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拾贝]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研究生-王楷文:怀感恩之心,行踏实之路
2022/11/17 14:13:45 阅读:225 发布者:
作者简介
王楷文,山西晋城人,贵州财经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剑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贸易与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在导师指导之下,先后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省级三等奖1次、校级一等奖1次;主持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1项,参与导师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2项;荣获国家奖学金1次、学业一等奖学金1次。
怀感恩之心,行踏实之路
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学术立校”工作是保持大学长久生命力的基石。非常感谢“学术立校”办公室给予的这次宝贵机会,请允许我在这里分享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可以为“学术立校”工作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1
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胡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功近利,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殊不知好文章是需要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因此,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理清文章脉络,加强文章的逻辑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应将文章的思路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第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文章的研究深度,不能仅限于讨论表面问题,更要分析问题背后的机理,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第三、要推陈出新,加强文章的创新性,如果仅是研究别人研究过的东西,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我们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入对问题的一点思考,这便是文章的创新之处。
2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胡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学术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关上门来做学问”,独立思考固然值得提倡,但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尤其是自身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进入“学术盲区”,最后不光费时费力,得到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科研其实就是多学、多问、多交流的过程,很多时候,灵感总是在交流中迸发的。我们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开拓思维,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容易遇到瓶颈,深度交流会产生思维碰撞,知识融合可以强化科研成果。此外,也不能吝啬与他人分享知识,分享是一种美德,不光能够帮助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发现不足、取得进步,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
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我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首先要感谢贵州财经大学以及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大数据金融学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为基石,使我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同时,也要感谢胡老师对我的教导和指引,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且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很多时候,兴趣是我们积极性的源泉,兴趣推动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事物的研究中,只有爱一行,才能干一行。试想如果每天面对的是不喜欢的东西,如何才能潜心做学问呢?因此,大家在学习道路上最好能及时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化兴趣为动力,持之以恒地推进科研工作。感恩能成为胡老师的学生,正是老师耐心的传道授业解惑和高尚品德,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心怀感恩,才能扬帆远航。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追求理想的道路必定漫长且崎岖,但只要内心朝阳,不遗余力地去探索,理想终成现实。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转自:“贵财学术之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