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界 | 法学教育的北大探索:十卷本(2018-2022)

2022/11/15 10:59:18  阅读:227 发布者:

“北大法学教育改革丛书”(2018-2022)即将面世

来源:全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法律评论”。

“北大法学教育改革丛书”是四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果汇集,全系列总十册,分“北大法学阶梯”“北大法学私塾”“北大法学沙龙”和“北大法学教室”四个子系列,容量逾二百万字,即将由法律出版社陆续推出。

改革开放以来,法学高等教育历经不同阶段的探索,承担着为依法治国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责任。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的滥觞之地,向以革故鼎新为己任。北大法学院始终秉持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立院方针,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培育高层次一流人才的教学优势,构建高水平法学人才培养体系。

2011年起,北大法学院启动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经过数年努力,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英文课等新型课程数量持续增长,涌现了“民法案例研习”“刑法案例研习”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多元的课程体系基本成型。

2018年起,北大法学院提出以教学供给侧改革为中心,同步推进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一方面,以现有课程存量为基础,启动“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活动,不断优化第一课堂的课程质量。另一方面,在增量上开设各种新型课程,大力推进第二课堂的规范化和凝聚力,增进师生交流,启发学生的学术志向。与此同时,面对本院教师举办一系列教学沙龙,面向外校同仁举办全国师资研修班,努力促进校内校外两个教学共同体的建设。

“北大法学教育改革丛书”以上述北京大学法学院独具特色的教学改革为主线,通过文字记录和场景再现,呈现北大法学院法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实践和新收获。

·北大法学阶梯

“北大法学阶梯”系列是对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开展的“阶梯讲座”的整理再现,目前该系列丛书共七册,内容包括了北大法学院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

“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着眼于提升原有课程的教学品质,是北大法学院改革“存量改革”的代表性举措。一个学院的教学质量能否整体上推进,既需要精品课程的引领性,更需要大多数课程质量的普遍提高。在案例研习课等增量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北大法学院进一步盘活存量,依托教师承担的专业骨干课,以公开讲座的形式,从现有课程入手,抓取课程进程中入门、期中等关键时点强化教学效果,形成初阶讲座、进阶讲座和高阶讲座三个系列。四年来,“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已经累计举办108场。

《北大法学初阶》(202110月出版)共二册,收录了陈瑞华、强世功等教授所授的22场初阶入门讲座,旨在引领学生开启法学之门,在学期之初就特定科目的学习为同学们提供引领性、导学性概览;《北大法学进阶》(202211月出版)共二册,收录了邓峰、葛云松等教授所授的22场进阶讲座,旨在及时、高效地了解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及相关问题,在期中阶段为同学们提供方法性的答疑解惑,清除学习路障;《北大法学高阶》(2023年即将出版)共三册,收录了朱苏力、陈兴良等教授所授的30场高阶讲座,旨在为已经具备学术基础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前沿性、思辨性的纵深研讨,以培养博士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与敏锐智觉。三部课程讲座丛书恰如阶梯层层递进,引领学生们拾级而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领略法学教育的一路风景。“北大法学阶梯”系列丛书记载着学生们的“头脑风暴”,也展现了教授们的奇思雄辩,澎湃着思想者的灵感与激情。

环环相扣的阶梯式课程增进了学生培养不同时期的知识衔接度和体系化,层阶式的设计旨在强化学生对知识关键节点的领悟。《北大法学初阶》就是将第一堂课改造成一次关于本学科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入门讲座”,使学生们沉入围观的知识海洋后也能知晓其所在何处、意欲之方向。

期中阶段则需要师生适时停留回望来时路,整顿收束集中答疑,塑造“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这即是《北大法学进阶》的功能。相对于本科教育注重夯实知识体系,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更聚焦于学术视野、研究积淀和科研技能方面。《北大法学高阶》通过老师展示其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的研究问题,从研究思路、素材获取和成果形成方面为研究性学习培养学术能力和研究技巧。

在疫情之前,法学院通过官方公众号和校园海报等途径预告讲座资讯,吸引社会公众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旁听;讲座结束后,法学院将讲座综述分享在法学院官网、中国法律评论、北大法宝等各种公众平台。疫情期间,北大法学院联合法律出版社旗下的《中国法律评论》编辑部与“有章”阅读平台,将“法学阶梯”入门讲座录像视频向社会公众公益开放。

“法学阶梯”系列讲座学脉相续,汇涓滴以成江海。教学进步,端赖常改常新。希冀“北大法学阶梯”系列丛书能帮助每一位法科学生迈入法学之门,克服路障,拾阶而上,领略法学的无限风光。

