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崔浩然,林学启:世界观教育的路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2022/11/11 9:37:00  阅读:174 发布者:

[提要] 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出了世界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从对这一路径的历史场景、合理性逻辑、实现机制以及当代启示等问题的探析中,深刻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揭示的世界观教育理论,对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世界观教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

[作者简介]崔浩然: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林学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育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执政党建设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程思政路径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20VSZ029)的阶段性成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80年来,始终是指导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光辉文献,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尤其是针对当时延安知识界存在于思想、理论、工作上的问题,提出了世界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以下简称“双学”),以期根本扭转知识分子世界观上的混乱。“双学”路径是《讲话》以及延安文艺运动中所形成的精神遗产和宝贵经验,为当时统一延安知识分子思想认识,提高他们的无产阶级政治觉悟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以其普遍指导意义为后来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研读《讲话》,深入探析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深刻领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目标指向和当代启示,对于我们做好做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讲话》提出世界观教育路径的历史场景

世界观体现了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是指导人的实践、指引价值判断、指明人生导向的“总钥匙”和“总开关”。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世界观教育,始终把世界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毛泽东曾说“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现在多数知识分子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了这个转变。我们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逐步地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地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顿,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但是世界观的彻底改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我们应当耐心地做工作,不能急躁。”经过长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沉淀,毛泽东逐步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世界观教育路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

(一)现实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以其超凡的思想引领力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自觉与精神主动,也为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现实需要。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人民世界观的影响是逐渐深入、不断展开的过程,同时也伴随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民族困境带来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窘境,几千年来以封建正统思想构建起的旧世界观逐渐动摇、日渐沉沦。当时的中国迫切需要先进思想唤起民众觉悟、振作民族精神,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引领救亡运动、推动社会革命,迫切需要先进政党完成这一系列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自觉肩负起传播真理、唤起民众的崇高使命,通过创办刊物、书社,开办补习学校,组织群众运动等多种途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启蒙与普及,党的世界观教育工作由此发轫。我们党因时因势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其传播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由无产阶级世界观集结起来的革命力量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蓬勃发展。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时局的急剧转换带来了社会思想的动乱,亟须唤起全民族的精神觉醒,凝聚革命力量。从党内来看,遵义会议后王明“左倾”与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交织跌宕,“‘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这严重阻碍了党的事业发展。同时,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不少进步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战争环境下世界观改造任务更显艰巨、更具挑战。我们党着眼于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规律和经验同世界观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将推进抗日救亡事业与开展世界观教育紧密联系,创造性地探索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这一路径,促进了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革命发展,世界观改造工作更见体系、更富成效。

(二)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是伴随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而逐渐形成确立的。毛泽东思想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既体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和世界观教育思想,也奠定了世界观教育路径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列为党内教育的材料,强调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强调:“为了达到克服上述这些不良倾向的目的,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思考铺垫了“双学”路径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双学”路径也贯彻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一贯的重视态度。

1937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高度论述了什么是科学世界观,如何树立科学世界观,为世界观教育及其路径的形成培植了哲学根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系统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一方面引用列宁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强调要充分认识和运用理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指出要“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来认识事物,突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论》所揭示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奠定了“双学”路径基本的理论原则,解释了“双学”在世界观教育中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矛盾论》明确指出“两种宇宙观”的区别所在,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基本观点,同时,以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学习的基本规律,“然而由于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甚多,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盲目性改变为能够自由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全面呈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风貌,对“双学”路径的具体内涵作出了质的规定。

(三)出场语境: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风运动中,延安文艺界暴露出脱离群众、脱离政治、驰于空想、浮于空谈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一部分知识分子存在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倾向。中央决定召开文艺座谈会,正是为了深刻剖析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统一文艺界的思想认识。

