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从七个角度解读20大报告: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2022/11/11 10:50:29  阅读:373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粤开志恒宏观 ,作者罗志恒

来源:粤开志恒宏观

202210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党的20大是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基础上、进军第二个百年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新征程的一次重大会议。20大报告中涉及治国理政方方面面的总结和部署谋划,事关未来五年、十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制度和政策方向。

我们简要从报告的布局谋篇、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中心任务)以及经济相关的具体举措展开解读。从具体举措看,在以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并增加单列三个方面:即科教兴国和人才支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相关的内容高度强调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高质量发展(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安全发展、共同富裕的机会公平(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超预期、外部冲击超预期

一、总体布局谋篇:充分肯定过去五年和十年成绩,提出两个“极不”强调不易,更加突出科教人才、法治和安全

党代会报告大体遵循三段论式的写法,包括:1)总结过往工作、思想和认识总结;2)未来总体任务;3)具体举措。通篇看,布局精巧、高屋建瓴,行云流水、字字珠玑。

120大报告共分三大部分,共计15个章节,较19大报告增加2个章节,过去总结和未来总体任务压缩1个章节,具体举措增加3个章节。其中第一部分总结过去的第12章节,包括“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二部分为未来总体任务,包括“三、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第三部分为具体举措,从“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到“十五、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即第四到第十五章节,共计12个方面的举措,涉及经济、科教人才、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文化自信自强、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祖国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

2、大会主题从19大报告侧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大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密切相关,19大时要全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大时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小康)已经实现、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成绩,尤其强调十年来的三件大事,指出不易。19大对过去五年总结时对形势总结是“极不平凡”,20大用了两个“极不”,即“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报告尤其强调十年来的三件大事:

一是党成立100周年,二是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体成绩总结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基础上相较19大,更加突出了理论体系、开放、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4、提出了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具体举措方面较19大报告增加了3个方面:科教兴国和人才支撑、依法治国、国家安全,19大报告对这三个部分分列在民生教育、民主政治和创新社会治理之下。经济更加强调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发展的安全性。“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二、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的20大确定了新的使命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探索出的新道路。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的根本性问题。坚持中国道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再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及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遵循生产力发展单纯服从于资本的逻辑,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20大报告还明确了两步走的时间表: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三、更加强调发展的安全性,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面对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化,20大报告将发展的安全性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核心在于保证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与19大相比,20大报告要点中“安全”一词出现频率达到50次,同时单列“国家安全体系”部分全面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中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进口国,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球通胀变局下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大盘稳定的关键环节之一。未来需要在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出台财政补贴、投放储备物资、扩大进口来源、畅通人员流动和粮食运输渠道等手段,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二是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与19大相比,20大新提出要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疫情反复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冲击,中国凭借强大、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克服负面影响,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在各国加大对产业链韧性重视、推动产业链转移回流的背景下,中国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开展关键产业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三是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人才重要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筑造战略支撑,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四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安全发展奠定制度性基础。

四、经济发展要稳住,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质量也要数量,既要扩大内需也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基于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和总需求不足形势,实事求是地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反映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两层含义:

一是经济发展不能“失速”,要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运行,要扩大内需、坚持对外开放,以内循环为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经济需求端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基于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下行和总需求不足,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体现了人民对物质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投资需求孕育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潜力。要通过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实现新开放的内涵和重心的转变,从过去利用低要素成本从事加工生产,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好国内消费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开放模式。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发力,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转型。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扩大国内需求,能更好发挥消费、投资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引作用、提振信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从满足变化的需求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五、教育、科技、人才三元并重,重要性提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培育新动能的核心抓手

20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过去党代会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散见在各个章节,更多作为要素保障被提及。如十九大报告当中,教育、人才主要放在改善民生章节,科技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着墨。20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捆绑”在一起,放在“高质量发展”章节之后,被赋予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作用,重要性大幅提升。