·北大法学私塾

现代教育理念下,大学不再只是传授既定知识的场所,而应以培养学生独立之研究精神为己任。“第一课堂”提供了教学资源的注入路径,在达到一定高度后,师生间的知识交流、思想碰撞将重于知识灌输。北京大学法学院“第二课堂”是由老师自发组织,由学院积极推动,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深层次研学空间。在那里,如同回到私塾场景,个体的智识交流氤氲着汩汩的学术烟火气,《北大法学私塾》故此得名。

《北大法学私塾》(2023年即将出版)还原了法学院数十名教师的自家“私塾”的构思和实施过程,记录了每一位老师举办第二课堂的整体概况、组织方式、所用书目,并收录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形成的读书笔记、案例分析等优秀成果。自2018年秋季学期至2022年春季学期,“第二课堂”已持续九个学期,法学院共有近四十位教师参与立项,并圆满完成了155个项目。《北大法学私塾》择要收录之。

“第二课堂”以法学院教改项目为组织形式。它发端于师生们自发组织的各种读书会,是教师在“第一课堂”之外,不计薪酬、自愿开展、自选形式的教学学术活动。其特点是,学生结合学术兴趣自愿地加入;以读书和理论研究为重点,侧重学生综合性学术能力的养成,学院为此提供必要支出的经费支持。“第二课堂”教学项目每半学年为一期,平均每1-2周举办一次,由一名或多名教师领授,班型呈几人到十几人的小班规模。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关注学生在方法论、批判精神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的主体性,是第二课堂的主旨所在。自由的形式并不代表散漫,大部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时都主动做了较为详尽的发言准备,延伸了课堂的学习链条;一些现场阅读的课堂形式,则对学生的即时反应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了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在第二课堂中,有老师、学生译读形成的外文经典文献译本拟提交出版;立法专题研讨形成了专业的修法意见;论文评议后进一步完善的学术成果获得发表;在前沿话题的讨论中,很多学生找到了学术兴趣点,提前锁定了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第二课堂使师生满载而归。“为学生拓展学术视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搭建平台,也体现了北大教师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的情怀。”北大法学院院长潘剑锋老师如是评价第二课堂。

《北大法学私塾》记录的第二课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读书会(读书小组)是大多数老师选择与同学们共同治学的形式。例如,张骐老师组织的“法与正义”读书会,围绕着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等作品展开阅读;邓峰老师组织的“经济法学经典导读”读书会,围绕着平台并购、诚信义务等领域中的经典论文展开阅读;常鹏翱老师组织的“民法哲学与基础理论”读书会,围绕着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弗卢梅的《法律行为论》等作品展开阅读;楼建波老师组织的“美国财产法精解”读书会,围绕着斯普兰克林的《美国财产法精解》(Understanding Property Law)等作品展开阅读。

葛云松老师、贺剑老师组织的“民商法系列读书会”,围绕着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阿蒂亚的《合同自由的兴起与衰落》等作品展开阅读;车浩老师组织的“刑总专题与法哲学”读书会,围绕着考夫曼的《法律哲学》、西田典之的《刑法总论》等作品展开阅读;刘哲玮老师组织的“法学/科学/哲学读书会”,围绕着中村宗雄的《诉讼法学方法论》、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等作品展开阅读;章永乐老师组织的“半渡读书小组”,围绕着塔克的《哲学与治术》、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等作品展开阅读。

读书会以读深、读通、读透为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多一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去一份“难得糊涂”的阅读形式主义。遵循着北大传统,读书会多侧重宏观、理论性的“经典”品读与精读,以期培养学生的内涵,扎实学术功底。

有些第二课堂采用了“实务研讨会”的形式。例如,肖江平老师组织的“竞争法前沿问题探究”沙龙活动,老师提前指定本次活动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案例,如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的条文解读与分析、关于《反垄断法》首次修改的条文对比与研究等,参与沙龙的同学对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大量学术文献、制度文献与案例文献并形成文献综述,在沙龙活动中进一步讨论。何其生老师组织的“高端(法律)外交谈判人才训练营”,围绕“国际经贸关系中的法律规制”“专家治国理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经贸关系”“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等主题展开,同学们以展示、讨论等形式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学习,为日后可能参与的理论研究与谈判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纸面上的书”望向“生活中的书”的重要窗口。经过专业培养的法律人才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否学以致用,在于以理论工具系统分析现实案例的实操能力。