19425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先后举行三次全体会议,毛泽东在第一次、第三次会议上分别作了讲话。毛泽东在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引言”,主要是从文艺工作与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出发,阐发了关于“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重大问题,其中在学习问题上,毛泽东着重强调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他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文艺创作,这是对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该学习的科学,文艺工作者不能是例外。文艺工作者要学习社会,这就是说,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文艺事业的方向性、文艺作品的思想性是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体现与具象,这里提到的学习问题从根源上看就是解决世界观的问题,学习的过程正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反映在具体实践成果当中。所以,毛泽东提出的学习问题,其本质是强调文艺工作者应彻底地清算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影响,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文艺创作。同时,毛泽东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与内容出发,提出文艺工作者理所应当学习文艺创作,并突出强调“一个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作家,尤其是党员作家,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和社会生活客观实际放在尤为重要的位置上,揭示了世界观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本方法、具体要求。

“双学”路径的提出,是毛泽东对当时文艺界存在一些长期未得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更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着眼于中国革命发展和未来的战略考量,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这一路径不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宝贵遗产,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的合理性逻辑

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关乎个人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能否在纷繁世界中作出合乎价值的正确判断,能否在人生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关系到一个社会赖以维系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否稳固,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共同精神家园是否坚实。这说明路径的选择在世界观教育中至关重要,行之有效的路径才能真正实现世界观教育的培植目的和改造作用。我们党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作为世界观教育的重要路径,是由其理论上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践中的可操性、有效性而决定的。

(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与满足的契合

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世界观教育的路径之一并摆在首要位置,其内在逻辑正是由于世界观教育对科学世界观本体有着强烈的理论需求和客观需要,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极大地满足这一需要,二者之间存在一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契合关系。

针对世界观教育的目标要求,毛泽东鲜明指出要“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完全代替资产阶级世界观”,世界观教育就是要把个人旧有的世界观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内容、不同于无产阶级的认识、脱离了客观实际和实践要求的部分剥离开来、剔除出去,通过一定的科学有效路径,将带有科学真理性和鲜明阶级性的世界观树立起来、巩固起来、践行起来。而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这为世界观教育提供了现成的理想样板。具体来看,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符合世界观教育的科学性要求,其关于世界的真理性阐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荡涤唯心主义用神、人性、观念等解释一切的旧世界观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满足世界观教育对阶级属性的规定,正如列宁所说“严格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一个,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它是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淬炼升华出来的,它是在人民群众的长期奋斗中丰富发展起来的,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破天荒地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创造者地位、首创地位,它是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符合人民大众要求、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科学真理。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只有把人作为“物质武器”,通过其能动的实践才能推动事物发展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实现自身的真理价值;而无产阶级唯有掌握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神武器”,才能真正实现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正是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任何其他世界观都无可比拟的真理性和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毅然决然地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来指导自己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事业。

需要与满足的完美契合决定了世界观教育必须首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学说,认识并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以正确立场调整思想上的偏差、以科学观点纠正认识上的错误、以科学方法荡涤头脑中的误区,真正通过学习世界观理论基础本身来改造世界观。

(二)学习社会: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自我确定的理论主题,它在改变世界的基础上真理性地解释世界,再以对世界的科学解释付诸改变世界的活动之中,而改造世界内在地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教育的意义,不仅是改造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反映和解释,更在于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引导,而这一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在学习社会这一路径中得以完成。

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核心问题之一,《讲话》中指出:“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这一经典论述精辟地阐明了社会存在的客观现实与人的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世界观体现的是人对客观实际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世界观的改造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同时,世界并非变动不居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所以要直接在生动的社会生活中把握并认识始终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实际,从而改造落后于现实发展的主观世界,形成科学世界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要求我们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实践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反映和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看法,从而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由此可见,学习社会这一路径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指出要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端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断提高认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形成并深化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强调参与社会生活改造客观世界,以这一实践推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深入进行。

世界观的改造不是随意的、更不是盲目的,既要进行符合科学世界观的面貌的改造,又要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改造,而要树立起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断然离不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离不开社会存在的客观制约,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锤炼改造。所以,学习社会就是一个按照科学世界观要求改造世界观的过程,就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的实现机制

世界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它并不是对思想漏洞进行简单的缝缝补补,也不是沉疴未去便盲目地加以灌输,而是通过有效路径、施以科学方法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以实现世界观的彻底转变,从而对实际能够形成客观反映、对价值能够有着正确判断、对人生能够作出合理定位,并能把科学的世界观转变为可操的方法论,贯彻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之所以能够发挥世界观教育的路径作用,正是由于它并不是各行其是、截然分开的“双路径”,而是在思想和现实的双重影响下、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以及在“双学”的相促相成中实现其世界观多维度、多方面的改造与转变,其实现机制就是在“双学”中坚定正确的立场、坚持正确的观点、践行正确的方法。

