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会成为“新型”应试教育吗?
2022/11/30 15:02:20 阅读:36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知识与价值 ,作者上海师大何云峰
从2022年的考研国家线来看,各个专业分类的分数线比上一年普遍上涨不少。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考研难度明显增加。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计划招生人数110.7万人。这意味着有300多万人无法圆研究生入学梦。如此庞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仍然满足不了巨大的考研人的升学需求。457万人的考研人数,意味着除了专科大学生不能参加考试之外,绝大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都参加考研了。现在正在进行2023年考研报名,我估计人数会超过2022年。我个人怀疑,这些数字可能意味着,在就业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考研可能正在成为“新型”应试教育。
以往,我们说应试教育,一般都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因为大家为了高考的独木桥。现在看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可能向教育进行全域性蔓延了。要是果真如此的话,就值得警惕了。
考研之所以热,甚至可能走向应试教育,原因比较复杂。大致分析起来,可能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起了不同的作用。
首先,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极为不容乐观。每年1000万出头的大学毕业生要就业,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同时,那么多人同时都要就业,再大的就业市场也是很难满足的。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这样的就业困难更是不降反增。就业难,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缓就业。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推波助澜作用。就业率是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标。有的地方对高校专业进行动态调整。而调整的依据之一就是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专业调整不太考虑学生的就读需求,不管专业是不是学生喜欢读的,只要就业率低,就会被预警,甚至被强制关闭。于是,高校就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而考研和出国都是当作为就业一样看待的。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便竭力鼓励毕业生考研。有极个别的高校甚至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狠抓让学生准备考研的工作,对不考试的课程“放水”。不容否认的是,考研参与率和考研成功率都很高的高校,有个别的在事实上就是把考研当作应试教育去抓的,否则难有成效。
最后,考生自己力图转换身份的内在动力也是助推考研热的重要因素。现在的高校都已经标签化,并且固化不变。人们很多时候甚至把高校的标签跟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划等号。尽管这种歧视很不合理,但是个人很难改变。于是,大学毕业生就得自己努力,在高考不如意的情况下,以考研升级自己的出身。实践表明,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特别是,要试图到就业机会多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去漂的话,没有研究生学历是很难实现梦想的。
在上述诸多因素共同促进下,考研“高烧”不退,实属正常。在某种意义上,考研热也反映了年轻人具有奋斗和拼搏的精神,说明很多大学生没有躺平,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争取改变个人的生存环境。因此,考研热的积极方面是值得首肯的。正因为这样,不少被标签歧视的学校大力抓考研工作,也是正常的。但是,这里面的忧患还是存在的。那就是,可能会有少数学校把考研变成“新型”应试教育。正常的鼓励考研,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要担忧的是,有的完全不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味地强调研究生入学考试那几门课程的教和学。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果变成应试教育,学校培养的人将会变成单向度的应试机器。这将影响的不单单是人才培养质量,更是后续的国家创新体系质量。
现在,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考研导致的应试教育倾向,采用标签化的一棍子打死的办法,把第一学历的身份看得头等重要,从而对某些被标签学校的考生一律拒绝录取。这样的简单粗暴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即使非常普通的高校,也会有优秀人才。选拔高层次人才的时候,应该注重考生自身的综合潜能,而不是聚焦在一些外在的因素上。研究生教育属于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其质量影响的不仅仅是考生个人的人生走向,而主要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质量。
我个人认为,全社会应该一起努力,重视考研应试化的问题。特别是,可以利用本科评估等机会,加强对学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包括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同时,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反对那种简单粗暴的以出身论英雄的做法,尤其要反对制度性地将高校标签化的做法。专业调整不能过分注重就业率,主要要看学生自己的选择意愿。即使零就业,只要有学生愿意读,那也应该允许开设。而且,就业率本身怎么科学地统计,也是值得研究的。
转自:“学术训练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