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向往的课堂”是《亚洲史》的课程大纲,感谢包茂红老师的支持。
“亚洲史”是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从世界史的大视野出发,探讨亚洲历史的发展历程。
包茂红:亚洲史
本课程从世界史的大视野出发,探讨亚洲历史的发展历程。通过融会经济史、环境史和海洋史的新思路,丰富和拓展亚洲史的内容。通过比较亚洲史与其它地区的历史,厘清亚洲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课程既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亚洲史的新认识,养成深沉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也有助于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走向哪里?”等问题。
课 程 安 排
一 导论
二 从人类起源到亚洲古文明的断裂与延续
三 从王国到帝国
四 亚洲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五 跨文化贸易与资源边疆的扩展
六 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
七 欧洲加入亚洲贸易体系与物种大交流
八 亚洲经济社会变化和民族主义的兴起
九 日本的第一次崛起与太平洋战争
十 非殖民地化与亚洲民族国家的建立
十一 亚洲的冷战与“热战”
十二 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十三 亚洲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
十四 从“文明冲突论”到多元可持续的未来
参 考 书 目
1、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约翰•R. 麦克尼尔,威廉•H. 麦克尼尔,《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3、宫崎市定,《亚洲史概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
4、罗兹·墨菲,《亚洲史》,海南出版社,2004年。
5、欧文·拉铁摩尔编著,《亚洲的“发现”:帝国与香料丝绸》,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6、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劳伦斯•戴维森,《中东史》,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
7、宋成有,《东北亚史研究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
8、白桂思,《丝绸之路上的帝国: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央欧亚史》,中信出版社,2020年。
9、安东尼·瑞德,《东南亚史:危险而关键的十字路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10、林承节,《印度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
11、康拉德·托特曼,《日本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杰里·H.本特利,《旧世界的相遇:近代之前的跨文化联系与交流》,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13、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欧洲霸权之前:1250-1350年的世界体系》,商务印书馆,2015年。
14、菲利普·D·柯丁,《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15、尤尔根·欧斯特哈默,《亚洲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
16、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
17、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9、贡德·弗兰克,《19世纪大转型》,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20、弗朗索瓦·吉普洛,《亚洲的地中海:13-21世纪中国、日本、东南亚商埠与贸易圈》, 广东新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
21、羽田正,《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年。
22、白石隆,《海洋帝国——如何思考亚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23、秋田茂,《极简英帝国史:来自亚洲的思考》,上海出版中心,2020年。
24、羽田正,《“伊斯兰世界”概念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5、伯纳德·刘易斯,《穆斯林发现欧洲:天下大国的视野转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26、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年。
27、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28、安格斯•麦迪逊,《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29、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30、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31、川胜平太,《文明的海洋史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32、马凯硕,《亚洲人会思考吗?》,海南出版社,2005年。
33、马凯硕,《新亚洲半球:势不可挡的全球权力东移》,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
34、世界银行编,《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35、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编,《东亚奇迹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36、禹贞恩,《发展型国家》,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
37、多明尼克•萨赫森迈尔等,《多元现代性的反思:欧洲、中国及其他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18年。
38、杜赞齐,《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商务印书馆,2014年。
教 师 简 介
包茂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环境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慕尼黑大学、萨塞克斯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特任教授或高级研究员,现任国内外多家学术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史、海洋史、亚非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代表作有《环境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中国の環境ガバナンスと東北アジアの環境協力』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开设本科生课程《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亚非拉近代史》《亚洲史》《非洲历史与文化》《世界通史》等,研究生课程《亚非拉近现代史研究》《环境史学史》《亚太区域史研究》《亚太区域环境史》《菲律宾史研究》《非洲史专题》《南非环境史研究》等。
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转自:“人文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