(一)在“双学”中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民立场

《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价值选择标志着个人在立场站位上的选择,在世界观体系中,“为什么人”的立场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讲话》中,毛泽东化用鲁迅的名言,明确指出“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生动阐明了为人民的价值取向和“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的观点。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显著标识和亮丽底色;坚定人民立场,是唯物史观的理论使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使然,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使然。解决立场问题,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在这一关系中涉及对待人民群众的思想、态度和感情等。《讲话》在关于“为四种人服务”“大众化”“提高和普及”等论述中阐明了“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对无产阶级的应有态度,饱含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感,这一系列论述有力地冲垮了一部分人灵魂深处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王国”,帮助他们“感情起了变化”、在思想上入了党并拥有了“共产党员的气味”,实现了个人立场甚至是世界观“由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的根本转变。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来改造世界观,必然要求把个人的立场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者的位置上、放在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其中一员的身份中,这就需要实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同、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在“双学”中感知于科学理论、感受于人民生活、感怀于群众创造、感同于人民情感,从而明确立场定位,坚定人民立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坚定人民立场,必须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把握中找到理论支撑,形成立场自觉;必须从理论发展历程中找到历史根据,坚定立场信念;必须从对理论体系的全面领悟中找到目标指向,践行立场要求。学习社会以坚定人民立场,“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从而在认识上了解群众生活,在思想上体悟群众智慧,在情感上理解群众悲欢,在工作中解决群众诉求,真正将人民立场贯彻实践、落到实处。

(二)在“双学”中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其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以社会历史发展现实为依据的关于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图景,是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富有科学探索性、前瞻性的基本结论和历史洞见,为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指南。

在《讲话》中,毛泽东生动、灵活、巧妙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其文艺理论观点,例如,从“物质决定意识”讲明“为群众”和“如何为”的问题;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阐明文艺的来源问题;从“阶级理论”中揭示无产阶级文艺的本质;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提出文艺批评的标准,等等。从当时改造知识分子世界观的角度来看,《讲话》结合基本原理和客观现实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对于从“亭子间来的”人是耳目一新的、直击要害的,也是易于接受、易于操作的,它纠正了存在于延安知识届中的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观在这一群体及成员头脑中的坚固地位,同时,也树立起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世界观教育的成功标杆。

《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要我们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这两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在“双学”中掌握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如何在“双学”中掌握科学理论的问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不仅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在理性认知层面上形成对科学理论的整体把握,也要学习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智慧、经验中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部分以在感性认知层面上巩固和完善对科学理论的深入认识,简言之,在“双学”中掌握的科学理论就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在实践中运用着的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掌握那些经过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对经典原著、基本观点以及理论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学习,需要在阅读、授课、思考、领悟中完成,更需要在“观察社会、观察世界”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那些在实践中运用着的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直接深入群众生活和实践,真切感知群众经验和智慧,需要在调研、体验以及对理论的回扣与反思中完成,这就是学习社会。

(三)在“双学”中践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实践方法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世界观的改造需要正确思想注入头脑、洗涤观念,所以,实现世界观由非无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的转变,是在反复实践中完成的。这一实践活动并不是关在书斋中闭门造车,也不是局限于“亭子间”坐而论道,而是需要置身火热的社会生活、投身群众的鲜活实践,即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这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本质要求,又是世界观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必经之路。

《讲话》中提道:“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说明,唯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脱离空中楼阁般的泛泛空想而获得对客观事实、社会生活的深刻细致认识,才能剔除为时代、群众、现实所摒弃的错误倾向而获得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这不但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观点、群众观点,而且符合客观认识现实存在、准确定位正确立场的世界观改造要求。针对如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进行了原则规定和理论指导,提出了“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应该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等一系列论述,在其号召与指引下,当时不少文艺工作者去到田间地头或是抗战前线,回归社会、融入群众,参加生产劳动,经受战火洗礼,把作品写在了边区的土地和抗战的前线。

