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可能有些朋友发现,自己身边已经有了确诊病例。
“我们小区发现确诊患者,该咋办?”
“我好像和确诊患者去过同一个超市,怎么办?”
“确诊患者就在我家隔壁小区,不知道我们平时楼下遛弯是不是碰见过?”
……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威胁,对疫情有恐慌、对平安有牵挂,这都是人们正常的“应激性反应”,公众迫切希望得到更多与疫情有关的信息,以对切身环境做出新的判断。
当前,地方政府在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时,到底应详尽到哪个程度,比如是否应公布患者的行动轨迹,成为普通民众颇为关心的话题。
● 是否应公布行动轨迹?
_
公布确诊病患的行动轨迹,看似是细节工作,但实际上在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一、稳定大众情绪。可能有人觉得公布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但事实正相反,只有信息的不对称才会使得公众不停地猜疑,甚至导致流言四起。而所谓“杜绝谣言的最佳办法,就是透明公开”,公开确诊患者行动轨迹,恰恰可以破除滋生谣言的土壤,稳定大众情绪。
二、保护社会公众健康权益。当前正是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任何一个信息的缺失都可能置公众于病毒的直接“势力范围”。特别是从流行病学调查角度而言,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后公布患者涉足区域和场所,不仅能够及时寻找到密切接触者,也能有效阻断传染渠道并保障公共健康。
三、保护医护人员战斗力。抗疫前线,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可敬又可爱的医护人员。为了救死扶伤,他们不眠不休、日夜鏖战。但如果确诊患者行动轨迹不公开,容易导致潜在被感染者对自己的密切接触史不了解,在就医过程中就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密切接触史,只是“普通流感”,最终扩散病毒,导致医务人员被动减员。
● 公布行动轨迹的法理基础
_
关于公开确诊患者行动轨迹,有观点认为可能侵犯他人隐私,缺乏法律依据。但事实上,公布行动轨迹,恰恰有其相应的法理基础。
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规定,有关部门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但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发布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性质、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的人员范围、处理措施和控制情况等。
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攻坚时期,在法律框架里最大限度地公开疫情信息,就是精准防控的关键。毕竟,基于防御疫情的目的而采取信息公开,并对病患密切接触者进行出行限制,这保护的是整个国家的疫情防控大局,关系到每位国人的切身利益。
● 公布行动轨迹应注意的问题
_
从各地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来说,性别、年龄、有无某地旅居史等,是必含信息。各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公布确诊患者的居住地(甚至详细到居住小区),以及该患者在入院之前的行动轨迹。
详细的行动轨迹通常出现在地方政府发布的“寻找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公告上,会具体到几日几时去过哪家小区附近的哪家超市,逗留过多长时间,诸如此类
由于事关疫情防控大局以及公民个人信息,对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公开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平衡好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的关系。这里就要用到我们保密工作常说的一句话:“应保当保,应放则放”。在公布行动轨迹时,我们应当本着保护公众权益的原则,对应当公开的消息,如确诊病患入院前的行动轨迹,特别是经常活动场所,进行公开;对不涉及疫情的个人信息,如门牌号码、工作单位及职务,予以保护,避免对病患造成二次伤害。还要注意对小区污名化、人员被歧视的防范。总的来说,既要严格规范,也要人文关怀。
二、做好公开行动轨迹的后续工作。公开工作完成了,后续工作也不能含糊。例如,还要通过联系社区、物业,展开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并结合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病患居住地、行动轨迹涉及地进行相应宣传,确保公众对疫情的发展情况充分知情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百度地图上线“新冠病例曾活动场所”功能
三、保持信息公开工作的跟进。由于病毒的“攻城掠寨”往往处于“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因此对病患行动轨迹的公开也要保持跟进。特别是考虑到还有很多病患属于无症状患者,在确诊前往往行迹和接触范围比较复杂,短时间内的统计可能存在遗漏。因此,一旦发现有相关信息缺失的情况,还要马上补充完善,建立完整的传染“证据链”,以便做好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工作。
转自:“测绘学术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