背后反映了新旧动能交替的紧迫性,以及内外形势下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其一,新动能的培育、新优势的建立、新赛道的开辟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房地产、基建等旧动能拉动经济的效果在不断减弱,未来继续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新动能“站在台前”,稳住经济大盘,而这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导致对复合型产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但市场上既懂汽车结构、又深谙软件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仍然较为紧缺。因此教育、人才战略势在必行。

其二,外部形势下,“卡脖子”等问题客观要求科技自立自强。外国对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封锁,对中国崛起的打压,亟需我们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其三,开放的发展理念要求进一步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当前,新开放的内涵和重心的转变,从过去利用低要素成本从事加工生产,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服务好国内消费市场和产业升级的开放模式。全球人才要素的吸引,是我们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未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或将不断赋予新内容、新要求。教育方面,教师团队的建设、职称评定或将进一步优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人才方面,人才基金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人才基金的设立、投放将更加规范,针对高端产业链人才在个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加大。科技方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加快,科技金融、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科技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科技融资担保等机构也将获得更多重视。

六、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机会平等”“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就业优先”是未来着力点

共同富裕的内涵愈发丰富,重要性不断提升。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资本与土地、劳动力结合,激发了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了大量财富,实现了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但蛋糕做大的同时,分配的天平也向资本倾斜。基尼系数上升,资本与劳动的分配比例不均衡,劳动力“弱势化”“内卷化”;“平台-互联网-企业-资本”结合的模式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垄断,并利用垄断和支配地位破坏市场,其内部滋生非法定的外包雇佣关系,导致基层劳动者得不到法定劳动保障,算法对劳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加剧一线劳动者被压榨程度等等。

在此背景下,19大以来共同富裕的着墨不断增多,20大更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一是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重要体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不断扩大人民劳动收入,提升人民福祉,才能守住人民这座江山。二是共同富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刺激内需的必然要求。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贯彻就业优先政策,才能提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促进消费扩张和升级。三是共同富裕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助力。贫富差距扩大降低了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共同富裕可以缓解这种制约。一方面,技术创新并不完全是自发形成,尤其科技成果转化极度依赖市场需求,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通过市场需求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另一方面,贫富分化使得财富更多流向大型企业和企业家,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而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这直接影响了创新主体的发展前景,共同富裕可以有效改善这种局面。

在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基础上,20大新提出“机会平等”“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进一步落实落细。

一是明确机会平等是关键,不搞结果均等。报告再一次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这意味实事求是肯定收入差距必然存在的规律。未来要解决的是就业机会的均等,如减少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的机会不均等;要解决教育机会的均等,如学区房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差异;要解决的是医疗机会的均等;如户籍制度带来医疗资源差异。

二是明确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对个人财富而言,这意味着在容许财富合理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税收等制度将更加规范。建议对于娱乐明星的高收入加强征管、同时设置高税率;加强对网红、直播带货等新型个人收入所得的征收管理;加强偷税漏税打击力度等。对集体财富而言,或旨在规范国有资产投资,在尽可能少挤占私人投资的同时完成合理的保值增值。

三是持续贯彻就业优先战略。劳动报酬是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在收入分配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劳动报酬依靠就业,就业不稳,则收入提高无从谈起。实现共同富裕,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意味着将长期贯彻就业优先战略。

七、住房制度改革: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

20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房地产贡献了GDP、财政税收,解决了就业,上下游带动诸多供应商,在整个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房地产的发展已积累起巨额债务,产生了房地产风险、财政风险、金融风险的交织。同时,房价大涨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焦虑,抑制了创新和消费,提高了制造业的要素成本。在中国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不仅事关民生福祉,也关乎经济增长、金融安全、地方财政、人口流动等。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每年新增上千万人口,对城市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带来大量需求;城市更新也带来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任务。要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要着力提高住房设计和建设水平,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居住生活需要。

“房住不炒”的政策大环境下,未来房地产公共属性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居住属性和公平性将居于首位。与此同时,城市间政策分化将更加显著,房地产金融政策将精准收放,既要支持居民自住及改善性购房消费,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更要坚决遏制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问题死灰复燃。全国平均水平上,房地产行业很难出现前几轮的全面上涨,房价将趋于平稳化。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