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植物中一个基因,使雌花转变为雄花
2022/11/11 13:54:00 阅读:331 发布者:
为了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开花植物可通过多种方式来防止自花受精。其中之一是形成单性雄花和雌花,单性雄花和雌花可能在同一植株(雌雄同体)或不同植株(雌雄异株)上发育。一朵典型的雌雄同体花由四个同心轮组成: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这些花器官由花分生组织内的干细胞产生,涉及了一系列的基因调控:WUSCHEL(WUS)负责维持花分生组织中的干细胞活性,一旦花器官原基形成,AGAMOUS(AG)就会抑制WUS,导致花分生组织的终止;CRABS CLAW(CRC)也可通过平行途径协同抑制WUS的表达,并控制YUCCA和TORNADO2(TRN2)以终止花分生组织。单性雄花和雌花是从雌雄同体花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花的性别由性别决定基因控制。
葫芦科(Cucurbitaceae)的大部分植物都表现为单性花。在甜瓜(Cucumis melo)中,花最初是两性的,然后通过阻止雄蕊或心皮原基的发育进行性别决定,从而产生单性花。在遗传上花的性别决定由M、A和G基因决定,它们分别编码了CmACS-7、CmACS11和CmWIP1。
2022年11月4日,Science在线发表了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INRAE)、巴黎萨克雷大学Abdelhafid Bendahmane团队及其合作者题为“The control of carpel determinacy pathway leads to sex determination in cucurb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甜瓜中成功鉴定到了一个葫芦科植物性别决定的关键因子CRC,并表明 WIP1通过招募TPL以抑制CRC的表达,使雌花转变为雄花;揭示了WIP1-TPL调控CRC表达的性别决定机制。
DOI: 10.1126/science.add4250
利用正向遗传突变体筛选,该研究在甜瓜中成功分离了一个雌花到雄花的性转变突变体Little Boy(Lib);基因定位发现,该突变体对应的基因为YABBY转录因子之一的心皮识别基因CRABS CLAW(CRC)。通过VIGS,该研究证实CRC的沉默可使雌花转变为雄花。研究人员进一步在甜瓜和黄瓜的TILLING突变体库中多个CRC功能缺失突变体,它们的纯合体都表现出雌花到雄花的转变表型(Figure 1)。
Figure 1. Lib突变体基因鉴定和表型分析
WIP1 转录因子是葫芦科植物进行性别决定的一个主要调控因子,WIP1的表达会抑制心皮原基并导致雄花的形成,而抑制WIP1的表达可使心皮发育并形成雌花。与WIP1的表达相反,该研究发现CRC在雌花蕾中高表达,而在决定发育成雄花的花蕾中表达较弱;同时,WIP1和CRC在心皮原基中显示出对立的表达模式;暗示WIP1可能是CRC表达的抑制因子。进一步研究证实,WIP1的功能缺失可诱导CRC的表达(Figure 2)。
Figure 2. CRC和WIP1在单性花中的表达
利用ampDAPseq,该研究发现CRC启动子中含有WIP1的结合序列,且该结合序列在葫芦科植物中保守。通过EMSA、ChIP-qPCR和荧光素报告实验,研究人员证实,WIP1可直接结合CRC的启动子区域并抑制CRC的表达。同时,WIP1功能突变型不能抑制CRC的表达(Figure 3)。
Figure 3. WIP1是CRC表达的抑制因子
通过酵母双杂Y2H,该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WIP1互作的蛋白,包括TPL及其类似的TPR3和TPR4。基因表达显示,TPL起主要作用。利用Ala氨基酸突变、Co-IP和Y2H,该研究显示,WIP1 N端的N1和N2基序介导了与TPL的互作;n1和n2突变体可部分阻碍它们的互作,而n1n2双突变则完全不能与TPL互作,并恢复CRC的表达。同时,TPL的VIGS、tpl突变体和WIPI N1或N2的突变,都表现为雄花向雌花转变的表型。另外,WIP1-TPL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CRC启动子的活性(Figure 4)。
Figure 4. WIP1招募TPL以抑制CRC的表达
花分生组织终止是心皮发育的先决条件。该研究发现,6阶段的雌花中WUS的表达极低,但同期雄花心皮原基中WUS的表达水平很高。另外,三个YUC基因和TRN2的表达分别在雌花和雄花中上调了。
总而言之,该研究成功鉴定到了一个葫芦科植物性别决定的关键因子CRC,并揭示了WIP1-TPL介导CRC表达的性别决定机制 :在单性花中,促进雄花和雌花发育的基因分别为WIP1和ACS7,它们都能在心皮原基中表达;WIP1通过招募TPL以抑制CRC的表达,进而干扰心皮的决定性从而诱导雄花发育;而CRC的表达可促进心皮的决定性,ACS7在心皮决定性后表达并诱导雌花发育(Figure 5)。
Figure 5. WIP1-TPL介导CRC表达的性别决定机制
来源:MP植物科学
转自:“iPlants”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