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眼见不一定为实:冤案的心理基础

2022/11/14 18:23:15  阅读:139 发布者:

目击者证词是庭审证据中最有效的,其效力最强,无论对于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还是对于大陆法系中的法官,以及侦讯环节中的警官和检察官,都具有几乎是压倒性的说服力。

但尴尬的问题在于,在DNA技术在司法领域投入普遍应用之前,仅在美国就已经在事后环节发现了大量的错判冤案,还有一些人被不幸处决。而在DNA技术投入使用以后,目击者证词的效力受到削弱,但在侦讯环节仍然经常主导、误导警官和检察官。换言之,基于目击者证词,完全可以左右侦讯思路,使得一些情况下,警官和检察官依照错误的侦讯方向,忽略本可以澄清目击者证词带来的误导,在错判中越陷越深。个别特殊情况下,办案者为了指标效率,会不惜罔顾已经发现的错误,先入为主,基于目击者证词去匹配其他证据,从而制造出严重的错判。

实际上司法机关并不能清楚地列明目击者证词中哪些是存在问题的,又有哪些与事实相符,却又不能完全摒弃目击者证词这一类证据。这就引出一个基本的问题:为什么目击者证词会存在不可靠性?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院院士、人类记忆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在其所著的《目击者证词》一书中指出,人的记忆通过“获得”、“保持”、“提取”三个阶段形成,事件的相关信息一旦被编码或存入记忆后,一些内容会保持不变,但也有一些会出现重大变化。上述三个阶段都可能出错。

目击者对于刑案现场等相关信息的回忆,其准确性依赖于对于事件的感知,以及顺利存储;事件要能够足够引人注意、足够接近,现场要有良好的光照。即便如此,也会出现一些距离事实千差万别的目击者证词。实验表明,满足上述条件的模拟现场,不同目击者仍会呈现不同版本的回忆。

这就因为存在两组变量。其一是事件因素。事件本身的呈现时间,常常导致错误记忆。还有事件本身的细节,能否比较充分地被目击者所感知。细节的显著性,是不是充分被目击者感知。事件的类型性质,是不是目击者所熟悉的。事件的暴力程度,往往会因加重而带给目击者以额外的压力,从而使得证词带有更强的情绪性。

 

其二是目击者因素。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阐述了压力在目击者感知复杂事件中产生的影响——压力过大,焦虑等心理会导致人的认知发生扭曲,注意力变得狭窄。还有预期因素,也就是说,目击者过往经验会影响其看待突发事件。另外,感知活动对于目击者证词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被试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生活中与某类行为标签相同的人的特征,来锁定自己拿不准的、符合这类行为标签的面庞。

从现场目击,到事后回忆,这其间目击者的记忆被编码重组,就有可能出现更大的谬误。《目击者证词》书中指出,目击者在事后如果读过、听过、谈论过有关事件的信息,就会增强现有记忆,甚至起到纠正、偏向的作用,“乃至将不存在的细节融入先前获得的记忆中。”伊丽莎白·罗福斯特在书中以多个实验证明了增强记忆、记忆折中、记忆植入不存在的物体、核心细节与边缘细节受误导改变等现象的存在。在她看来,“从事件发生后到目击者回忆事件的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为‘保持间隔’,在此期间,人们通过感知所获得的零散信息并不会被动地留在记忆中……相反,它们会受到很多影响。外界提供的外部信息可能侵入目击者的记忆……”

侦讯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调取目击者证词,即对于其记忆的提取环节,对于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全面性也会产生极大影响。一是提取环境。二是提取话术,如果侦讯者在叙述之中加入诱导信息,对于并不清晰的目击者记忆对形成很强的影响。三是提取态度,如果提取者表现得耐心热情,没有过于直接地施加压力,目击者证词更可能趋于准确,反之,就有可能加入更多错误的内容。

《目击者证词》书中还谈到了目击能力的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很多人对于生活环境的细节观察能力本就不高,而如果纳入更大的压力环境,更可能被带偏,陈述出错误的证词。而广泛性焦虑、性别、年龄、是否经过训练等因素,对于目击者能否较为准确地还原自己的记忆内容(哪怕是存在问题的),也都会产生影响。

正如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目击者证词的有限有效性,所以美国等国家在司法庭审中,甚至更前端的侦讯环节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引入专家证人,包括心理学家、心理健康专家,辅助目击者更好地、尽可能低压力情况下还原记忆。

转自:“学术那些事儿”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