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尤炜、张皓辰|“东北现象”及其再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
2022/11/15 10:27:03 阅读:266 发布者:
“东北现象”及其再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
林毅夫 尤炜 张皓辰
作者简介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
1994 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 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 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膺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英法美加香港10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战胜命运》、《超越发展援助》、《繁荣的求索》、《解读中国经济》、《新结构经济学》、《从西潮到东风》、《本体与常无》、《中国的奇迹》等二十余册。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论文。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级行政单位)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在我国工业建设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新发展格局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北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地低于全国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作“东北现象”。本文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出发,对过去三十余年的“东北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东北现象”的一个新的解释机制,并提供实证检验,从而与既有文献形成对照和补充。
研究思路与结论
本文所讲的产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转型,具体来说,是制造业内部不同要素密集程度的各行业之间的转型。本文的分析指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迟缓的背后是产业结构转型过程的迟缓和停滞,由于东北地区有利的农业条件和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东北地区农业工资偏高,因此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面临较高的用工成本。在全国其他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出口大幅增加时,东北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十分有限,从而错过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扩张带来的经济增长。
本文首先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东北现象进行描述。我们发现,与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速放缓同时发生的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迟滞,这表现为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型的几乎停滞,和东北地区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份额变化十分有限,这与全国其他地区非农部门的快速扩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快速提升形成鲜明对比。
进一步地,本文在地级市层面,通过加入控制变量的方式探究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增速差距形成的原因,发现加入东北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量,包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粮食产量,可以在统计上解释这20年间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速差距。机制分析表明,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在1990到2010年间东北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上升幅度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
同时,为了说明确实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不完全是初始产业结构(比如东北地区国有重工业的基础)导致的经济增长差距,本文还采用了四川和重庆作为对比,川渝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的“三线建设”中,也建设了大量的重工业,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在1982年的时候,川渝地区与东北地区处于相近的水平,但川渝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东北地区,农业部门的保留工资较低,从而川渝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外,作为对主要结果的扩展,本文还对2010年之后东北地区增速相对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发现初始农业条件在2010年之后仍有一定的解释力,纬度、初始农业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上游度可以共同解释2010-2019年东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增速差距的约50%。
研究意义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立足于东北地区的禀赋条件,以产业结构及其变迁为分析的抓手,这样的分析思路在帮助我们厘清“东北现象”成因的同时,对东北地区未来的转型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作者认为,东北地区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培育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的竞争力。
东北地区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还必须打造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原有的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积极引导其进行转型,发挥重工业的技术优势,发展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面向广阔消费市场的制造业,这方面可以借鉴川渝地区转型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要积极培育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其他产业部门。
从总体上看,目前东北地区的发展阶段在全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后来者优势;同时,东北的第一产业占比仍然高于全国水平,尚存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较大空间。因此,东北地区在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上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可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建立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软硬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家的作用,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