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为了更好地展现学校科研动态,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汇总报道校内各单位重要科研进展,诚邀各单位积极来稿。
内容速览
1.法学院李挚萍教授发表《中国环境法典化的一个可能路径——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的适度法典化》
2.生命科学学院曹永长团队在猪腹泻冠状病毒复制机制中取得新进展
3. 中山医学院项鹏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邓春华团队联合开发基因疗法恢复小鼠睾酮分泌与生育能力
4. 海洋科学学院吴玉萍教授研究团队对大湾区中华白海豚体内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物的暴露和潜在脂质干扰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5.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朱述炎副教授在片上集成硅基太赫兹天线取得重要成果
6. 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团队在HIV感染人群的肿瘤循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01
法学院李挚萍教授发表《中国环境法典化的一个可能路径——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的适度法典化》
20 世纪 90 年代后,环境法综合化的两个趋势出现,即环境基本法综合法化以及适度环境法典化。李挚萍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撰文《中国环境法典化的一个可能路径——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的适度法典化》。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基本法的发展演化、环境法典立法实践进行研究,指出环境法典通常从环境基本法发展而来,环境基本法与环境法典存在血脉相连的关系,两者具有功能、目的上的相似性,体系、内容上的传承性。鉴于环境基本法发展的历史更长,立法更成熟,对环境基本法的研究可以为环境法典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以及立法经验。中国的环境法典化可以选择以环境基本法综合法化为基础的适度法典化的道路。
来源:中山大学法学院
“学术动态 | 李挚萍教授发表《中国环境法典化的一个可能路径——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的适度法典化》”
02
生命科学学院曹永长团队在猪腹泻冠状病毒复制机制中取得新进展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蝙蝠源冠状病毒,可导致仔猪严重腹泻、脱水和死亡。之前有报道证明,细胞自噬在新冠病毒(SARS-CoV-2)的增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其是否能够调控SADS-CoV在宿主的复制,目前尚不清楚。曹永长团队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手段,发现SADS-CoV能够调控宿主自噬,进一步研究发现完整的自噬过程会促进细胞增殖,课题组通过蛋白组学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手段深入研究发现,PI3K/Akt通路中integrin α3 (ITGA3)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自噬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
图1 细胞自噬调控SADS-CoV复制模式图
研究以“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Induces Autophagy to Promote Its Replication via the Akt/mTOR Pathway”为题,于2022年10月20日在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发表。论文首次阐明了SADS-CoV通过调控ITGA3下调mTOR通路,进而激活细胞自噬,促进其自身复制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对冠状病毒复制机制的阐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Zeng et al., iScience, 2022)。
来源: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我院曹永长团队在猪腹泻冠状病毒复制机制中取得新进展”
03
中山医学院项鹏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邓春华团队联合开发基因疗法恢复小鼠睾酮分泌与生育能力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项鹏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春华团队,在 Cell Reports Medicine在线发表了题为“AAV-mediated gene therapy produces fertile offspring in the Lhcgr-deficient mouse model of Leydig cell fail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证明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基因疗法可恢复LC衰竭(Leydig cell failure,LCF)小鼠的睾酮水平、重启生殖系统发育、促进精子生成并产生健康可育后代;上述概念验证性结果表明基因疗法有望成为治疗LCF的有效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2
团队还提出基因疗法也可能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遗传性LCF,如 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2 型(3β-HSD2)缺乏症、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POR)缺乏症、17α-羟化酶(CYP17A1)缺乏症、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型(17β-HSD3)缺乏症等。此研究为LCF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望以个性化的方式应用到70多种遗传性性腺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AAV介导的基因治疗遗传性LC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遗传性LCF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中山大学医学院
“我院项鹏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邓春华团队联合开发基因疗法恢复小鼠睾酮分泌与生育能力”
04
