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解决世纪难题!华南理工大学实现水与重水的分离

2022/12/1 10:57:33  阅读:683 发布者:

1

解决世纪难题!华南理工大学实现水与重水的分离

【导读】

119日,华南理工大学顾成团队与日本京都大学Susumu Kitagawa团队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新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通过构建两个多孔配位聚合物——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或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的动态特性,在室温下高效分离水同位素的方法,其中框架内的触发器分子运动提供了扩散调节功能。来宾流量受收缩孔隙孔上动态门的局部运动调节,从而放大了水同位素扩散速率的微小差异。

两种PCPs均发生显著的温度响应吸附:H2O蒸汽优先被吸附到PCPs中,与D2O蒸汽相比吸收量大幅增加,促进了基于动力学的H2O/HDO/D2O三元混合物的蒸汽分离,在室温下水分离系数高达210左右。

水同位素是最难分离的同位素对之一,因为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如冰点(H2O 273.15K versus D2O 276.94K)、沸点(H2O 373.15K versus D2O 374.56K)和键能(H2O 458.9kJmol1bond1 versus D2O 466.4kJmol1bond1)。这些相似性导致传统蒸馏和电解方法分离H2OD2O的显著障碍。H2OHDOD2O之间的化学交换平衡,在298 KK = [HDO(液体)]2/{[H2O(液体)]×[D2O(液体)]}= 3.85,当H2OD2O混合时,这三种物质始终共存。因此,用Geib-Spevack法等基于热力学平衡下质子交换的方法很难分离水同位素。此外,H2OD2O的动力学直径非常小,而且完全相同(2.64 Å),这使得使用多孔基质的吸附分离相当困难。使用多孔材料基吸附剂分离水同位素的方法至今尚未被提出,尽管这种方法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扩散调节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水同位素分离,而不需要显著的能量消耗。即使在低温条件下,水同位素也不表现出明显的扩散速率差异,而可调节水同位素扩散的多孔宿主物质尚未见报道。该研究机制的本质是控制水同位素的扩散,并利用局部动态框架来放大它们的速率差异,以诱导水同位素的有效分离。根据动力学差异,动态框架优先吸附一个同位素,甚至从水同位素混合物,从而在动力学蒸汽分离系统中实现水同位素的高效分离。

这种策略利用了多孔配位聚合物(PCPs)或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的动态特性,它们提供了框架的灵活性,以调节客体流量,以及客体识别分离。具体来说,PCPs是通过将动态触发器分子运动编码到扩散调节门功能中来生产的,该功能具有全局鲁棒但局部灵活的框架来调节水同位素的扩散,从而表现出温度调节的吸附行为,其中不同的扩散速率区分水同位素。

总的来说,这项工作证明了在室温下两种PCPs中水同位素的有效区分,放大了它们的扩散速率差异。TPD实验证明了基于动力学的H2O/HDO/D2O三元混合物的蒸汽分离,在298 K时水分离系数高达210左右。这些突出的分辨特征归因于其潜在的机制,即DLDM机制,该机制是由超小孔径和栅极组分的局部动力学共同实现的。这一原理可以更广泛地适用于与各种吸附剂一起使用,以有效地识别同位素。

_

_

_

_

论文信息:

标题:Separating water isotopologues using diffusion-regulatory porous materials

出版信息:Nature09 November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5310-y

_

_

2

在春季,恐龙灭绝了

【导读】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以每小时7.2万公里的速度撞向地球,在现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砸出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这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威力的10亿倍,进而引发了巨大的森林山火和海啸。

之后的几个月,地球表面被厚厚的烟雾和尘埃覆盖,阳光照射不进来,光合作用停止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植物因此死去。海洋里的浮游生物也几乎全被杀死,大气含氧量急剧下降。当大火终于熄灭之后,整个地球开始被严寒笼罩。

据估计,这一小行星撞击事件,对地球生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导致了当时地球上约76%的物种彻底灭绝,死亡的生物体个体数量更是超过总数的99.9999%。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导致了恐龙的灭绝。对这一事件的研究有很多,但都集中在前年尺度上,撞击发生的具体季节仍然未知。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瑞典乌萨普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期刊发表了研究,他们认为终结恐龙时代(中生代)的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事件发生于北半球的春天。这项发现有助于解释后续的灭绝模式,增进了对地球历史这一关键时刻的理解。

为深入研究关于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具体时节问题,研究人员对在白垩纪树干和岩石堆中冻结的古代骨头进行分析,发现了在中生代结束当天集体死亡的滤食性鲟形鱼类(鲟科和匙吻鲟科)的遗骸,在保存完好的化石里可见独特的三维生长模式,这些信息提供了季节变化的记录。

研究人员结合碳同位素数据研究这些鱼的鱼鳍部分,它们的厚度标志着不同季节: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部分都会逐渐变厚;在夏季更加迅速地生长;在秋季和冬季逐渐变薄。在温暖的月份,这些鲟形鱼类进食浮游生物,其中富含C-13,鳍骨中也富含这种同位素。

通过这些鱼类的生长模式和同位素数据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这六条鱼都在春季死亡。这些鱼类发现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白垩纪晚期沉积层,它们的鳃里有撞击碎片,但没有深入消化系统,表明其在一次撞击引发的湖震(陆地水在冲击下震动)所导致的河流上游突然涌动中,几乎立即死亡。

这一灾难发生时是春季,恰好是许多北半球物种在春季繁殖和养育后代的敏感阶段。作者提到,南半球生态系统则正处于秋季停滞时期,后来的恢复速度接近北半球的两倍。

_

_

_

_

论文信息:

标题:The Mesozoic terminated in boreal spring

出版信息:Nature23 February 2022

DOI10.1038/s41586-022-04446-1

图文来源:iNature,生物世界

转自:“科研之友 ScholarMat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