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研究》2022年第6期内容提要
2022/11/29 14:37:40 阅读:252 发布者:
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策略转换
与群众性政党的成长
孙会修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的文件学习
(1942—1945)
金伯文
专题研究
清末“国语”的概念转换与国家
通用语的最初构建
黄兴涛 黄娟
内容提要
清末时,传统的“国语”概念发生了现代意义的转变,开始用来指称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这一概念变化受到日本有关思想实践的双重刺激。清末国家通用语的构建,以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为正式起点,以预备立宪的开启为加速机制,通过制定《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和《学部中央教育会议议决统一国语办法案》开始其早期实践。这一构建始终由朝廷主导,得到朝野人士和满蒙汉等族趋新官员的共同推动,可谓被人忽略的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清廷长期推行官话与汉语在国家内政外交中实际作用不断加大的结果,它对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萌生及相关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关键词
国语 官话 通用语 现代中华民族意识
作 者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娟,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编辑
重建社会“中心势力”说与国共的两度合作
郑师渠
晚清开平矿案的生成
云妍
内容提要
庚子事变期间,开平煤矿落入外国公司手中。长期以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外商骗占,至于具体经过则鲜有精细深入的论述。在庚子事变之前,开平煤矿久已经营困难,并有将产业对外租售的意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为防止俄国对开平煤矿的侵夺,也为实现战前酝酿已久的“中外合办”,开平煤矿决策者选择托庇于英国旗下,同时欲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掌握行事主动权。但比利时资本的引入使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初步消解,其后在外部局势和人为因素持续作用下,外商的投机意图逐步实现。开平矿案虽以“事件”的面目出现,但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隐含众多微观情节,只有在充分还原史实的基础上才能揭示这段历史发生的真实情境。
关键词
开平矿案 胡佛 德璀琳 李鸿章
作 者
云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近代中国的海港检疫及经费来源
杜丽红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海港检疫经历了从地方共管到中央统管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期,海港检疫虽在若干口岸建立起来,但既未被纳入地方行政体系,也未形成独立的行政部门,而是附属于各地海关税务司,成为海关、地方政府与各国领事合作办理的临时性事务,经费主要来源于海关临时性拨款。1894年香港鼠疫暴发后,疫情开始在各口岸蔓延,海港检疫受到各口岸领事和海关税务司的重视,其内容和形式逐渐复杂化,经费来源亦多元化,形成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直到1930年6月海港检疫管理处成立,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各海关代管的海港检疫才真正独立出来,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海港检疫不仅有了稳定的经费来源,而且开始依据管辖权扩大业务性收费。不过,其开拓财源的努力因受到地方势力的抵制而中止。
关键词
海港检疫 海关 检疫经费 伍连德
作 者
杜丽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教授
1921年东北鼠疫传入与直隶省的应对
徐建平 翟砚辉
内容提要
1921年直鲁交界发现的鼠疫,是由东北传入的,疫病被发现明显滞后。最初各方反应及时,直隶省府与内务部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合办方式,与津浦路局及鲁省联合防疫。疫病向直隶北部蔓延后,直隶则以自办为主。疫病发生在严重旱灾之后,且面临“内防扩散、外防传入”的状况,在北洋防疫处主导下,直隶最终扑灭疫情,其施行的“吴桥交河调查法”“分县派员调查措施”,以及根据疫情走势对组织和人员的调整等自办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疫病救治过程中,直隶省政府承担了防疫主责,采取了有效的防疫措施,不过也反映出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还需要增强基层社会对近代科学防疫思想的认同。
关键词
直隶省 《益世报》 东北鼠疫 防疫
作 者
徐建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翟砚辉,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抗战时期马来亚外汇统制下的侨汇与侨捐
周祖文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的侨汇与侨捐是中国外汇的重要来源。包括新加坡在内的马来亚侨汇侨捐,对支持抗战所起的作用尤值得重视。不过,英国海峡殖民地政府对于马来亚的外汇统制在欧战爆发后不断加码,严重影响了侨汇侨捐的流通,也影响了抗战中外汇资金流入国内。对此,国民政府及华侨与马来亚当局进行了各层面的交涉乃至抗议,但效果甚微。随着二战局势的演进,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马来亚当局逐步放开外汇管制,侨汇和侨捐问题才得以较好地解决。
关键词
侨汇侨捐 外汇统制 马来亚 陈嘉庚
作 者
周祖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华侨待遇与中越关系协定谈判
(1945—1946)
张毅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围绕中国军队进驻越南北部后的民政管理、行政移交、物资处置、驻越部队军费及撤退等问题,中法两国展开民事协定的交涉与谈判工作。1945年9月,中国利用军队驻扎越南北部的机会开始与法国谈判改善旅越华侨的待遇,中法谈判的范围因而扩大并涵盖了华侨待遇等内容,是为中越关系协定谈判。在华侨待遇问题上,中法两国互不相让,谈判一度陷入僵局。1946年1月,法国新政府上台,调整谈判立场,中法最终签署中越关系协定。通过该协定,法国顺利返回越南北部,而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旅越华侨的待遇。
关键词
《中法协定》 中法关系 中国对越政策 民事协定 华侨待遇
作 者
张毅,暨南大学历史系讲师
读史札记
“黄金之路”考辨
——近代以来嫩漠路的沿革
刘文鹏 李伯禹
内容提要
学界普遍认为“黄金之路”嫩漠路在晚清时期已被用于运输漠河金厂的黄金。实际上,晚清时期李金镛只是进行了勘测,而开通和建设驿路虽几经动议、筹备,始终未能付诸实施,并未成为运输漠河金厂黄金的驿路。民初,出于防御沙俄的战略考量,嫩漠路得以开通,并推动了沿途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难以维护,嫩漠路迅速衰落。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政府动用军事力量成功修通嫩漠公路,才将这一战略落到实处。
关键词
嫩漠路 李金镛 漠河金厂 沙俄
作 者
刘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伯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来源:近代史研究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