一些第二课堂从学术能力的角度选择了“论文讲评会”的形式。例如,张平老师组织的“数据与隐私保护经典文献阅读”活动,带领学生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撰写研究报告,在第二课堂上面进行汇报交流。叶姗老师组织的“经济法学术周会”,从选题规划、谋篇布局、修改完善等多个方面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彭冰老师组织的“法律与新金融评议会”,讨论同学们关于金融法最前沿问题的文章,交流金融法相关最新的时事热点,并为核心期刊《金融法苑》持续供稿。曹志勋老师组织的“民商事纠纷解决互评报告会”,组织同学们通过“主报告人报告+多名指定评议人评议+自由发言提问+老师补充评议”的模式,增强对热门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说理能力。法科学生的学术能力往往被外化为论文写作的水平。法科生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经历了从学习者向研究者、著述者的身份转变,本质上是从知识输入到思想输出的能力进阶。写作能力的锻炼如同登山,需要一步一步去经历,去打磨,才能登顶。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主管教学改革的副院长车浩老师指出,北大的读书会传统源远流长,一百年前,李大钊就多次参加学生的红楼读书会。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北大校园里各种读书小组成为一种风潮。虽然近年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下,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渠道日益增广,但在课堂之外另设“私塾”,面对面一起读书和讨论,始终在北大师生间有着不可取代的魅力。“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师生关系,一种在正规课堂之外展开的深度智识交流,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北大法学沙龙

作为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的先行者,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法学院启动“教学沙龙”系列活动,包括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海外教学沙龙”、以名师大家为主体的“教学人生沙龙”和全体教师参与的“在线教学沙龙”以及“案例教学经验交流沙龙”等各种形式。这些沙龙凝聚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也传递了老师们关爱学生、全心育人的温暖和力量。《北大法学沙龙》(2023年即将出版)以纪实的方式记录了法学院教师在教学能力探培上所做的集体努力。

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北大法学院推出青年教师午餐沙龙分享活动。青年教师介绍海外留学心得和国外大学的教学见闻,促进国内经验与国外经验交流对撞,探索教学改革深水区方向。贺剑老师的《法律评注与法学教育》以其在曼海姆大学的学习为切口,聚焦德国法学特色的法律评注,并深刻点评德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评注的相互关系;曹志勋老师的《对德国博士论文写作的观察》从自身的留学经历出发,详细地展现了其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写作博士论文中的体验与感悟;高薇老师的《德国与瑞士法学院的考试与教学》分享了欧陆大学尤其是海德堡大学如何为有志青年提供服务于真理的知性路径;彭錞老师的《法学教育在牛津》介绍了牛津大学在招生、教学和考试上的独特机制,认为对牛津大学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审视有助于为我国法学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提供新思路;阎天老师的《美国法律学术人才培养的几个做法》以耶鲁大学为例,介绍了法律学术人才在美国法学院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左亦鲁老师的《宪法决策的过程》延续了阎天老师对于耶鲁大学法学教育的介绍,更为全面细致地展现耶鲁法学院在教学方式及协助学术求职方面的独特之处。

午餐会式的沙龙形式上轻松活泼,弥补了传统教学研讨在形式上的局限。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不仅展示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范例,也总结了域外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思想性、前瞻性互现。每次沙龙活动,教师们围坐一起,沏上清茶,打开盒饭,聆听一段心得;可以交锋,可以辩论,可以倾听,可以畅言。在沙龙活动中,教师们自主选择想要与同侪们分享的主题,讨论模式从“要我如何教”转向“我要如何教”。

除了海外教学沙龙外,《北大法学沙龙》还收录了“法学名家教育人生”沙龙。北大法学院邀请到德高望重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北京大学法律系1951届本科校友高铭暄教授回母校报告《如何当好一名大学老师》,高老师结合自己六十余年的执教经验,从政治信仰、法学素养、人才培养、师生之谊、教学科研五个方面,为北大老师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此外,疫情期间形成的在线教学沙龙也被收录在书中,许德峰、宋英、刘凯湘三位老师介绍了为了应对疫情,采取线上教学的心得与经验。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道”没变、“术”有变。面对信息技术产生教学需求,老师们经验与困扰相伴而生。学院通过在线举办沙龙的形式,邀请做得有经验的老师畅谈心得,分享教学经验,促进了网络技术与实际教学地深入融合。围绕着近年来老师开设的各种案例课,法学院举办了案例教学沙龙,聚焦于鉴定式案例教学法的引进和改造,着眼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分享。

法学院院长潘剑锋老师这样评价教学沙龙的意义:“通过老师们的交流,一方面,老教师的传帮带,传承了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北大法律人专注教学、爱护学生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年轻老师之间教学体会的交流,互相启迪,相互激励,共同营造了北大法学院良好的教师热爱教学工作的氛围。”车浩老师认为,举办各种教学沙龙的共同目的,是在学院内部搭建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平台,营造一个潜心教学、交流分享教学经验的氛围,将北大法学院全体教师不分年龄、不分学科地团结起来,形成了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相互激励的教学共同体。

·北大法学教室

“北大法学教室”系列丛书记录了北京大学法学院以研讨、传播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宗旨,构建全国性“教学共同体”的师资研修教改活动。第一辑《北大法学教室:民法教学方法》(2023年即将出版)以会议全景的方式回放了首届民法师资研修班的精彩场景。