海洋科学学院吴玉萍教授研究团队对大湾区中华白海豚体内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物的暴露和潜在脂质干扰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作为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 PAEs)广泛用于工业、农业、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由于与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弱,PAEs容易释放并进入环境,成为无处不在的全球性的有机污染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海洋哺乳动物可通过食物链积累各类高水平的污染物。然而,目前有关海洋哺乳动物中PAEs的暴露和风险研究仍十分有限。
海洋科学学院吴玉萍教授研究团队在2005至2020年间,共收集了74个搁浅于大湾区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肝脏样本,并深入研究了这些样本中12种PAEs代谢物(Phthalate Metabolites, mPAEs)的负荷、时空变化趋势及其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毒性。结果发现大湾区海域PAEs的污染仍在加剧;部分mPAEs呈明显的空间梯度变化趋势,反映了大湾区PAEs污染的空间分布格局。此外,该研究进一步构建了中华白海豚PPARA/G受体介导的体外报告基因检测系统,以评估PAEs母体化合物及其mPAEs代谢物对中华白海豚脂质稳态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与母体PAEs相比,其代谢物mPAEs呈现更高的脂质干扰毒性,且其毒性作用与污染物结构呈明显的构效关系。
以上研究成果于2022年9月发表于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题为“Occurrences and potential lipid-disrupting effects of phthalate metabolites in humpback dolphin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来源: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海院科研动态(67)| 大湾区中华白海豚体内邻苯二甲酸酯及其代谢物的暴露和潜在脂质干扰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05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朱述炎副教授在片上集成硅基太赫兹天线取得重要成果
从马可尼利用电磁波作通信试验起,信号调制就已经是无线通信的奠基石。超外差架构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广泛地应用于信号调制与解调中。受无线通信中超外差架构设计的启发,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超表面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平面内的导波模式转换为平面外的自由空间波模式。基于超外差架构设计的超表面能够很好地显示出如何将两种不相关的领域结合起来,为超表面的设计开启了一种新的方式。
研究团队提出的一款基于超外差架构设计的片上集成导波驱动超表面太赫兹天线在硅基波导结构的导波模式与自由空间波模式之间架接起一座桥梁,通过简单的调控超表面结构里的局部空间域频率来模拟无线电调频模式,使片上导波能够高效率辐射到片外成为自由空间波。基于互易原则,超表面也能同时作为空间超外差接收机耦合自由空间波进入到硅基导波模式。该设计通过硅基平板结构制备完成并且工作频率高达1 THz。与其他的导波集成驱动超表面相比,研究人员提出的设计为导波集成驱动超表面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可以预见,通过优化基带信号,基于超外差架构的超表面天线可以完成更多更复杂的电磁波调控功能,将在下一代光子集成芯片、6G无线通信、太赫兹近场成像及雷达探测等领域中发挥巨大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图3 硅基太赫兹超表面天线实验样品及天线测试结果
该研究成果以“Superheterodyne-Inspired Waveguide-Integrated Metasurfaces for Flexible Free-Space Light Manipul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Nanophotonics。成果作者分别是吴耿波、朱述炎、彭慧芝、陈志豪,其中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吴耿波博士后研究员与我校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朱述炎副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来源: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科研|朱述炎副教授在片上集成硅基太赫兹天线取得重要成果”
06
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团队在HIV感染人群的肿瘤循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 PLHIV)的寿命得以延长,而PLHIV的年龄相关疾病负担却日益加重。全球范围内,PLHIV人群的非艾滋病相关肿瘤(non-AIDS-defining cancers,NADCs)的发病率普遍存在上升趋势,NADCs正逐渐成为PLHIV死亡的一个主要因素。
邹华春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探究NADCs在PLHIV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该研究根据PRISMA指南,检索了PubMed、EMBAS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四个文献库。文献的纳入标准为:1)研究中含有比较PLHIV和一般人群中NADCs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信息;2)纳入的研究含有充足的数据(即标化发病率比[standard incidence ratios , SIRs] 或标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 SM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s]),用以计算观察到的和预期的NADCs病例。在研究的40种NADCs中,所有20种与感染相关的NADCs,以及一半(10/20)的与非感染相关的NADCs,PLHIV比一般人群发生率都更高(图5)。这种风险模式在不同区域、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差异不显著。各种NADCs的SIRs增加在晚期PLHIV中更为明显。与普通人群相比,PLHIV的以下几种肿瘤有更高的死亡风险:肛门癌(SMR124.07,95%CI27.31- 563.72)、霍奇金淋巴瘤(41.03,2.91-577.88)、肝癌(8.36,3.86-18.11)、肺癌(3.95,1.52-10.26)和皮肤黑色素瘤(3.95, 1.28-12.2)。
图4 全球非艾滋病相关肿瘤标化发病率比(SIR)
2022年8月11日,该研究以“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non-AIDS-defining cancer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为题,在国际医学期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
来源: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转自:“中大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