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国馆及中国人民大学官网。
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绰号。
比如说,清华又叫做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的绰号是双鸭山大学,浙江大学又被人们称为“三墩镇人民公园”......
但要说外号最多的高校,可能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了:
中国人民“读史读经典”大学、中国人民走哪都十五分钟大学、人大附中附属大学、中国人民放假大学……
就连他们东门的“实事求是”校训石,都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作是“吮指原味鸡”。
01.“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193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在战火中诞生。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能系统开展大学教育,但陕北公学的座上讲者总不乏共和国的建设者们。
白求恩医生就曾在陕北公学进行演讲。
1939年,战事蔓延。国家决定将陕北公学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
一年后,学校将各部改为学院,设有社会科学院,下设法政系、财经系;教育学院,下设教育系;文艺学院,下设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工学院,下设机械系、采矿系。除原有的专修科外,增设了本科和预科。后成立法政学院、群众工作部、中学部。这时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学员 3000 多人,是华北联合大学鼎盛时期。
抗战胜利后,学校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了华北大学,也就是后来中国人民大学的主体。
1950年10月3日,新中国初生之时,“为中国的建设管理人才办一所专门学校”,在清政府陆军海军部、段祺瑞执政府的风云际会之地,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组建,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 “中国大学”最初打算设在阿尔马达(今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后来几经商讨,才选址在北京东城区铁狮子胡同1号。
02.“人北清师”
人大最初的八个系,或研究国计民生,或奠基法律条文,或关乎外交事务,都是新中国政府为解决社会建设问题所急需的专业。
其中,法律、贸易、工业经济、档案、党史等15个以上的系或专业为新中国首设。
以致在当时,人们对北京四所顶尖大学的排序是——“人北清师”。
因为许多专业是首设,所以人大在相关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创举:
上世纪80年代,全国高校近30个哲学系中,有26个系的系主任是人大哲学系的毕业生;
人大法律系作为1949年后中国第一个正规法学高等教育机构,自成“人大学派”,高铭暄教授就全程参与了中国刑法典的历次起草和修订工作;
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刚到人大时,负责讲授文学史课。他发现并没有合适的文学史教材。
于是,1954年到1966年的11年间,冯其庸一边备课,一边写讲稿,最终完成60-70万字的《中国文学史》教材。
但它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1970年,人大被迫撤校,在时任副校长郭影秋的要求下,成建制分散到北京各高校,保存实力。
而在1978复校后的22年间,人大所获得的公共财政投入,每年平均下来不到1亿,一度成为了校园面积倒数第一,人均教学设施面积也是最小的高校。
可无论怎样的变化,都没有影响人大对教育的重视。
2017年教育部的学科评比中,人大共有9个学科获评A+。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这五个学科更是从2004年开始便一直是A+水平。
这几个强势学科也是人大在50年代最初设立的学科。
人大的经管系更是人才汇集:
教师中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占比超过1/4,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受聘为学院名誉教授;本学科的教师多次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重要奖项,多位教师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学会会长及副会长。
正如校训石上所写:实事求是。
人大在整个办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深度钻研与开放学习的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转自:“AEIC学术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