20199月初秋,北京大学法学院以“民法教学方法:基础课与案例课”为主题举办了首届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会议邀请了我国民法学科从事一线教学的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台湾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名师作为主讲人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与主题研讨,同时迎来全国八十余所院校的100名民法一线教师观摩学习,和国内22所法学院校的2017级、2018级本科生组成班级作为受课主体参与教学互动。全国民法领域知名大家、栋梁学者、青年才俊、莘莘学子齐聚一堂,老中青三代民法人合力呈现了一场堪称“民法教学博览”的精彩学术盛宴。

法学教学不仅是“可以给付法律技巧的盒子”,更是“诞生法律艺术的盒子”。为了改变传统民法教学中存在的基础知识不足、培养模式单一、技能训练缺乏等问题,民法师资研修班安排了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学活动展示请求权分析方法、原理的逻辑推演过程、师生互动参与等教学技法,并设置晚间学术论坛,由国内顶尖学者就民法典制定中的主要议题展开直接对话……多角度地展示教学过程中如何增进法学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使宝贵的思想碰撞不定格于时间河流的一瞬,《北大法学教室:民法教学方法》整理收录了会议全部议程内容以及参加研修培训与受课的师生会后总结,沉浸式地带领读者重返师资研修班的实景,作为与会一员聆听师资研修班的研习场景和教学活动,体会法学教育多样化的技巧与魅力。

《北大法学教室:民法教学方法》收录了首届全国法学教育师资研修班会议全程六项教学活动内容,分别是“民法教学主题发言”(崔建远、杨立新、刘凯湘、李永军、张家勇、朱晓喆、李昊、张双根)、“民法基础课教学方法展示与研讨”(朱庆育、孙鹏、于飞、常鹏翱)、“案例研习课程展示”(金可可、葛云松、许德峰)、“大班互动式民法教学方法展示与研讨”(茅少伟、方斯远、钱明星、袁治杰)、“晚间学术论坛”(杨立新、崔建远、钱明星、李永军、朱庆育、金可可、刘凯湘、薛军)。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书还精选了参与研修的教师与受课学生的与会感言,从受众角度为会议的研修效果提供直观反馈。

建设一个携手共进的教学共同体,是中国法学教育界迫在眉睫的重任。课堂是法学教育下学生智识增进的核心场所,授课效果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在改革丰富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浪潮下,学科基础课、案例课、模拟实践课等课程种类与培养模式的多样探索固然丰富了法学人才培养的路径,但也对授课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往往缺少有效的技术驰援,更无法充分评估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授课技能,使教师教学技能很可能滞后于课程形式预设的教学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六百四十余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超过十万人。如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提升法学教育整体质量,优化课程功能,是高等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课堂丰富的实践性和动态性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了较高理性和技能的双重标准。师资研修班直接针对一线教师,可以更具针对性地交流分享教学方法,具象地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重科研、轻教学”是职称评价体系外在化特征下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更常常面临左支右绌的两难困扰。对于中国法学教育而言,想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首先需要作为个体的教师主动发掘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师资班的目的之一,即在于通过邀请有热情、有积累的名师展示教学的高超技巧,传承优秀的教学方法。科研与教学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两翼不可偏废。投身教学看似挤占科研的实践,但教学是一名老师的本职,科研则是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二者并非取舍之难,而在于平衡互动。更长远地看,教学效果不佳还将代际地削弱作为科研后备军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阻碍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法学教学共同体形成,是师资研修班的重要目的。当前,我国法学学者间交流多聚焦学术研究,以刊物发表、同行评价、会议交流等作为联结方式;相比之下,教学的思想共同体和组织共同体的建设,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车浩老师在闭幕式致辞中曾用“为了理想主义者不再孤单”来概括北大法学院举办师资研修班的初衷。举办公益性质的师资研修班,就是为了从点滴作起,开学界教学科研并重之风范。

·展望

“北大法学教育改革丛书”出版,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先进教改经验的传播。丛书全面展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体量庞大的教学改革的硕硕果实,而本质上,这些教学活动都是由法学院每一位老师的每个平凡的一天汇聚而成的。在日常处见真章,即意味着教学改革成果已经萌生了自然的生命力,令人不胜欣喜。尊师敬教,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贯传统,也正是因为有一大批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优秀教师,方使得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作育英才,弦歌不辍。

新时代,中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教学改革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任务。法学教育者应不辱使命。在系列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北大法学院的每一位教师,以法学共同体成员的担当,无私奉献心力和智力。以此系列丛书出版为新的起点,未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将继续与同仁分享教学改革的理念,探索法学教学方法,以回馈国家的重托和社会的期待。

转自:“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