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C刊热文: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学转向

2022/11/18 15:14:11  阅读:164 发布者: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

的人类学转向

引文格式:花家涛.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学转向[J].体育学刊,2022,29(04):14-19.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主题需要克服“西方中心观”的竞技体育化改造与“中国中心观”的武术“独特性辩护”。文化“走出去”的对外传播与“引进来”的向内吸收是一种协同平衡的共时性过程。武术国际传播是在广泛吸收其他文明武技成果的同时,积极向外传播我国的武术文化;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是通过人类学视野的“他者”反观自身,进而认识、认同甚至守正创新武术的过程。

1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生成路径

1.1

“中国中心观”的单向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思维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曾经有一个以西方现代体育为标准的“现代化”革新阶段,后迅速由“西方中心观”转向“中国中心观”:研究立场与民族主义相关联,极力标识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性。虽然“中国中心观”在警惕西方标准、强调中国情境等研究维度开阔了问题意识,但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其一,夸大了近代中国历史的独立性,贬低了外在因素的作用;其二,将中国近代历史的延续性与西方的冲击视为二元对立,也与两者互动关联的事实不符;其三,注重地方史和区域史的分析,具有丧失全国性视野的危险。这种文化自主性诉求虽然具有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内在情感与一定的学术理路,相对学界“以西解中”做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与增进真正的文化交流相距甚远。

1.2

置于武术国际传播场域中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人类学研究,既要坚持具有内省精神的文化主体性,又要保持交流的文化开放性;此二者决定了基于相互理解的文化交流才是“文化自觉”传播研究的核心追求。文化主体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张力,既需以反对“西方中心”的主张来确保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又需以反对“中国中心”的主张来确保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会通中西”的品格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因此,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自觉”,避免“以西律中”“以中解中”“以中律西”情况,寻找“中西互证”可能性。

1.3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中西互证”的价值负载

“中西互证”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人类学转向,要在传播的中西空间维度中嵌入古今时间维度,以及反映时代命题的语境维度。互证,即是一种对凝聚在武术传播实践与知识认知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这是一个历史分析与当代意识有机结合的研究框架,既要梳理出中西武技源流与形态演进,又要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西武技相互本土化的实践经验,还要在两者历史形态及其互构经验中发觉出历史文化语境的相互关联;并在中西武技共通性元素的沟通、交流、传播中,把握武术传播与接受的经验材料,使之关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促进武术传播研究的理论谋划和学术构建。

2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核心议题

2.1

“全球中国”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新视野

文化传播有三个特征鲜明的阶段:从19-20世纪英式全球化的“帝国传播”,二战后美式全球化的“化全球”,以及21世纪以来开创的“多声部合唱”的“复调传播”新局面。中国开创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以“促进文明的平等交流与互鉴”为目标的文化传播局面。基于全球史研究“文明是在不断碰撞反复交流中拓展和改变自身的处境”的认知,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从理论想象到实践创新提出“全球中国”概念,反映中国引领“新全球化”的国家形象。因此,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需要突破以西方文明模式“化全球”的文化传播理念,在“互联互通、共生共荣”的新全球化理念指引下寻求中国武术的全球化生产。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新主题

“全球中国”理念下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需在三个方面明确其使命:其一,“国之大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建构;其二,“文化中国”的中华文化涵濡联动机制;其三,“德性生活”的人类普遍观念实践理性;实现武术传播由静态展示而动态生产。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应为:在“国之大事”的传播理念中以国家视域的中西文化关系为核心,在“文化中国”的传播策略中以中国价值观念与西方“普世观念”的对话为立场,在“德性生活”的实践方法中以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与在其日常生活建构主体性的过程和结果为对象;并以武术负载的“文化中国”价值观念来上承“国之大事”的时代使命、下启“德性生活”的意义世界探索。

3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人类学转向的研究范式

3.1

“国之大事”:武术传播研究的全球化语境互动

武术国际传播是武术由中国而嵌入世界的发展过程;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是对传播实践中呈现“国之大事”内容与形式的深入分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传播语境中,解读中国武术作为文化载体与世界武技的互动关系:一要将各国武技史纳入比较研究范畴,发掘武技史层面的文化交流;二要发掘各自的文化价值,在促进武技学术发展中加强国际武技领域学术交流;三要将武技与国际文化交流相结合,研究各国武技对国际交流的作用,以及在国际交流中自身发展演变脉络。以多元文化共生互融为价值共识,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全球化语境互动须回答三个问题:互动何以可能、目的何在、如何互动。第一,马克思“文化生产和交往史向世界史转变”的世界史观是实现互动的逻辑机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是实现互动的理论基础。第二,各国武技传播,在“共同利益”上形成“共享意义空间”,解决受众国人民现实文化、民生问题的共同利益。第三,武术国际传播研究,则对政府、市场、民间、学术四种力量在“赛事互动、教育互助、武技互鉴、学术互构”的网络式交流中整体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事实描述、经验总结、机制归纳、意义阐释等。

3.2

“文化中国”:武术传播研究的学理性中西互构

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中国”维度,指以中国文化为根基,探究中西武技交流的对话机制,挖掘表征国家形象的文化主体性意义的生成机理。为此,武术国际传播研究需要在“健康促进机制”“格斗技术体系”“哲学思辨经验”等普遍性议题的学理性互构中,在提升武术扎根受众国水平的基础上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中国”立场下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需在学理性互构中开拓交流空间:第一,在“体用”层面以武术技术文化传达其负载的伦理与精神文化。“用”体现了世界普遍性议题的的中西各种实践。第二,在“体验”层面以武术文化意义系统来整合武术文化外在表现内容。在各国武技传播者自己经营的文化意义之网中,中国武术以“他者”的信息传递、意义建构为参照,基于学理性互构而展开交往,编织以“文化中国”为核心的意义之网,上关联“国之大事”,下服务于各国爱武者。

3.3

“德性生活”:武术传播研究的“他者”古今互鉴

武术国际传播是受众动用自身知识体系接受武术知识与思想的在地化过程,也是中国武术在受众地的再生产过程。“德性生活”维度下他者古今互鉴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既是对“在民族国家之外发现历史”的新学术追求的呼应,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学术制度性追求。在各国爱武者的武技体验中辨识中国武术对其行为、情感层面主体性塑造的历史过程与人生意义,挖掘武术“练以成人”的各国在地化运行经验,丰富武术自身的现代化内涵。“德性生活”立场下的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实践,需在他者古今互鉴中洞察历史趋势:关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其一,以武术在地化生产新产品体认“美德即知识”。其二,以武术在地化生产“哲拳”意象来体认“道不离伦常日用”。其三,以武术习练养成的德性涵融生活来体认“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作者简介

花家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博士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委员,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安徽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武术教育与文化、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与社会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专著2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10余项。

转自:“武术与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