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四大刊热点 | 权威延展与“益能式”反馈:随迁老人智能手机赋权的家庭语境及其实现

2022/11/23 10:43:45  阅读:222 发布者:

来自:菁菁堂 新传论文导读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新闻大学》202208期的热点追踪。我们选择了三篇热点论文,分别是《权威延展与“益能式”反馈:随迁老人智能手机赋权的家庭语境及其实现》、《智能手机用户App开屏广告回避的影响因素研究》、《迷影短视频的身份认同研究》,下面是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并附有思维导图来帮助大家理解,一起来看看吧~

 01

权威延展与“益能式”反馈:随迁老人智能手机赋权的家庭语境及其实现

作者:熊慧;李海燕

你留意过身边老人的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吗?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9月,60岁及以上的网民占中国网民总数的10.3%,整体规模近亿。最近有研究显示,一些随迁老人正使用智能手机重构关系网络,能动地解决他们的社交困境。以往有关随迁老人的研究预设“主流社会vs.移民群体”的二元对立关系,强调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忽略了家庭在该群体社会适应中的角色。因此,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考察随迁老人经由智能手机的使用获取信息、分享信息进而影响家庭决策的机制。

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合作,作者招募到了最初的10名受访者。这轮访谈旨在了解随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和参与家庭决策的基本情况。接着,通过这10名受访者的推荐,招募了另外10名随迁老人家庭参与第二轮访谈,其中包括10名随迁老人以及10名成年子女。这一轮访谈侧重了解家庭沟通在随迁老人技术赋权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父母和子女在这一问题上各自的立场。针对随迁老人的访谈提纲主要围绕随迁老人通过智能手机参与家庭决策的情况展开,针对随迁老人子女的访谈提纲主要围绕他们对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的看法展开。

之后,作者分析了随迁老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在家庭语境中的三种类型:一是延伸参与型,这类老人乐于分享他们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各种信息,子女对此也倾向于做出正面反馈。但智能手机只是强化了随迁老人在家庭日常事务中的地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赋权;二是被动退缩型,这类老人也积极分享他们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信息,们很难得到子女的反馈,或只是得到偏向负面和消极的反馈。这会导致他们在家庭事务的相关决策中处于逐渐退缩直至完全缺席的状态;三是强化参与型,这类老人更经常选择和子女分享健康资讯,而子女会根据信息的内容来调整自己的反馈,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这类老人不仅能够成功参与家庭决策,还实现了智能手机使用技能和知识的提升,智能手机在此类家庭语境中的赋权效力得以显现。

扫码二维码,查看思维导图

《权威延展与“益能式”反馈:随迁老人智能手机赋权的家庭语境及其实现》

 02

智能手机用户App开屏广告回避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廖秉宜;温有为;胡杰

随着移动设备的更迭,移动广告成为现今网络广告的“蓝海”,App开屏广告作为移动广告的一种新形式,在广告市场大受欢迎。然而提及App开屏广告,“天下苦广告久矣”似乎是广大用户共同的心声,因此探究移动App开屏广告回避行为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App开屏广告全面覆盖、干扰性强、精准推送等特点进行了研究优化与创新,探讨了智能手机用户App开屏广告回避的影响因素。

广告回避是指用户在不同程度下,減少广告接收的行为,回避方式主要是行为回避、认知回避与情感回避。本文通过开展智能手机用户对App开屏广告回避的研究,试图为广告主投放智能手机App开屏广告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基于前人的研究与移动手机App的特点,作者提出了研究假设并构建了研究模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调查,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假设。

研究发现,感知目标障碍、感知精准性对App开屏广告情感回避有显著影响,对认知与行为回避则并无影响;接收情境、心理抗拒对App开屏广告认知回避、情感回避、行为回避均有正向影响。关于心理抗拒的中介效应,文章也进行了详细论述。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提高智能手机App开屏广告的效果。在内容素材上,投放的App开屏广告应满足快速精准传递信息的要求,同时广告商还应把控广告内容质量,提升用户的感官舒适度。另一方面,在投放策略上,作者认为应控制曝光频率、时间和时机,减少不合时宜的广告推送。

扫码二维码,查看思维导图

《智能手机用户App开屏广告回避的影响因素研究》

 03

迷影短视频的身份认同研究

作者:梁君健;黄一洋

自视听媒介诞生以来,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日益成为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作为视听媒介的“集大成者”,电影及其引发的“迷影”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身份实践形态,而近年来迅速兴起的短视频则为“迷影”群体的身份认同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本文以迷影者利用短视频进行身份建构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探讨媒介实践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首先关注迷影短视频的文本层面,分析迷影者如何通过视听技术和视听符号进行自我表 达;继而跳出文本之外,将迷影者的短视频实践置于其人生历程中进行考察,呈现迷影者的短视频生产如何帮助形成新的自我认同。

首先,作者对“视听媒介和身份认同”进行了文献梳理。身份认同是“关于自我的感知”。人们不仅思考和定义自我,而且也通过媒介去组织、储存、检索和呈现关于自我的各类信息。视听媒介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影像与身份的关联越来越多地反映在以自我呈现为目的的影像制作实践中。短视频进一步降低了自我呈现的视听技术门槛,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自我呈现,短视频带来了如下两点变化:第一,自我呈现所依托的社交语境的变化;第二,自我呈现所依托的社会交往对象的变化。接着,对“迷影”概念做了解释,其是来自1920年代法国导演、影评人路易·德吕克创造的法语词,特指人对于电影产生的独特迷恋(李洋,2010)以及建立在大量观看基础上的“电影的审美品味”。目前得到较多关注的迷影短视频是影视解说类作品和混剪类作品。但现如今,随着视听制作技术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和平台有意识的鼓励,出现了影视剧戏仿类短视频这一新的迷影短视频形态。综上,作者提出研究问题:影视剧戏仿类短视频是当下迷影文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针对代表性个案、运用人类学方法,探究以迷影短视频为介质的身份建构实践,以期更好地认识短视频作为新的媒介技术和媒介语境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其次,作者将研究对象指定为非专业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拍摄发布的具有影迷特征的表演类短视频。具体选择了“快手”平台上的“食大侠”“叫我三炮”和“葵的精神世界”三个账号为案例对象。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使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短视频文本在视听语言和影像呈现方面的基本特征。其次,使用“民族志”方法,更好地探究影迷群体短视频实践与个体经历和社会之间的关联。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1、流行影视剧中的桥段、道具和造型,不仅仅是可识别的符号系统和模仿对象,而且唤醒了迷影群体关于电影情节及观影经历的记忆,引发了与创作者具有相似经历的群体的情感共鸣。2、这些迷影短视频中的自我呈现,是在虚构故事情境中由他们所表演的“幻想自我”所完成的。3、戏仿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将短视频创业融入到了“叙事身份”的建构中,在自己的 人生叙事中主动赋予短视频内容生产以身份认同的价值。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1、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视听技术,为迷影文化等既有的身份认同实践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2、虽然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当代身份认同的碎片化和流动性等特征,但本研究也展现出,用户生产内容能够帮助个体对多元身份进行整合。3、在这幅身份认同的新图景中,视听 创作者和视听创业者成为当代青年群体一个重要的身份认同。

转自:“新传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