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Gross T, Kluender R, Liu F, et al.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bankruptcy refor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21, 111(7): 2309-41
原文DOI: 10.1257/aer.20191311
近几十年来,美国的消费者破产申请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上升到21世纪初的1.5%(理事会,2006)。破产率增加了5倍,这是国会通过2005年《防止破产滥用和消费者保护法案》(BAPCPA)的理由。该法案实施了一些条款,这些条款共同使得申请破产变得更加繁重、成本更高、经济效益更低。通过降低破产的吸引力,人们普遍预期BAPCPA将减少破产申请。但对于改革将如何影响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相当大的争论。
本文通过估计由BAPCPA引起的破产申请数量的下降是如何影响无担保信贷市场上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率,来告知这场争议。作者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改革如何影响破产申请量;申请量变化是如何影响无担保市场上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率;改革对破产保险价值的影响。
消费者破产的数据来源于2004-2007年94个破产法院的300多万宗破产申请,约占同期美国所有破产申请的86%。研究信贷市场定价的数据使用了Mintel提供的每个月家庭信息,信贷类型,利率,费用等,总计35万张信用卡和十万份个人每月监测值。破产选择的保险价值数据2004年到2007年加州全州健康规划与发展办公室的无保险住院记录,(以及大约20%的有保险住院的个人)。并将样本限制在25 - 64岁因非妊娠相关原因住院,且在过去三年内未去过医院的个体,以及他们的十年信用报告。
01
第一个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了量化实施前的超额申请数量,并测试该法律是否确实减少了破产,从税收缺口文献中采用了“超额质量”方法,在破产法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生成一个反事实的时间序列。因此对BAPCPA在参议院通过之前(2005年3月10日)的每周申请数量进行了以下回归:
其中,Filingst为第t周的全国备案,t为线性时间趋势,τm为历月固定效应。得到如下图:
从净值上看,到2006年后半部分,实施后的申请量下降超过了实施前的申请量增长,也就是后部分阴影面积远大于前部分。到2007年底,距离制度实施较久,破产申请也差不多比未实施下降了一百万多份,也就是说,改革有效的减少了总的破产申请量。
02
第二个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采取了三步策略。
首先,建立一个程式化的消费者破产模型来研究破产申请率与借贷成本之间的关系。发现申请风险的降低与利率下降有关。转嫁率取决于从因差额而被阻止申报的人那里收回的金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边际申请人的平均还款率越高,利率的变化越大。结果显示:减少破产的破产改革,会使利率下降,是通过减少豁免额或增加申请成本来实现的。
其次,证明,改革确实大幅减少了破产的数量。
最后,通过利用改革对整个信用评分范围内破产申请的影响的变化,估计破产申请的变化对利率的传递。为此,首先使用大量个人样本的详细信用报告数据,估计BAPCPA对每个10分信用评分箱中的破产申请率的影响。将归档风险的变化与同一箱信用卡优惠利率的专有数据结合起来。然后,估计事件研究和DID回归模型,以比较改革前后每个信用分库的价格变化与备案风险的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操作步骤:
(1)改革前后不同信用评分段的申请概率变化:
图中绘制了40个同等规模信用评分部分的借款人在未来12个月内申请破产的概率。新破产法实施后,以信用评分为条件的申请风险明显下降。
(2)事件研究的估计方程:
因变量yit是月-年t中要约i的利率。变量δb是“处理”(信用评分段b通过BAPCPA前后申请倾向的差异),τt、νj、φb和χi分别是每个月和年度组合、贷款人、信用评分段和其他要约特征的固定效应。
政策处理前,折线在0附件波动,即不显著,说明没有证据显示申请量变动大的部门和申请量变化小的部门在改革前有不一样的变动趋势,因此实施前不存在任何处理效应。
而政策制定之后,上下变动趋势几乎一致,说明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此外,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效果显著。
(3)DID模型
根据第二步的模式,本文估计了一个DID模型来估算申请破产的12个月,概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利率变化。通过将信用卡类别、应用类型和特定于州的固定效应增量纳入其中。主系数不断被吸收,到第四列,第五列,估算结果非常稳定,在66.7左右。并且在5%的水平是非常显著,即申请风险每下降1个百分点,利率下降67个基点。
稳健性检验:
BAPCPA是在联邦基金利率(FFR)长期上升期间通过的,尽管改革并没有与FFR的突然变化相一致,人们可能会担心FFR的变化对某些信用评分部分的影响比其他部分更大。为了解决这种可能性,本文控制了FFR和次贷状态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表列出该回归的估计数。结果与上表所示一致。
将第七列与第八列进行比较,发现次贷的时间趋势是关键变量。对比第六列与第七列,发现若将FFR和次贷状态指标(时间趋势)之间相互作用控制住,主系数并未变化太大,因此可以认为FFR的变化对某些信用评分部分的影响极小。稳健性检验通过。
异质性检验:
前面的经济模型提出了处理效应异质性的可能性,因此通过使用最近开发的允许异质处理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估计量,重新估计本文的主要规范来解决这一问题(de chaisemmartin和D’拉蒂福耶,2019)。使用这个替代估计量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发现平均处理效应没有负权重,并且误差为0.0007,是非常小的,表明基准ATE很可能是可靠的,也即是说这意味着DID回归中估计的平均效应可能对一系列信用评分提供信息,而不仅仅是那些受破产改革影响最大的信用评分部分,结论具有普适性。
03
