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AEIC学术交流中心整理自国馆、软科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官网。
01.千万补助
10月24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2023年省属公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捐赠收入奖励资金分配方案的公示》,拟安排1亿元奖励补助部分省属公办高校,优先用于教学科研、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
在资金分配方面,共有四所大学获得的补助超过千万元:
华南师范大学拟为3012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拟为2763万元,南方医科大学拟为1734万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拟为1015万元。
与其他三所补助过千万的学校相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名气和实力似乎都要弱一些。可能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它能获得这么高的补助。但只要对这所学校稍加了解,就能明白:
它值得如此。
02.以人名为校名
在我国,以人名作为校名的学校并不多,但每一所的名声都很大,比如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前者是为了纪念白求恩医生,后者为了纪念孙中山。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名字,则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廖仲恺。
廖仲恺早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结识孙中山后,曾协助他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年,廖仲恺与妻子何香凝外出时被刺身亡。
何香凝为了发扬丈夫维护农工的遗愿,创办了仲恺农工学校。
校门向农工子弟敞开,免收学费,并发放伙食补助,首批招生98人,分读三年制蚕丝本科与一年制蚕桑实习科。
学校聘请当时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其中包括蚕桑专家、农艺家杨邦杰、朝鲜籍蚕桑专家桂应祥等。学校在草创之初,由于经费不足,各项设备非常陋简,何香凝校长于1929年秋,携带自己的美术作品,为学校卖画募集款项共10万元,扩建了农工学校。学校大力发展蚕桑科学,成为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三足鼎立的广东蚕桑研究中心。
此后,因战事缘故,学校几次迁徙。1943年更名为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两年后,抗日战争结束,学校重返广州,在原址继续办学。此时,老校区校产破坏严重,处于破产边缘。
但学校领导及全体师生,不畏困难,努力的康复办学。
1984年8月,校园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由原囯家副主席王震将军题写校名。
03. 飞速前进
2008年3月,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此后,学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9年,学校以第一完成人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次年10月,又启用白云校区。
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波折,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依旧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等。
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如此成就,离不开校领导的有力引领。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程萍,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
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她作为留学回国人员,被引进到广东珠海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工作。
在那里,程萍带领团队从观光农业、示范农业一步步发展,将农科中心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国内最早集科研、示范、推广、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科技示范基地。
2012年,为助力国家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程萍又带领科研人员着手谋划广东种业创新中心,希望“真正形成一个‘航空母舰’,把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的种业资源汇集在一起。”
六年后,程萍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校长,但她并没有忘记自己助农的初心,而是站在这个更大的平台上,一方面培养出更多关注农业,在乎农业的人才,一方面继续与其他高校合作,打造种业研发平台。
对于农业的关心与爱护,积极的对外交流,再加上校领导的有力领导,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各大排名均有所提升,在今年的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中,它更是进步了六十名之多。
如今,广东省开始大力扶持省内高校,在这样的加持下,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力必将飞速提升。
转自:“AEIC学术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