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周小枚:“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增强针对性
2022/11/11 9:30:55 阅读:137 发布者:
“大思政课”创新研究(笔谈)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大思政课”是习近平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了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内涵、主要特点、重大意义和创新路径,我刊邀请部分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予以阐释,并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增强针对性
周小枚
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增强针对性?关键是要做到因类施教、因疑解惑、因事而化、因时创新、因地制宜。
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类施教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象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重点是大中小学学生。不同教学对象的教育目标、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区分对象,因类施教、精准施教。面向大中小学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接受特点等,科学设置差异化教学目标,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适合大中小学学生身心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有序推进。面向大中小学老师开展实践培训时,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六要”标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各级党委主要领导在兼职思政课教学时,要加强自我理论修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开展实践宣讲时,要重点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决策部署,引导其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国梦上来。面向农村干部群众开展实践宣讲时,要加强政策解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感兴趣、愿意学、易接受。
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疑解惑
教师的职责是既要传道授业,也要解疑释惑;只有解疑释惑,才能更好传道授业,帮助学生廓清思想迷雾,校准价值航向,坚定人生信仰。当前,思政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与学生所需“两张皮”,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被触及,“疙瘩”没有被解开。医生要治病,首先要摸清患者实际情况,搞清病灶之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样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了解受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疑所惑。只有找到堵点,才能敲准鼓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把大家普遍关注的、有困惑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在实践中深入研究解答,把疑问背后的事实和道理一条条阐释清楚,解开思想“疙瘩”,让广大受教育者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有所获、学而无惑。
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事而化
“因事而化”即针对不同事物、不同情况,把握其本质并阐述清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此化育受教育者。“因事而化”是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针对性的重要方式。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要把教学目标融入相应的事件中,让受教育者通过认识事物本质联系,消化理论内容、强化其情感和价值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事”来化育受教育者,使其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时创新
“因时创新”即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严峻复杂,这都对“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在改革创新中增添活力,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让思政教育更具蓬勃生命力。一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思政教育是虚功,无足轻重”“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事,与专业课程教师无关”等固有观念,切实提升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把虚功做实,形成“人人都参与、人人受教育”的“大思政”教育格局。二要丰富教学内容。立足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党的创新理论、中央最新精神、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新时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鲜活生动的中国故事、感人至深的时代精神等渗透实践教学。三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积极运用集体研讨、情景展示、体验性教学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要创新教学载体。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实践教学活起来,打造在线教学思政金课,推出系列思政微课程,让“云上”教学有声有色,增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五、“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各校、各领域、各行业情况不一、要求有别,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学校特色、行业特色等,善于运用各区域、各领域思政教育资料,如地方传统文化展览馆、革命纪念馆、烈士故居、各地各行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各校校史校情等,灵活组织开展思政教育,把实践教学搬到校史馆、党史馆、科技馆等思政教育基地,搬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等场域,使实践教学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等,让受教育者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切感、体验感、认同感。
(本文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文章载于《文化软实力》2022年第3期
转自:“i文化软实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