“双学”中践行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实践方法,这既是世界观改造的一项重要步骤,也是能够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体现。《讲话》指出:“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思想转变和行动指导,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为什么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如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设身处地的实践“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进一步走入群众以通晓社会、了解实际,进一步融入群众以站稳立场、深化认识。

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的当代启示

“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近80年来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和世界观教育工作。世界观教育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我们更加需要以科学世界观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更加需要用科学世界观统一思想、统一意志。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革和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不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加多元,文化软实力的国际较量更为明显,不同意识形态相互交锋愈显尖锐,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更显重要。与时俱进地挖掘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当代启示,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历史营养和智慧。

(一)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字当头、以“学”为先,是《讲话》揭示的世界观教育路径的鲜明特征和显著品格。无论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是学习社会,都突出强调了学习在世界观改造中的重要性,凸显其在世界观教育中的重要功能。科学世界观的养成、树立和稳固都离不开学习,注重学习本身就是科学世界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指出:“我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党早在延安时期便高度重视“本领恐慌”问题,在整风运动中成功找到“学习”这一制胜法宝。伴随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始终大兴学习之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把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摆在战略高度上加以推进。实践证明,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依靠学习取得成功、走向未来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

通过“双学”路径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扭住“学习”这个有效工具和基础手段。一方面兼顾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看家本领”,着重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以此厚植理论学习深度,提高思想领悟程度,拓展思维视野广度,提升思想境界高度;要知晓古今中外,通达社会万象,加强针对性、系统性、专业化的各学科门类的知识学习,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知识“荒地”。另一方面兼顾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明确学习的全部目的在于实践,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实干,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增进实践本领;既要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也要把本领运用在学习上,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以学促干、以干促学,切实让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生动实践。同时,要在全社会、各领域推动学习风气,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先学一步、带学促学,共产党员这一“先锋模范”要学深一层、率先垂范,广大青年这一“重中之重”要学出信仰、信念、信心,真正让崇尚学习、热爱学习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坚持人民至上

是否始终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是判断科学世界观和落后世界观的试金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要把群众史观转变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世界观,学习社会就是要从群众实践和智慧中汲取改造世界观的动力和养分。“双学”路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为目标指向,理所当然地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把群众路线贯彻于世界观教育实践中。

坚持人民至上,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血脉根基和力量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遵循一切为了人民和紧紧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逻辑。在党的理论发展上,人民至上的立场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党始终把理论创新发展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及时把群众实践形成的新鲜经验、蕴藏的深厚智慧总结上升为新的理论。在党的奋斗实践中,我们党既通过推进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造福人民,又从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和历史创造中获得前进动力,体现了坚持根本宗旨和践行初心使命的一贯性、党的事业发展同群众利益实现的一致性。

新时代推进世界观教育“双学”路径的实践,要始终不渝坚持人民至上,最根本的是要从世界观的高度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把其中蕴含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目标,作为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基础和根本指向。坚持人民至上,重点在于自觉拜人民为师,扎根人民群众,深入群众实践,既要保持“虚心”又要坚定“恒心”,既要“身到”又要“心到”,把世界观的巩固、实践本领的增强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植根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坚持人民至上,关键是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既要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树牢世界观,又要依靠群众不断端正世界观,掌握群众路线的方法论要求,真正把世界观层面的群众观点切实履行在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中。

(三)赓续党的优良学风

“双学”路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科学理论的学习与投身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与改造世界观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光焰照进了世界观教育的现实活动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在世界观教育过程中始终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反映出这一路径之所以科学、有效的学理依据和精神内核——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认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换言之,学风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态度,我们党在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理论脱离实际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理论离开实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于实际、运用于实践才能充分显现其真理伟力和发展活力。理论联系实际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和理论要求,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其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学风建设,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强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万众一心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在实施“双学”路径加强世界观教育的过程中,要牢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要求,在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把握新时代矛盾转化,结合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新征程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把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动态变化的把握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结合起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个人的具体工作实践同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动的主客观统一,让“双学”促生的科学世界观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物质力量。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3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