第三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1)首先对申报者进行了分析,绘制了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邮政编码收入中位数在申请人中的完整分布。这表明,就收入而言,改革并没有太大改变申请人的构成(至少相对于他们的邮政编码而言),如果有的话,平均收入似乎在改革后缓慢上升。
(2)事件研究回归:
根据住院是发生在BAPCPA之前还是之后对样本进行了拆分。将政策前阶段定义为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政策后阶段定义为2005年10月至2007年12月。将事件时间m定义为相对于住院的月数,发生在m = 0时。省略住院前一个月(m =−1)并包括日历-年份特定的固定效应,指定了一个非参数事件研究回归来估计住院前后结局变量的演变。
上图显示了事件研究的结果,即无保险住院导致破产申请的概率。参数样条很好地拟合了非参数事件研究系数。以住院和联合估计日历年固定效应为条件,住院时间与事件时间线性趋势的结果偏差无关。红色菱形标记跟踪在BAPCPA前环境中住院的个体的路径,而蓝圈标记跟踪在BAPCPA后环境中住院的个体的路径。在BAPCPA之前的住院导致住院后破产申请的显著增加,在接下来的四年里,申请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发现改革之后,经历住院冲击的患者,破产申请率明显有下降趋势
(3)参数事件研究规范:
为了估计住院导致破产的频率,本文还估计了一个参数事件研究规范。这可以计算每一个点的“隐含效应”相对于住院的月份。允许事件时间m(相对于入院的月)的线性预趋势,以及在术后0、12和24个月出现断裂的灵活三次样条。这些数据使我们能够根据住院时间分别估计住院在任何时刻的影响:
表4分别按破产制度和保险范围列出12个月和24个月住院的"隐含影响"估计数。隐含效应是参数系数偏离线性预趋势的偏差,我们将其解释为住院对个人是否申请破产的影响。
改革后,没有保险的住院病人通过破产而出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实施BAPCPA之前,住院后24个月的人因住院而申请破产的可能性要高出1.49个百分点。实施后住院对申请破产的效应仅为0.43。参保的人在住院前申请破产的个人比例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参保的人从2.07%上升到4.38%,未参保的人从2.11%上升到4.94%),但在改革后下降幅度明显较小。住院对申请破产的隐含影响显著下降,表明破产改革显著减少了将破产作为隐含健康保险的未参保个人的份额。
在两种破产制度下,无保险住院导致的债务数额相当,但在改革后,破产申请减少了70%。虽然住院本身可能只占整个破产申请的一小部分(Dobkin et al, 2018b),但从无保险的健康冲击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无保险冲击的程度来看,这些结果表明,改革有意义地降低了破产的保险价值。
04
结论
回答了提出的三个问题:通过限制借款人承诺还款的能力,破产的选择增加了借款成本,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平稳消费所面临的成本。即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使得申请破产成本增加,破产申请率下降;这种破产申请风险的降低以较低的借款成本的形式传递给了消费者,破产申请风险每降低1个百分点,信用卡利率就会下降67个基点;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这项法律的经济状况调查来阻止高收入的申报者,但结果显示,在改革之后,申报者的收入分配基本没有变化。此外,在改革后,那些住院的没有医疗保险的人宣布破产的可能性更小,这说明BAPCPA降低了破产的保险价值。
这篇论文的估计可以为未来破产制度改革、其他社会保险计划改革和信贷市场监管改革的辩论提供参考。要推断改革对整体福利的影响,至少需要量化保险价值损失的金钱计量,以及受影响的信用评分部分的低利率所带来的收益。对改革的战略借贷反应也难以衡量,不那么慷慨的破产可能会减少由于清偿债务的选择而带来的道德风险(Indarte, 2018);但是,减少破产的慷慨也减少了它对创业的有益影响(范和怀特,2003)。本文不做执行这项福利工作所需的假设或强加结构框架。尽管如此,上面的结果确定并量化了这一练习的一些关键输入,将其留给未来的研究。
推文作者:王佳敏 许文立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
Abstract
A more generous consumer bankruptcy system provides greater insurance against financial risks, but it may also raise the cost of credit to consumers. We study this trade-off using the 2005 Bankruptcy Abuse Prevention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BAPCPA), which raised the costs of filing for bankruptcy. We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BAPCPA on borrowing costs by exploiting variation in the effects of the reform on bankruptcy risk across credit-score segm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cords, credit reports, and proprietary market-research data, we find that the reform reduced bankruptcy filings, and reduced the likelihood that an uninsured hospitalization received bankruptcy relief by 70 percent. BAPCPA led to a decrease in credit card interest rates, with an implied pass-through rate of 60–75 percent. Overall, BAPCPA decreased the gap in offered interest rates between prime and subprime consumers by roughly 10 percent.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