任作者发表论文390余篇,引用32000余次,H指数96(Web of Science);专著2部、译著1部、教材2部;入选科睿唯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Part.3

主要研究成果

催化剂物化性质表征

DAC是通过一种简单的前驱体碳化法合成的。在ZIF-8合成过程中加入了具有固有Fe -Fe键的Fe2(CO)9有机金属铁配合物。在N2气氛下,经过1000℃的高温热解,得到的黑碳粉末被命名为Fe2NPC。作为对比,在相同的路径下制备了Fe(NO3)3掺杂ZIF-8ZIF-8的样品,分别命名为Fe1NPC和氮掺杂多孔碳(NPC)SEM图像显示,所有制备的催化剂都具有相似的多面体形貌,粒径均匀,约为50 nm(1a)。在含铁催化剂的TEM图像中没有观察到金属纳米颗粒(1b)HAADF-STEM图像清楚地显示Fe2NPC中的Fe原子分散(1c中的亮点)Fe原子主要成对存在,暗示了双原子Fe-Fe位点的存在。Fe2NPC的元素映射验证了NFe原子在催化剂中的均匀分布(1d)

进一步利用XANES揭示了Fe1NPCFe2NPCFe的详细电子结构和配位环境。Fe1NPCFe2NPCFe k边吸收位于FeOFe2O3之间,说明Fe的平均价态在+2+3之间(2a)。图2b显示R-空间曲线显示Fe2NPC的优势峰在1.62 Å,对用于Fe-N的配位。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观察到一个在2.19 Å的伴随峰,这与Fe箔的Fe-Fe键相一致。结合HAADF-STEM观测到的成对Fe原子,证实了双原子Fe位点的存在。图2cd的拟合数据表明Fe2NPC的双原子Fe位出现为Fe2N6配位。此外,Fe-Fe配位数为0.7表明Fe2NPC中的大部分Fe原子与另一个Fe原子配位,证实了Fe以双原子Fe2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铁基纳米粒子的形式存在。EXAFS数据拟合得到的平均Fe-N键长为2.07 Å,比单原子Fe催化剂中常见的Fe-N键长长;这种扩展可能是由于Fe-Fe键和误差的影响。在Fe1NPCR-空间曲线上没有观察到Fe-Fe峰。1.41 Å处的突出峰对应Fe-N第一壳层配位,表明Fe1NPC中的Fe原子主要与N配位。图2ef的拟合数据表明Fe1NPC中的Fe原子是原子分散的,单原子Fe位的构型以Fe-N4配位为主(2e,f)

电催化性能表征

0.1 M KHCO3中对不同催化剂的ECR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如图3所示。图3aLSV曲线可以看出,Fe2NPC的起始电位(-0.35 V)Fe1NPC(-0.36 V)更大,相应的CO2还原极化电流密度在Fe2NPC上也优于Fe1NPC。如图3b,c所示,Fe1NPCFe2NPCCO产生的FECO和部分电流密度(jCO)显著提高,Fe2NPC在较宽的潜在范围内表现出优于Fe1NPCECR性能。Fe2NPC-0.6 V时的最高FECO96.0%jCO2.9 mA cm-2。根据催化剂中铁原子的数量计算TOF,进一步评价了Fe1NPCFe2NPCFe位点的本征活性。如图3d所示,在所有电位作用下,Fe2NPCTOF均显著高于Fe1NPC。利用CO的部分电流密度得到的Tafel斜率进一步研究了CO2在不同催化剂上的还原反应动力学(3e)。相比于Fe1NPCFe2NPC表现出优越的ECR动力学,在过电位较低的情况下,其Tafel斜率为60 mV dec-1,非常接近理论值59 mV dec-1,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电催化剂,这意味着CO2激活的初始电子快速转移到CO2分子。在稳定性测试中,Fe2NPC在连续12 h的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FECO保持在95.0%左右,电流密度为2.5 mA cm-2,电流密度为-0.6 V(3f)。上述结果表明,Fe2NPC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DFT计算

本文为了进一步了解Fe2N6位点优越的ECR性能,通过DFT模拟计算Fe2N6位点和FeN4位点CO产生的自由能变化。CO2FeN4位点的活化形成吸附的*CO2是一个爬坡过程,*CO2FeN4位点的吸附能为+0.59 eV。相比之下,*CO2Fe2N6位点上的吸附能为-0.03 eV(4a)Fe2N6位接近零的*CO2生成ΔG远低于FeN4位,说明ECR过程中*CO2生成的关键步骤可以在Fe2N6位轻松实现。对不同CO2吸附体系的态重叠密度(DOS)分析表明,双原子位点与CO2在费米能级附近的态重叠密度(DOS)明显重叠,而在费米能级附近的FeN4位没有观察到这种重叠(4b)。电荷密度差和电子功函数的进一步计算表明,对于Fe2N6位点上这种独特的吸附构型,电子有利于注入CO2分子(4c),导致Fe2N6位点具有出色的CO2激活性能。CO2-TPD进一步揭示了Fe2N6位点优越的CO2吸附性能。Fe2NPCCO2解吸温度明显高于Fe1NPC(4d),支持CO2分子更容易被捕获并结合在Fe2NPC上,也证实了理论计算。这些结果与Fe1NPCFe2NPCECR性能和理论模拟结果一致,突出了双原子Fe2NPCECR活性增强。

Part.4

结论

1、本文以Fe2(CO)9为铁源,通过对ZIF-8基前驱体的热解,成功合成了一种固定在NPC上的精确同核双原子催化剂,双原子Fe-Fe催化剂具有高效的ECR性能,主要产生CO,实现了卓越的ECR动力学,Tafel斜率仅为60 mV dec-1,优于大多数报道的单原子催化剂,并显示高FECO(96.0%)和卓越的耐久性。

2、通过理论计算和CO2-TPD测量表明,双原子Fe2N6位点不仅促进了CO2的活化,而且通过双Fe中心的协同作用降低了CO解吸的自由能。

转自:“科研一席话”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